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鲍盛钢:从美国劳资矛盾看中美贸易战
点击:  作者:鲍盛钢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0-05-19 11:21:55

 

中美贸易战既是中美之间的贸易纷争,也是美国国内劳资矛盾的一种表现与博弈。事实上,劳资矛盾一直是美国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劳资矛盾与斗争的结果:一是如马克思预见的那样,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资方向劳方妥协,提高工人工资与福利,以避免革命。历史上资方大多选择了后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但是,在一个全球化与开放的体系中,资方可以将产业转移到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于是劳方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他们面临失业与贫困化的困境,那么,怎么办呢?一是劳方向资方妥协,降低工资与福利,以此提升利润空间,但问题是劳方的让步不会很大;二是征收全球税,但问题是资方可以放弃国籍。三是贸易战,倒逼企业回流,由此拉动国内投资,增加就业,但问题是贸易战真能倒逼企业回流吗?

 

3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与推动者,而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显然,在这条微笑曲线中,微笑的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控制了两头,由此控制了利润,而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实际上是为它们打工而已。所以,当时美国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于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不屑一顾。但是,20多年后,“微笑曲线”突然变成了“哭泣曲线”,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掏空了他们的制造业,是中国剥削了他们。那么,到底是谁剥削了谁?事实上,全球化从一开始也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面,鼓吹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到了好的一面,所以认为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其实已经过得更好了,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因此,处理他们的不满情绪应该是精神科医生而不是经济学家的事。但是,反对全球化的人看到了全球化不好的一面,所以认为该接受治疗的是那些新自由主义者经济学家还有那些政治精英。因为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与产业转移让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他们并没有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未能获得改善而是每况愈下,美国位于金字塔下层的90%民众的收入,已经停滞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实际工资基本维持在60年前的水平。许多美国人在经济上的痛苦和迷茫甚至反映在健康数据上。自然全球化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

 

那么,中美贸易战真的能够倒逼美国企业回流,由此拉动国内投资,增加就业吗?还是特朗普在忽悠美国中产阶级,以便获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呢?事实上,只要有资本主义,就有劳资矛盾与劳资斗争。且不说贸易战是否真的能够倒逼美国企业回流,化解美国国内劳资矛盾,目前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劳方不仅面临全球化的问题,而且同时也面临金融化与人工智能化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预示着资方在斗争中的全面胜利,与劳方的无能为力与全面失败。如果说在19世纪,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可以反抗,可以革命。但是,在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可以将产业转移到任何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与国家,而且随着全球廉价劳动力的用完,有学者估计到2050年全球化也将随之结束,代之而起的将是人工智能化时代,所谓人工智能化时代将是一个技术对人工全面取代的时代。也许人们会想象在那个时代,人们将享有更多的休闲时光,而不再需要为生存拼命奔波。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霞光,闻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青草的味道。你可以早晨做渔夫,上午做农民,下午做工人,晚上去做一个思想家。但事实是未来二十年,你可能会沦为“无用阶层”,经济精英可能根本不再需要你,你面临的不再是被剥削,而是不被需要。19世纪汽车取代马车时,许多马车夫转行当出租车司机。今天我们的处境类似,只不过我们不是那些马车夫,而是被淘汰的马。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人们不过是从一个低技能的工作转到另一个技能门槛较低的工作,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培训就可以上手。而如今,即便有新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创造出来,已经失业的收银员或者工厂里的纺织工人也很难摇身一变成为无人驾驶员,人类+人工智能的银行团队中的一员。因为转行的门槛正在变高,那些被创造出来的新工作可不仅仅是开一个出租车那么简单。毫无疑问,行业的更迭、信息的刷新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未来,可能每5年你就会经历一次时代的“淘汰赛”,一旦你被刷下,就再也没有机会“复活”了。

 

很明显,在劳资矛盾与斗争中,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劳方,中产阶级正经历着被全球化,被廉价劳动力取代的过程,而在全球化之后又将面临被技术取代的痛苦。学者估计结构性失业的比率在2040年很可能达到50%,最后可能是70%。到那时,只有少数人在工作,而大多数人要么失业,要么为了争夺工资低而且枯燥无比的职位而挤破脑袋时,会发生革命吗?如果说19世纪马克思主义针对的主要是资本剥削工人的问题,那么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针对的将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剥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劳动阶级将怎么办?被剥削,结果是贫困,没有被剥削,可能是更加贫困,而问题的根源依旧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作者简介:鲍盛钢 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兴趣: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