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金刻羽的文章《当下时刻,中国如何赢得全球信任》,3天后,这篇文章已经全网刷屏了:
这篇文章,教训中国应当确保对美供应链,以赢得美国信任;劈头盖脸痛批现在“不是吹捧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或方法优越性的时候,更不是争夺全球主导地位的时候”:
这些话非常耳熟,又让人莫名其妙。
在中国初步控制住国内“大流行”的第一时间,就向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伊拉克、塞尔维亚、巴基斯坦、西班牙、法国、美国、希腊、埃及、南非、古巴、智利……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伸出了援手,送出了医疗专家、医疗物资。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加班加点,为全世界提供了廉价的医疗物资和器械供应。
很多国人倒是希望政府能够借这个机会跟美帝国主义争夺全球主导权,反击美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围剿,然而中国政府的表现却是克制、低调的,从未公开抨击过西方国家的消极防疫举措。
恰恰相反,中国的友善却为换得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好感和赞美,美帝国主义带头炒作“中国病毒”,多个国家先后上演“中国赔偿论”的闹剧;中国对于他们国家人民的无私援助,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却被西方政客和媒体或是中伤为“还债”,或是污蔑为“政治渗透”,还炒作中国物资“质量不合格”的问题。美帝在第一时间甚至拒绝中国口罩,一会儿宣称要让“美国制造”流回美国,一会儿又称“中国造”不符合美国标准。
金刻羽文章中的那番话,笔者之所以觉得耳熟,是因为这些话所批评的恰恰是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攻击我们的说辞;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她所主张的其实是中国早就已经在做的事情。
那么中国新闻周刊此时此刻发表金刻羽的文章是几个意思呢?是要否定中国既往一个多月来对外援助的事实?还是要坐实帝国主义媒体的攻击呢?亦或是“恐美症”的公开宣扬——即高调告慰美帝,让美帝放心呢?
相比美帝国主义上上下下对中国无时不刻、赤裸裸的诋毁、攻击和敌视,笔者还真没有在公开媒体上见到中国有人说“切断向美国出口药品和维生素等基本物资”,不知道金刻羽的这个话依据何在?
此前没有听说过此人——金刻羽的身份介绍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她的微博认证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看来是一位在美欧等西方国家都“吃得开”的“全球青年领袖”。据说,她还有一个身份是某金融高官之女。
那么,问题就来了,金刻羽的这个话是代表美国教训中国人,还是代表中国表明态度呢?
不管是哪种动机,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全力救美国了。
截至目前,美国已经累计确诊56万,死亡超过2.2万。与中国国家承担免费治疗不同的是,美国好不容易检测不要钱了,治疗却是要自己出钱的,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但美国有1/4的民众没有医保或买不起“好医保”。相比富人可以得到全力救治,穷人基本是等死,否则进一次医院就要倾家荡产。所以,死亡的2万多人,绝大部分是美国穷人。不要以为这是笔者的臆测:美国媒体之前报道,芝加哥死亡人口里72%是黑人,这背后不仅仅是种族差异,更主要是社会阶级差异。
所以,即便死10-20万人,在特朗普等美国统治阶层眼里,也是“出色完成了工作”。因为死的绝大部分都是美国穷人,富人会得到有效救治,根本不会动摇美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至于美国的穷人,在资本媒体上百年来日复一日的洗脑之下,“命苦不能怨社会”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谋杀穷人的刽子手特朗普的支持率反而在飙升——无非这个观念在中国被消灭过三十年时间,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再怎么被洗也不会完全认可这个观念。
所以,美国死10w+在我们看来是天大的事,在美国的帝国主义集团眼中,根本不是个事。这样的金字塔社会,不会担忧海量确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上个流感季2900万人感染,去医院的却只有28万人去医院接受过治疗: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流行,加剧了本已深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崩溃。此时此刻,美帝国主义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是大资本的利益,是大资本怎么续命!
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的中国就是美帝国主义转嫁危机、为大资本续命的绝佳对象。
所以,美帝国主义真正急需的真不是中国的医疗物资供应,它需要的是一把捅向中国的利刃。
而方方日记就是这样一把利刃。
方方日记从洽谈、签约、翻译、出版,只用了十来天时间,一出就是英语、德语两个版本。因为,这不是为了出版文学作品,而是在制造战争武器。如果只是出版文学作品,何必选在这个全社会生产半停滞、防控形势严峻的危急时刻呢?
这个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微博网友@眉中王提到了二战期间的一个事例:1943年的4月,盟军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打得一溃千里,只有苏联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一片曙光。然而,这个时候,一位苏联作家出版了一本围城日记,记叙了斯大林格勒包围战中,苏联政府滥用权力,强制把民众推向战场,导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朋友和家庭。几天后,这本书就被翻译出版,在柏林和纽约的大街上叫卖,成为了西方黑化苏联的利器。
事实上,当时苏联出了好几位“作家方方”,阿历克斯·佩里的《战争内部:列宁格勒围城日记》,安东尼·比夫的《不被提及的死亡季节》,谢尔盖·亚罗夫《列宁格勒1941-1942:被围困城市的道德》,波莉娜·巴斯科娃《围城列宁格勒:城市灾难的审美回应》……
谢尔盖·亚罗夫在访谈中明确指出,他就是要拒绝“日常英雄主义的集体叙事”。
这些书籍后来又被美国和西欧的出版社争相出版,成为冷战时期抹黑、丑化苏联的重要武器。
回过头看看方方日记现今的“待遇”,我们难道没有看到这种“如出一辙”的高度相似吗?况且一个方方哪够用?不处理方方就等着瞧!
所以,美帝急需的是作家方方,根本不是什么“全球青年领袖”金刻羽,讨嫌!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