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再提用“非市场化”手段解决医疗人员待遇问题
点击:  作者:凯申日记本    来源:凯申日记本  发布时间:2020-03-11 12:53:06

 

        国内疫情现在逐渐好转,医护人员劳苦功高。幸亏我们国内还有很多公立医院,拥有较为强大的动员能力,总算把疫情压了下去。

医疗领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地方,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生命不是商品、医疗目前还是半手工业,等等。

感觉现在有些经济社科类专家,我不知道他们做学术报告时怎么样,但是在公众舆论场合,讨论市场和非市场的关系时,经常是一副二极管的模样。只笼统说市场好还是不好,较少看到按照产业来分门别类阐述其市场适应性的。结果最后往往搞成了信仰对抗而不是技术讨论。

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这就是市场非常成功的部分。可以肯定,如果是国家以非市场的形式做智能手机,很可能只有有限的花色品种,对用户需求也不会有那么灵敏,很难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

那好吧,既然有很适合市场的产业,又有很不适合市场的行业,那么,对于不同业态,市场和非市场的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或者说是划分成哪些阵营来区别对待,造成不同业态的市场适应性的关键要素有哪些。但在公众舆论上似乎很少看到这样的讨论。

结果是一谈医疗领域应该公立主导,有人就会说你不要市场经济了吗?弄成了鸡同鸭讲和意识形态冲突。

几十年来,公众舆论中还有较高比例的声音对市场的理解是二极管式的粗放思维,经济学家和媒体应该负有一定的科普责任。

回到医疗领域,我们现在有个尴尬,就是公立医院实际上已经与市场产生了很大的交集,国家投入有限,医院在一定程度上自负盈亏,但又要求公立医院必须担负起社会主义性质的为人民服务职能。而这两者是有一定内在冲突的,这导致医生付出了相对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后,工作负担大,拿到的工资在较大程度上却是非市场化的,前些年有些医生还有创收任务,这也会产生医患之间的对立和不信任。

这种拧巴的现象就在于把医生抛入了市场旋涡中,却拿非市场化半市场化的收入,而要真给医生全市场化的收入,要么国家无法负担,要么患者难以承受或丧失诊疗机会。

一种解决方式的思路,是把医疗人员从市场中给部分地提取出来。

比如你不是都要买房解决刚需问题吗?在市场上买房,价格很贵。如果国家希望通过发工资来让医生买得起房,那要发很多很多钱,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进了房地产中间商的口袋。还不如由国家用少的多的钱,给公立医院盖宿舍,公立医院的医生,入职一年后可以由国家分房子,房子不能买卖或者很多年后才能买卖,但具有商品房的一切其他属性,有房产证(特殊的房产证),也包括户口、学区房属性等等。如果离职,通过某种方式由国家赎回,赎回价格公式可以再论证。

工资还是原来的工资,甚至可以比现在还稍微压低一些。

虽然到手工资没变甚至稍微低了,但是拿以前的工资甚至更高的工资,在市场上买房也是很困难。现在房子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相信这样会留住很多医生。当然,可以做成灵活选择的,你愿意本文这种待遇也行,愿意选择以前的只发钱的待遇也行,对医护人员而言,相当于多了一种可选项。

这样的结果,医生待遇提高了,国家的钱少花了,患者也能去公立医院看好医生,是三赢的。当然具体的实施细则肯定没有这么简单,需要论证和周密设计。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凯申日记本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