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华为运营商解决方案部副部长张利华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忍不住大声说:“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机会!”
任正非一听,啪地一声拍在桌子上表示:华为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
但当年,华为正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的困境,其中包括研发CDMA亏损、错失小灵通,以及思科夹击、李一男的港湾成立等。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不久后任正非让张利华再次到集团会议室,介绍手机立项的可行性报告,并最终宣布拿出10亿做手机。
张利华,2001年
然而,由于手机芯片牢牢掌控在西方手中,任正非心中惴惴不安。于是,2004年,他找来公司内部的芯片领域专家何庭波。
“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金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站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任正非说。
集中优势兵力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是华为一贯的打法。但如此高强度的投入,还是让何庭波受到了“惊吓”。
受惊后,何庭波五年磨一刀,研发出了惨淡收场的K3V1。紧接着,团队五年磨一剑,终于研制出了追平高通的麒麟910芯片。
得益于麒麟925芯片,航空铝机身材质,以及更成熟的系统等,华为Mate7手机一举打入了中高端手机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打法风生水起,任正非将荣耀独立运作对标小米,并安排刘江峰担任CEO。
基于“双管齐下”,华为手机很快一发不可收拾。比如在一年时间内,刘江峰就带领荣耀实现销售额从1亿美元狂飙至30亿美元。
而在整体上,2015年,余承东已带领华为手机实现国内第一、世界前三。此后,余承东多次放话:要超越三星,成为世界第一。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及贸易形势的变化,余承东及华为手机的世界第一梦或已注定无法实现。
任正非曾说,华为当初坚持做芯片和系统,是为了“别人断我们粮”时,有备份系统能用得上。现在看来,一语成谶。
自2018年起,面对美国的政治打压、实体清单掣肘,华为的“备胎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美国的目的是“要打烂华为”。
去年5月,美国政府威逼台积电断供芯片后,华为最终还是受到了重创,不仅手机出货量大减,还被迫断臂荣耀以让之独立求生。
整体而言,纵观手机发展史,除了华为在帝国“连环拳”下受挫,其实还有很多中外巨头在市场竞逐中陨落。
01
摩托罗拉:惨遭甩卖
1987年夏天,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副总经理叶迪生接到一通北京的电话。
时任电子工程部部长李铁映问他:美国的摩托罗拉想在中国投资,但要求必须是独资,你那是一个“特区”,看看行不行?
按照当时政策,绝不允许外企独资。但当听到“他们马上就要来了”时,叶迪生脱口而出,“我这能办,哪都别去,就到天津来。”
然而,美国人考察完后,认为天津开发区的环境差到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随后,天津市长亲自出马,说服了摩托罗拉。
1992年,摩托罗拉以1.2亿美元在天津开发区成立分公司。不久后,一片具备现代设计感的厂房拔地而起,并傲然挺立。
两年后,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赖炳荣上任。他将中国的业务归拢到天津,并提出投资、技术、管理、配套等本地化的“四大战略”。
赖炳荣说,“摩托罗拉不能只把中国当手机装配厂,要做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后来,他确实不负众望,在中国打得火热。
赖炳荣
到了2002年,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一度超过大众,其中在天津投资30亿美元以上,并制造了摩托罗拉全球九成的手机。
然而,巨大的中国市场刺激更多“狼”来了。诺基亚开始“复刻”摩托罗拉的本土化打法,三星手机甚至直接把工厂也建在了天津。
不过,一家企业失败的最深层原因通常在于自身。这时小高尔文管理的摩托罗拉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官僚气息的庞然大物。
受此影响,手机部门的员工不时花天酒地,比如在男模身上画美元,高唱“我们有的是钱”;台湾高管随意招聘卡拉OK服务员等。
此外,小高尔文的继任者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忽视中国市场。当中国已经升级到3G网络时,他还在卖老款2G手机来维持市场。
2007年,摩托罗拉中国区业务彻底崩溃,接着又在世界范围内滑铁卢。四年后,摩托罗拉作价125亿美元,将沉疴已久的移动业务卖给了谷歌。
随后,谷歌裁撤掉了大半老摩托人,转头扎入手机的戮战。不过,仅仅做了一款Moto Z之后,谷歌就以亏损6800万美元黯然收场。
最终,谷歌以不到收购价1/4的价格,将摩托罗拉移动(不含专利等)卖给联想。基于此,联想迅速成为世界头部手机生产厂商。
杨元庆对此颇为得意,甚至还预言称,摩托罗拉移动将在12至18个月后盈利。但从后来的挣扎潦倒结果看,他有些过于乐观了。
02
诺基亚:抱残守缺
作为摩托罗拉过去的死对头,曾经长期统领手机行业的诺基亚后来也没有幸运到哪去。
1987年,诺基亚的Mobile City Man上市,口号“为需要独立的人提供连接”。有趣的是,戈尔巴乔夫被捕捉到了使用这款手机。
但随后正值苏联解体,欧洲各国风云变幻,诺基亚新潮而又多样的各种产品一时无人问津。这导致时任CEO因压力过大而自杀。
1992年,曾在花旗银行就职的约玛·奥利拉接管诺基亚。他富有远见的提出,“未来将属于通讯时代”,并拒绝了西门子的收购。
更重要的是,奥利拉做了一个诺基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决定,即甩掉公司造纸、电视机、电缆等业务,专注移动通讯领域。
诺基亚大刀阔斧改革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性电信公司。为此,奥利拉集中90%的资金和人力加强移动通讯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研发。
此后,诺基亚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中飞速成长,创造了业内无数的“第一”,并于1998年取代摩托罗拉成为最畅销的手机品牌。
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移动通信不断发展,奥利拉一直在寻找使诺基亚不断更新的方法,相继推出音乐、拍照和游戏手机等。
约玛·奥利拉
整体上,诺基亚可谓曾经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发展:1998年至2007年之间,芬兰经济增长的1/4都来自诺基亚。
然而,伴随着新一轮的人事震荡,诺基亚开始跌落神坛。2006年,奥利拉宣布离职,原COO康培凯接任诺基亚CEO。
第二年,自iPhone推动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后,康培凯没法调转船头,依然固守塞班。这导致诺基亚开始下滑,以及自己下岗。
2010年9月,微软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受邀成为诺基亚首任非芬兰裔CEO。由于疏于管理和碎片化,塞班系统已经难堪大用。
于是,埃洛普另起炉灶,推动研发MeeGo操作系统。另外,他还让诺基亚转投Windows Phone系统,并与微软达成了战略合作。
但MeeGo系统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同时由于Windows Phone系统体验差,诺基亚与微软的合作也进入“一步错、步步错”模式。
最终,2013 年,诺基亚以 73 亿美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贱卖给微软,仅为其当初最高市值的 1/16。而埃洛普获称“微软间谍”。
尽管曾大力推进了基于Windows Phone系统的诺基亚Lumia手机,微软也没能挽回失地,并于2017宣布正式放弃手机业务。
比尔·盖茨曾公开承认,错失手机系统是他最大的失误。“由于我管理不善,导致微软没能占据后来安卓系统那样的地位。”
后来,以老诺基亚人为核心的芬兰公司HMD心有不甘,带着诺基亚品牌的手机正式回归。但时光荏苒,诺基亚再也回不到从前。
03
波导:急转直下
除了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一些国产手机品牌也曾盛极而衰。
九十年代末,一项国家政策引起了波导创始人徐立华的关注,即要求手机生产必须获得牌照许可,外资手机企业必须60%出口。
为了拿到手机生产牌照和资金,1999年徐立华引入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并在当年9月拿到首批国家移动电话生产许可证。
其实在获得许可证之前,徐立华就极具魄力地贷款两亿元建起生产线。而产品还未上市,他又贷款四千万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
但管理团队围绕怎么做手机爆发了激烈争论,最终徐立华定调,“在技术上两条腿走路,就是技术合作和自主开发同时进行”。
于是,波导与法国的萨基姆达成协议,合作以波导的品牌进入中国。凭借萨基姆成熟的技术,波导推出并上市了幻影RC838 手机。
由于萨基姆还是法国幻影战斗机的通信设备提供商,所以“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也是由此而生。
此后,在徐立华等管理层的强势推动下,波导开始创造奇迹,截至2005年实现国产手机销量六连冠,同时占据国内手机出口六成。
不过,波导的野蛮生长有赖于营销打天下。比如2003年,波导广告宣传费支出达2.58亿元,而研发费用同比大减34%至5850万元。
诚然,利用非常规手段跳跃前进、强行起飞,是徐立华率领波导杀出市场重围的战略。但后来波导没能及时补课强化研发。
其次,2005年,国家部委宣布取消审批制,启动手机生产核准制。此后,深圳华强北的“黑手机”以极快的速度,冲向市场竞争。
另外,国外品牌渠道下沉也令波导原有的销售渠道优势减弱。于是,波导手机大量积压到各级渠道,形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最终,波导手机急速刹车,走上了盛极而衰之路。就在如日中天的2005年,波导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4.7亿元。
手机业务陷入重大困境,徐立华极力谋求转型,先后与多家汽车厂商合作试图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但最后都因故无果而终。
与此同时,徐立华对智能手机时代的机遇也已无雄心。2007年到2008年,波导股份分别亏损5.94亿和1.67亿,被戴上ST的帽子。
如今,手机主板研发销售已成为波导的主业,营收占比高达77%。但净利最大贡献仍来自投资收益,波导手机几乎名存实亡。
值得一提,波导手机没落时,原波导的销售经理竺兆江自立门户,创办传音手机远走非洲。十年后传音崛起,成了“非洲之王”!
04
TCL:败走海外
与波导几乎同时陨落的,还有TCL手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TCL已经成为固定电话和彩电产品的知名品牌,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并将产品出口到了海外。
但随着国内掀起手机制造狂潮,TCL也不愿错过这样一个时代。1999年,TCL成功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手机牌照,进入手机市场。
由于没有造手机经验,又不愿意做贴牌,于是李东生先后促成TCL与意大利特灵通、法国萨基姆达成合作,开发出系列手机。
不过,在与特灵通合作中,由于运作失败,TCL手机并不好卖,一部分变成库存。而在与萨基姆却合作中,TCL手机又出现滞销。
做手机的第一年,TCL手机亏损2000多万。因此,李东生深深体会到产品受制于人的无奈和苦涩,并决定把手机业务交给万明坚。
随后,万明坚将合资公司改成为TCL移动,专职进攻手机业务,并拿着获批的8000万元组织人力研制TCL自主设计开发的手机。
同时,为改变竞争劣势,万明坚制定了“宝石计划”等,将通讯工具与装饰品结合,并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
此后,TCL手机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而平易近人的价格和漂亮的外形,也让众多TCL手机遭到了当时的全民疯抢。
2002年,TCL手机击败在中国的外国品牌,在移动通讯领域居第一位。整体看,TCL手机销量达到623.6万部,位列世界第八。
李东生
高歌猛进的业绩让李东生信心爆棚。他不甘于做一家中国企业,迫切地希望跨出国门勇敢吃螃蟹,从而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
然而,自2004年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与全球通讯巨头阿尔卡特组建合资公司后,TCL就陷入了严重亏损的漩涡。
一方面,合资公司不断失血;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开始遭遇海外品牌阻击。万明坚坦承:国内外品牌将有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但仗还没开打,万明坚就以个人原因辞掉了在TCL担任的系列职务。而万明坚时代的落幕,也标志着TCL手机“荣耀”时刻的终结。
2005年,TCL通过一系列股权操作,实现同时经营TCL和阿尔卡特两个品牌手机及配件。此后,TCL手机打开了海外市场大门。
2006年第三季度,TCL通讯由亏转盈。其中,海外市场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但TCL在国内市场已经掉队,市场份额仅为1.9%。
不过,时任TCL通讯CEO刘飞表示,“真正的成功和决战一定是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要国际化,首先要踩实自己脚下的土地。”
于是,TCL通讯提出了宏大的“一三五计划”,但却被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的稀碎。后来TCL还提出不少计划,可都没能如愿。
05
索尼爱立信:不欢而散
在世界手机竞逐中,也有巨头合作走上巅峰后不欢而散的案例。
2000年3月,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芯片厂发生大火,打乱了两大客户诺基亚和爱立信的手机生产节奏。
随后,诺基亚通过调整设计方案、积极沟通等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而爱立信反应迟钝,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刻却没能推出新手机。
此外,由于市场营销不力,新产品竞争力不足等原因,2001年1月底,爱立信宣布将退出手机生产,之后的产品交由伟创力代工。
虽然索尼在当时手机市场中只有1%不到的份额,但在Walkman大卖特卖后尝到甜头的它也知道一场不容错过的机遇即将来临。
仅仅两个月后,索尼与爱立信合资,各占50%股份成立索尼爱立信。其中,技术上由爱立信主导,手机外观和营销则由索尼负责。
多普达创始人杨兴平曾回忆,索尼爱立信成立后,手机工业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设计时尚美观,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尤其是2004年6月,上任时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推出了Cyber-Shot系列拍照手机和Walkman系列音乐手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马勒斯·弗林特
得益于几大主打的系列手机销量迅速提升,2006年第二季度,索尼爱立信超过LG、排名世界第四,并且雄心勃勃的剑指世界前三。
不过,剧烈的人事震荡影响了这一目标实现。2007年6月,继中国区三大高管各奔前程后不久,马勒斯·弗林特也辞去了全球总裁职务。
此外,索尼爱立信曾经和诺基亚一起是塞班的最主要支持者,后来又转投Windows Mobile阵营,推出了一些Windows系统智能手机。
但在iPhone等竞品冲击下,索尼爱立信的发展不如预期后,又全面转投安卓阵营。最终,索尼爱立信在摇摆不定中,错过了发展机遇。
2008年,索尼爱立信的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同时整个公司又开始动荡。于是,时任索尼CEO表示,不排除将其拆分或者重组的可能。
后来,通过一系列挣扎,索尼爱立信已难以扭转颓势,并再次传出分家新闻。这次两家高管都没有出来澄清或者发言,即事情已成定局。
2011年10月27日,索尼宣布斥资10.5亿欧元收购爱立信在索尼爱立信公司中的全部股份。自此,索尼爱立信将变成索尼的全资子公司。
在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看来,放弃的理由很简单。“终端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改变,爱立信在这方面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
而索尼面对激烈的竞争,索尼放弃了“大众爆款”策略,以“Xperia”品牌主打小规模高端市场。其宗旨是“不追求市场份额也能实现盈利”。
06
酷派:“良药”苦口
在国产手机发展史上,已陨落的酷派也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酷派创始人郭德英在加拿大买了一款黑莓手机后,便决定转型做手机制造商。
与手机厂商先从中低端做起不同,郭德英一开始就瞄准中高端领域,以高端商务手机为主,并促使酷派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高端品牌。
同时,酷派开始着手研发自有操作系统,并以Linux为基础。因此,酷派第一代双模手机688得以实现了CDMA和GSM双卡。
酷派688于2003年底上市,曾对标三星的i519。这款彩屏手机通过与联通合作销售,是国内第一部CDMA1X高端智能手机。
2004年,酷派在港上市后,郭德英决定全面转型做手机。而为解决商务人办公需求,酷派把WindowsCE移植到了移动终端上。
此后三年,基于Windows CE平台,又凭借“双待机”和“3G定制”两项核心技术,酷派手机突飞猛进、迅速成长为行业标杆。
俗话说有起就有落,2008年酷派因为通讯行业升级遭遇重创,全年营收下跌21%,亏损超过7600万港元。这是酷派严重的低潮期。
第二年,郭德英大胆转投安卓阵营,派出500名研发人员进驻东莞,进行200天封闭式研发,最终促使酷派扭亏为盈,利润达2.4亿港元。
郭德英
进入3G时代后,酷派分散只做高端的策略,把产品分为高端、中档、千元三个档次,依靠运营商绑定迅速获得市场,并走上巅峰。
2012年,酷派取得了11%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智能手机排名第三,同时成为国内“中华酷联”时代的四大霸主之一。
但正所谓“成也运营商,败也运营商”。两年后,运营商大幅下调补贴,酷派出货量断崖式下跌50%,国内市场排名跌到第六。
尽管酷派迅速调整运营策略,将业务线拆分成酷派、大神、ivvi等,但却无法把握年轻用户消费需求,推出的产品也乏善可陈。
或许郭德英认为互联网是救赎良药。2014年底,酷派联合360成立奇酷科技。360对其注资4.5亿美元,意图打开互联网手机市场。
仅仅半年后,郭德英又将酷派18%股份出售给乐视。这使酷派市值一度突破120亿港元,但却引发了“酷派、乐视、360”的商业骂战。
2016年6月,乐视通过两轮增持成为酷派大股东。两个月后,郭德英辞掉了酷派所有职务,而原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接棒出任酷派CEO。
但酷派并没有就此翻身,甚至2016年财报两度延迟公布。当年,酷派手机出货量不到1500万部,公司亏损高达35亿人民币。
07
中兴:不温不火
与酷派几乎同期跌落的,还有中兴手机。
1996年,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决定突破原来产品结构上的单一性,向多元化领域扩展。于是,他开始向手机领域进军,并动作频频。
1997年中兴通讯成立;1998年中兴通讯手机产品部成立;1999年,中兴发布了第一部自主研发的全中文双频GSM手机ZTE189。
随后,在“突然”出现的“小灵通”机遇和巨大的市场面前,许多厂商措手不及,而中兴则能够迅速调整到位,及时切入小灵通市场。
侯为贵当时对全体员工说,“中兴今后市场主攻产品就是小灵通”。2002年底,随着国家政策松动,中兴手机因小灵通迅速壮大。
至于手机,2003年中兴三大类手机销售量达450万部,销售额已占公司总销售额近1/5,年底月销量甚至达到创记录的100万以上。
此后,中兴手机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实现了手机销量4500万部,累计销售达到1亿。其中,全球各地运营商用户占据大多数。
第二年,中兴推出全制式九大品类40余款3G终端产品,成就“中国3G第一品牌”。后来,ZTE Blade 880系列成为了“爆款单品”。
到了2012年,中兴手机在全球的出货量达到6734.4万台,其中70%的产品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跻身IDC全球第四、中国第一。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侯为贵却因只关注产品而忽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战略失误,让中兴打下的江山开始失守,最终错失良机。
侯为贵
2013年,中兴推出Grand S,是国产品牌第一次冲击3000元以上价位的高端机市场。但是,惨淡的销量让Grand S进击成为枉然。
第二年,中兴推出星星系列,定位中端。这款手机设计唯美,适合线下渠道,但定制机的战略使品控出了问题,并导致中兴巨亏。
此外,后来美国限购事件无疑对中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美国的天价罚单也让中兴的手机等终端发展受到重创。
受多种影响,2015年中兴智能手机实际发货5600万部,未达成6000万目标。其中国内的发货量只有1500万部,与对手相去甚远。
对此,前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终端CEO曾学忠认为,中兴手机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没有提前洞察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
另外,中兴错过了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升级换机两个风口,并且存在固有的供应链及运营商管控模式、品牌传播建设等短板。
而由于这些原因,中兴手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如今,中兴手机依然在跃跃欲试,但已难再现“中华酷联”时代的辉煌。
08
LG:黯然离场
在世界手机进程中,LG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终也在高位坠落。
1992年,中韩建交时,LG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同年进入手机领域。但由于没有制造和营销经验,LG手机最初籍籍无名。
三年后,LG电子在北京设立总部。因为看好中国,曾带领LG开拓美国市场的销售总经理卢庸岳,主动要求出任中国区首任掌门人。
“LG电子要成为成功的中国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他一直设法用“本土化”经营拉近LG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LG又继续加码中国,不仅将“数码创导”作为品牌宣传新口号,还建立了手机、通讯和存储等工厂。
但进入中国十余年,LG手机一直未能打开局面,2006年推出巧克力手机KG90。为推广这款手机,LG签约金泰熙代言。
当时恰逢“韩流”风靡中国,金泰熙一句“I Chocolate You”一下子击中了年轻人内心,同时精致的设计也让KG90成为潮流产品。
此后,LG发现了财富密码,并开始将手机设计甜品化,推出了多款KG90的后续型号以及”冰淇淋”、“棒棒糖”等型号手机。
2008年,LG手机登上巅峰,总销售量逾1亿部,超越摩托罗拉和索爱,跃居全球手机厂商第四名,并在中国市场进入前三。
面对大好形势,LG电子中国区总裁李长和高调表示,计划2009年在中国推出60款新品手机,同时砸10亿人民币进行市场推广。
在机海战术和重金推广之下,LG手机的市场份额确实增长到10%以上。但在智能手机等冲击下,LG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
比如2009年,在LG推出的数十款新品中,智能机占少数。2010年,甚至LG仅仅为重要的中国市场规划一款智能手机。
另外,LG的策略也出了致命问题,选用微软Windows Mobile和中国移动主导的OMS为操作系统,直到2011年才推出安卓手机。
基于此,LG逐渐遭受一众对手重创。自2015年起,LG手机在经历了23个季度的连续亏损,目前总亏损额已达约295亿元。
近年来,LG推出过不少剑走偏锋的产品。如G Flex系列弯曲手机,T字旋转屏Wing 5G手机等。只是这些尝试都没能获得市场认可。
如今,LG手机已被后浪重重地拍在了沙滩上,全球市场份额仅为1%左右。但在经历了找买家等系列努力后,LG并不愿意瓦全。
4月5日,LG电子正式宣布关闭手机业务,不再生产手机。而4000名员工将转移到家电和电池部门。自此,LG手机正式落幕。
09
尾声
在手机行业,“五年河东,五年河西”是常有的事。如果深究玩家失利背后的原因,则并不能以其经营不善而一言以蔽之。
无论全球社会经济如何发展,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由此,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通常是社会内外部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但在手机大败局中,巨头陨落背后也折射着自身发展的突出矛盾。比如诺基亚固守塞班、摩托罗拉因循守旧、酷派坐吃山空等。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在手机行业,失败的意义同样就在于不断从“败招”或“败局”中汲取教训,然后重新出发。
不过,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已越来越快,同时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一旦失败就很难东山再起。
全球来看,似乎只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对手机行业的秩序发起了有力冲击,并涌现出跌宕起伏的小米、魅族和锤子等。
但随着行业加速洗牌,仅有小米脱颖而出。其中360宣布退出手机领域时,周鸿祎说,“智能手机行业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
对此,手机企业要如何突围或保全自身?一定程度上,现在头部的华米OV、苹果、三星,乃至传音等都各提供了一种模式。
但无论哪种模式,手机制造比拼的根本在于技术研发能力。因为只有具备核心技术,才能充分建立起行业地位和强大话语权。
在世界手机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广告营销、性价比、资本合作或政策等驱动及导向的各类企业。但若“有面无里”,难免落败。
细数众多国内外品牌,华为算是一家真正致力于研发和创新的企业,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举投入,而且培育了技术基因。
当然,华为手机取得的成功还有赖于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等。但华为突破的技术,是其攻城略地和品牌向上的根本。
此外,也要注意,正是国产手机品牌的揭竿而起、“前仆后继”,才激活了国内的手机产业链,最终实现与国外品牌分庭抗礼。
回顾历史,每次重大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手机行业洗牌的机会。比如正是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后,一众传统豪强便急转直下。
如今,5G、AI等新技术正在深化发展,并将手机厂商拉到一条新的起跑线。风口之下,今日王者、昔日败将均纷纷布局智能手机。
毫无疑问,在5G时代,全球将进入新一轮换机潮。而在未来的激烈竞逐中,谁将继续称王,谁又将被斩落马下,且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华为研发》张利华:15年前提议做华为手机,任正非曾大怒拍桌子,上观
2.中国手机前传:摩托罗拉的津门往事,虎嗅
3.约玛·奥利拉的诺基亚传奇,电脑杂谈
4.波导手机走下神坛背后的故事,搜狐
5.TCL手机的“荣耀”往事,和讯
6.昔日巨头今何在:诺基亚摩托索爱沉浮录,人民邮电报
7.国产手机发展史:酷派手机
8.“鹰眼”侯为贵,《互联网周刊》
9.从比肩三星到走向没落,谁害了LG手机?钛媒体
文章已于2021/04/14修改
作者:陈辰 来源:科工力量微信公众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恐怖的杀手机器人来了!伊朗军方曝光“核弹之父”遇刺真相:人脸识别,自动射杀!
2020-12-14赵皓阳:1980年光刻机项目下马,2020年中国手机被芯片扼住了喉咙
2020-08-13•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