当年,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老先生去世了,网上直接刷屏,各种纪念,各种“最伟大”的头衔满天飞。
比起中国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巨匠和泰斗来说,霍金算是幸运的,很多华人科学家,哪怕在成就上比霍金要高很多很多,却依然没有获得同样的尊重,甚至总是绯闻缠身。
其实,这很不公平。
霍金的确是一位相当杰出的物理学家,但却远远谈不上“最伟大”。霍金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个全人类“伟大的物理学家”评选榜,但里面评选出的依然在世的最伟大物理学家是杨振宁老先生而不是霍金。
2000年时《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人类物理学终极封神榜单),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的华人。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笔者对霍金也抱有足够的敬意。毕竟因为严重疾病“渐冻症”的困扰,他的一生几乎都被禁锢在轮椅上,到了最后连发声都做不到,只能依靠键盘和电脑来和这个世界交流。
但是,再怎么样这也不是神话霍金的理由。西方媒体怎么评价自己的科学家,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我们管不着。但是作为中国人自己,不假思索地跟着西方媒体的尾巴炒作,甚至越过西方媒体直接给霍金封神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霍金的这些研究猜想同样具备一定的启发性,他在前沿物理领域的前瞻思考成就也足够杰出,但这些启发性思考还并不足以令其受封“最伟大的科学家”、“最聪明的大脑”、“爱因斯坦之后的第一人”。
相比之下,杨振宁的前沿物理研究,是已经被证明的。并且从已经被证明的前沿物理突破性研究来看,杨振宁的研究比霍金的更为重要许多。这是科学界公认的东西。
尽管从专业领域上来说,霍金很难名列前沿物理王座。尽管如果要评选“爱因斯坦后的第一人”的话,杨振宁先生或与其同等伟大的前沿物理学家才有资格入围。
但很遗憾的是,如今在中国打开网络输入霍金两个字,出来的全是各种溢美之词,而打开网络输入杨振宁三个字,则全部都是一些诽谤谣言或花边新闻,甚至还有许多恶毒的诋毁和羞辱之语。这很悲哀。怎能一边对别人家的大师盛赞若悬河,却又一边对自家的宗师弃之如敝屣呢?
今天说这些并不是要贬低谁或抬高谁,只是想要客观地讲清楚事实。客观事实是:霍金当然是十分了不起的,值得宣传和纪念以及学习。而杨振宁当然也是伟大的,同样值得我们宣传和学习。
然而现实却是常见迷恋霍金,少有崇拜杨振宁。很多人转发霍金去世的新闻,其实根本没有看过他的物理学科普书籍,或者根本就看不懂。他们转发霍金只是为了假装自己有文化热爱物理学。
不过很可笑的是,这群人当中有一部分平时也很喜欢转发关于诋毁杨振宁先生的谣言或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这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文化,根本不懂物理学。他们不尊重宇宙,不了解宇宙,不欣赏物理、更不喜欢宇宙深处的那些秘密。因为一个对宇宙有真正崇高探索之心的人,是绝对会尊重和敬仰杨振宁先生的。
杨振宁曾与爱因斯坦做同事,有过短暂交流。
杨振宁先生和他的前沿物理学研究成果有多了不起?答案是:相当了不起!属于提升人类文明等级的范畴。
杨振宁前沿物理学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小步的突破性进展。如果人类文明有足够远的未来发展前景,那么几百年几千年以后,杨振宁的突破仍将指引人类文明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
杨振宁最重要的已验证成果是“杨-密尔斯场”(“规范场”理论),已经把自然界中的四大力场,给统一了三种(弱电统一)!
换句话说,人类要是有一天变成像“三体文明”那么厉害,能制造出“水滴”材料的话,杨振宁居功至伟。杨先生的研究成果不是简单的“前瞻性猜想”,而是有方程、可证明、可验算,且具备应用前景的结结实实的科学研究成果。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均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里程碑式的伟大贡献。他曾经和R.L.米尔斯联手提出了著名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他还和李政道联合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他甚至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成就,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任意砸出一个来,都是足以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千百年之久的伟大发现。所以,他才被评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权威榜单。
如果说,有一天外星文明不是称呼人类为虫子,有一天人类如果能制造出强互作用力材料,能够变成跨恒星系旅行的星际文明的话,杨振宁先生一生所作出的前沿突破性研究功不可没。
但很遗憾,由于杨先生一直有一颗中国心,他的主要研究精力和教育培养人才心思放在了中国,所以他不断遭到西方媒体的刻意冷藏和贬低。
而我们的舆论成也在西方媒体的熏陶和影响下,对杨振宁先生各种花边报道和边缘化处理。使得一代华人巨匠,在网上的口碑和影响力远远不如米国科学家霍金。
单从物理学研究成就来说,霍金先生是杰出物理研究者,而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物理研究者。关于这一点,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
多年来,网上关于杨先生的谣言以及诽讥讽文章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不幸。有人说杨振宁先生“为老不尊,妻子比自己小太多。”
但这些人却不说,霍金同样爱科学更爱美人,且霍金还是离婚再娶。在从“默默无闻”走向“声名鹊起”后,霍金和自己相伴多年的妻子离了婚,然后迎娶了年轻漂亮的护士小姐姐,后来又离了婚,此后有一些其他恋情传出,但都没结果。
当然这些都是人家霍金的私事,不需要拿出来为外人道。其实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单身的男女,在爱情面前都是应该平等的,都应该是自由的。两个单身男女的自由婚恋,就是基本人权,凡是对此说三道四的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媒体大亨默多克前妻邓文迪也比他小很多,霍金的护士小姐姐也比他小太多太多,齐白石续弦的妻子也同样小很多很多,也没见人说三道四。
但唯独杨振宁和翁帆,总是被人拿出来瞎评论,这很不公平也不正常。难道杨振宁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外国商人吗?
有人说,翁帆嫁给杨振宁是图钱,但这很好笑也很荒诞。
杨振宁是富翁吗?当然不是!杨振宁先生曾经在美国有房产,不过早就变卖了,房产变卖之后的钱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后来杨先生返回国内,清华大学一年给他的教授聘金约合13万美金,这比美国科学院开给杨振宁先生的工资要低很多很多。然而即便是这些工资,杨先生也都将它全部捐赠了,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当时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杨振宁先生的捐款极大地改善了国内一些物理实验室的教学设备。
并且杨振宁在国内的学术讲座和实验室建设指导全部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向任何人索要报酬。
此外,翁帆女士的家境很好,根本不缺钱。事实上翁帆父亲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老总,家庭条件较好。比起什么都捐掉了的杨振宁来说,翁帆娘家或许更殷实一些。
而翁帆作为女孩子,却是一个学霸(广外硕士、清华博士)。在学霸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高山仰止的终极学霸才值得自己仰慕。而杨振宁,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从认识到相知,杨振宁的聪慧大脑、魅力人格以及如海洋一般深厚的学识逐渐征服了翁帆,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网上有一段话叫做,女人对男人的爱慕始终源自于崇拜。这一点,似乎是一种定律。
翁帆敬仰杨振宁,也爱上了杨振宁,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不图钱,不求名,婚后两人相扶相持,一直在为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事业做贡献。——如果这都不算爱,那还有什么好悲哀?如果你看不惯这样的爱情和婚姻,那请问你还看得惯什么?
——只是,由于我们的舆论环境很差,两人在一起之后,翁帆还承受了来自社会舆论上巨大的压力。但是面对这些羞辱谩骂、诋毁造谣和流言蜚语,她和杨振宁却选择了沉默和坦然接受,他们从未对此高声辩解过什么,也没有激动抗议过什么,无论多少横加指责他们都独自承受了。
然而他们的沉默,似乎更是给了宵小们猖狂放纵的理由,他们愈发迷上了上网发文欺负和诋毁杨振宁夫妇。
还有人说以前中国贫穷的时候杨振宁在美国享福,而现在中国富有了杨振宁才回来捞名利。但实际上,这都是谣言。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当时邓稼先正在青海基地受批斗,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周恩来批示邓稼先回京见杨振宁。后来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感叹道:“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似乎没有“雪中送炭”,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而杨振宁先生也的确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同时他还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家对外交流和学习作出了最为积极的贡献。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杨振宁先生的努力,感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政府公告,将中国从美国公民不可访问的国家名单中取消了。他激动不已,立刻给父亲写信,表明自己决定回中国探亲。
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杨振宁无法在美国获得中国签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接到来信后,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务院告诉杨武之,请杨振宁到加拿大或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
1971年7月19日,杨振宁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巴黎至上海的飞机,由此成为美籍知名华人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的来访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1971年8月4日,周总理会见并宴请了杨振宁。1972年7月2日,周总理亲切会见了第二次来访新中国的杨振宁。
会见期间,杨振宁向周总理建议,要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周总理表示赞同。之后,周总理还嘱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要把北大理科办好。
1973年7月, 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
1973年7月17日,在周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
杨振宁回忆说: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我们谈的话题。最后走到门口,他跟我拉手照了一张相,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我很高兴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这几句话我想是他由衷讲出来的话。
1983年12月28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杨振宁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软件小组,邓小平说:“这个意见很好。要看得远一点,要不然来不及。科技大学要作为重点支持。”
1971年杨振宁开始回到中国旅居并开展物理学教育以及讲座。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像今天一样富足,而是依旧十分贫穷落后,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还有数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
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和经济形势依然很不乐观,所以物理学科研条件和物理学科知识储备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杨振宁回到中国旅居后,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
他,独自一人把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他,义务参与建设了中国六十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国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诸多免费讲座交流和实验指导。
——也就是说他和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一样,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伟大科学家。
并且虽然他才是真正由权威《自然》评出的“在世物理学第一人”,但是杨振宁先生比较低调,他自己从不宣扬这一点,他甚至总是称赞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他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第一人”,对这些权威杂志的评选榜单他从不放在心上,更不挂在嘴边。
所以,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从人品上,杨振宁先生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宝库,他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价值都是无限的。
如今杨振宁先生年事已高,但即便已经如此年迈,他还是依然活跃在中国物理领域的教育工作上,每年都要进行许多场前沿物理学讲座和辅导。对杨老先生而言,不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不会罢休的。
他热爱宇宙,迷恋物理,教书育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从不在意这个国家的网络上有多少针对他和爱人的讥讽和恶意文章,他也不在乎这个世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科学事业和赤子之心。
或许对他而言,那颗聪明绝顶的大脑里早已只在乎头顶的星空,只在乎心中的祖国,而不在乎世间的庸俗了。
我作为一个时评人,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我却没有杨振宁老先生那么高扬的胸怀,我仍旧对网络上的一些不公平现状耿耿于怀。
我很怕我们对不起这些真正的民族英雄和学术泰斗巨匠们。我很怕他们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之后,却仍只能收获满满的网络负面评价。
我仍然很怕多年以后的中国人会愤怒地声讨我们这个时代的舆论:西方媒体对得起霍金,但中国媒体对得起杨振宁吗?
延伸阅读:
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9月22日下午,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特刊登全文,以飨读者:
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亲戚: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跟中国物理学会合办的庆祝我农历一百岁的生日。我没有想到你们请到了这么多人,跟我在不同的时候有过很多交往。
我是整整五十年以前,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我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
他1971年给我写的一封信,最近发表在一本书里头,这里头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了以后,美国的报纸很快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我注意到,说是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里头有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注意。
另外一个消息我也注意到,是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
我认识寒春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一直到1948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学生,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在陕北。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很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所以我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就非常想问这些问题,问寒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以我又不敢问。
最后在北京几个礼拜后,我要到上海去,从上海再过几天就要飞回美国。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去飞机场的时候,邓稼先送我。那个时候北京的飞机场很简单,所以他陪我一直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他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觉得没有,不过他说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告诉我。
所以那天他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在吃饭的时候信差送来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在已经出版在我的一本新书里头。这个信如果仔细看很有意思,因为它除了讲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当然没有寒春。
这封信后边还有几段显示得很清楚,他在那几个礼拜里跟我见过好多次,他有想跟我说的话说不出来,所以他在信的尾巴上描述了一下他想要跟我讲什么,可是不知道怎么讲。
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视频: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看望杨振宁
文章来源于平局 ,作者平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