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热门剧《再创世纪》里,首富继承人方孝聪玩高风险的累计期权,方孝聪打算藉此机会吞并方松荫的天荫集团,最后巨亏100多亿,无法翻身,命运悲惨。
这一幕,匪夷所思的、发生在中国最大的国企之一中石化身上。
这是一个赌局,对于高盛来说,它在这个游戏里,是庄家和规则制定者,而如中石化这种中国国企,是从没来过赌场、连规则都不懂的暴发户。从这个意义来说,中石化巨亏的结局,在游戏开始就已经注定。
巨亏
中金估算,中石化大多数亏损可能产生于卖出看跌期权的过程中。消息曝光后,中石化两日暴跌超10%,超500亿市值灰飞烟灭。
中石化公告说,其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
精心设计的赌局
联合石化套期保值期权合约采用的主要结构是“上方买入看涨期权价差,同时下方卖出看跌期权”。根据一些市场传言,可能设置的看涨期权价格是80美元,看跌期权价格是70美元。
“上方买入看涨期权”属于正常的套期保值范畴。如果说油价在未来上涨超过80美元,在行权日联合石化行使买入的权利,从而盈利。但是如果油价下跌,超过了行权日的约定价格,联合石化可以不行使买的权利,损失的不过是有限的权利金,这就是正常意义的套期保值。
但是,联合石化合约中同时标明“下方卖出看跌期权”这一操作,却不是真正意义的套期保值,从而埋下了巨亏的祸根。因为油价如果上涨,联合石化赚的是固定的权利金,可是如果油价下跌,那么联合石化必须按原先约定的较高价格70美元购买原油,油价越跌,亏得越厉害。
从2018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狂跌40%,从76.9跌到40多美元/桶,联合石化高达百亿的巨额亏损就产生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联合石化与高盛签订的并不是一份普通的远期合约,而是一系列期权的组合,被称为“累计期权”,更像是高盛和联合石化之间的一种“对赌协议”的金融衍生工具。
累计期权,在香港被称为“ACCUMULATER",有种形象的解释是”I KILL YOU LATER",可见其风险性,收益有限而风险巨大。这种累计期权的合约设计,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为如果股价上涨,投资银行可以按取消价止损,而如果下跌,那投资者是没办法止损的,只能任由股价大跌。
《再创世纪》中,类似方孝聪这样亏损的案例,在2008年之后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内地有个女富豪,被忽悠买累计期权,在香港某银行存入8000多万港元,结果后面股市大跌,8000多万亏完不说,还倒欠银行9400多万港元。
那句话永远是经典的:你要的是高收益,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
高盛专坑中国央企
中石化被高盛做局,并不是第一例。高盛坑杀的对象,就是中国的央企。据统计,十几年里,央企在这上面亏损高达数百亿元。
2008年,中信泰富147亿港币的外汇巨亏、荣智健黯然下课;2004年,中航油巨亏5.5亿美金破产;2008年,中国国航的套期保值合约亏损近75亿元,东方航空套期保值合约亏62亿,这些交易的对手方都是高盛。
而到了2012年9月,当时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发表文章披露,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亿元。他指出,企业追逐高额利润套利投机是要害所在,另外,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等原因也值得深刻反思。
以中航油为例,当时高盛中国精心设了个局,通过它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杰润公司建议中航油在市场上做空石油期权,然而高盛却反其道而行暗暗大量做多,随着亏损额加大中航油不得不继续加码做空,希望能等到油料下跌的那一天,可以一举翻本。
中航油典型的赌徒心态,这也体现出国企在与国际市场玩家搏弈时幼稚的一面。结局大家都知道,三件事:中航油破产;杰润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债权人;高盛与中航油对赌获利巨大。
2004年,康纳尔大学黄明教授以衍生品专家顾问的身份应邀回国参与中航油重组,在亲自查了中航油购买金融衍生品的相关合约之后,黄明意识到,中国企业正在遭遇华尔街“金融鸦片”的侵蚀。
黄明:“在这个过程中,我简直就吓了一跳,高盛为了自己榨取巨额利润,给中航油新加坡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极其就有点像是剧毒产品,我的反应总结就是两个字:气愤,这个气愤就是气愤我们的国企会如此的愚蠢,做这种对自己对这个企业完全没必要的合同,然后导致巨额的亏损。”
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原本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消除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所起到的作用却恰恰相反。
黄明说,“简单和复杂,按对一个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计算它的数学复杂程度来区分,那么简单的有初中数学水平就能搞定的,比方说期货、互换那是绝对简单的,还有用诺贝尔奖理论才能定价,就期权,最简单的期权,比诺贝尔奖理论能定价的简单期权之上的,我都称为复杂的,那都得靠几百几千行的计算机程序,一个非常懂的往往是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出身的人,来给他定价分析,才能把它给算清楚的,这一类都算是复杂的。”
当时,有一个大学老师被航空界请去做咨询,看完了之后,这位老师感觉非常吃惊,觉得这个合同有如此内容之多,就是150多页,就他来看,得看它几天,而且好多看不明白,就它在提示风险的时候就很小的字,把好的时候都说得很大的字。”
作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常清教授也发现了国际投行真正的意图。
常清:“举例讲说高盛手里拿着大量的石油的多单,一直往上涨他也赚钱,但是他也怕价格下跌,怎么办,他就从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保险,怎么买保险,就说价格一直往上涨的时候,我每月给你多少钱,这不是保险费,但是一旦价格跌到某个位置,你就变成了买者,它等于把手里的多单、原油全卖给你了,它没有风险了。”
黄明:“我们的社会,对我们国际大的投行,有迷信有盲目的崇拜,把当成精英,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专家,而事实上国际投行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商业体系,你不能把商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专家,我们的企业经常犯这种错误。”
以中信泰富为例
黄明:“中信泰富做套期保值,用了剧毒巨复杂的衍生产品,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他要真想套期保值,澳元套期保值很简单就去做期货互换,这些市场非常简单定价上不会被人宰也特容易懂,但他恰恰选择了极其衍生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恶性的投机。”
谁来起诉高盛
国企的期权巨亏,与其体制有着根本关系,源于无知。
国企领导缺乏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却又盲目自信。欧美的衍生品市场已经发展了百余年,高盛对市场规律的了解程度,对操作策略和工具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市场规则的把握程度都是我国央企所不能比拟的。
国企衍生品投资巨额损失主要来自于投机而不是套期保值。在国企领导层的眼里,做生意有利润是肯定的事情,对企业进入衍生品市场时确立的原则往往是不许亏钱,还要盈利。
不愿为保值付出成本,指望通过保值实现盈利,非常不合理,这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表面省去期权费用。但是,这样一来,保值变成单向投机,放大了杠杆风险,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无知。
根据普华对破产时中航油的报告,中航油连简单的期权都不了解,对于期权的定价都是错误的,这种水平,却参与和高盛的对赌,结局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中国公司的境外期权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企业的。这也正是中国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出手“贼狠”的原因,反正亏了钱是国家的,怕什么?
先用个人资金建仓,再用公有资金推动大市向自己建仓的方向走,在公有资金的掩护下,安全地赚钱,因做法过于卑劣,故以老鼠仓称之。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出多达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才30万吨。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总产量30万吨至少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
最后,由于空单超出株冶全年总产量的50%,中国除了斩仓别无选择。仅三天,中国便损失了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而2004年的国储铜事件,国储操盘手刘其兵,据当时披露,光是刘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上亿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刘最后,只判了七年。
高盛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却难觅踪影。
1994年,曾经是美国十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信孚银行被推上了被告席。起诉信孚银行的,是著名的宝洁公司。宝洁指控信孚银行通过欺诈手段对其销售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宝洁公司亏损1.02亿美元。信孚银行最终被法庭判定有欺诈嫌疑,在信誉崩溃之后被德意志银行收购。正是这种法律威慑,让华尔街的投行不敢在美国国内销售复杂衍生品,但却转而向新兴市场发起了进攻。
康奈尔大学黄明教授说:“这种产品有巨大的向下风险,往上给投资者的回报是很小很有限制的,但是往下的风险可以几十几百倍,因此你要是让投资者签这种合约,导致巨额亏损,所以投行在美国会承担极大的法律责任,因此投行分析来分析去决定不敢在美国销售这种产品。”
在美国不能销售的产品,却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
这给中国提出了巨大的警示,不要忘记,2015年股灾的时候,司度等境外公司利用金融衍生品,扰乱中国市场,获取暴利。反过来说明,与境外对手相比,大陆的脆弱,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衍生品业务涉及期货、期权、远期交易、委托理财等市场,而这些对口的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银保监会、外管局、国资委等多个机构。各监管部门如果不能协调好各自的工作范畴,就无法有效防范风险。
单一的国资监管已很难奏效,高盛也正是利用这一“三不管”地带,售卖给国企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中国对衍生品的诉讼司法体系缺位。
在美国,正是通过1994年,对曾经是美国十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信孚银行起诉,导致该银行崩溃,被收购。从此,美国投行不敢在美国销售高风险产品、坑害投资者。
近日,美国和新加坡当局正在调查高盛在通过债券为1MDB募集资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盛前东南亚主席蒂姆-雷斯纳(Tim Leissner)去年被新加坡处以10年的禁令,同时也被禁止进入美国证券行业。
12月17日,马来西亚检察当局起诉了高盛的子公司和2名前员工,指控被告卷入主权财富基金“1MDB”的巨额资金挪用。马来检方认为承担1MDB债券发行的高盛违反证券相关法,将追究刑事责任。
17日,马来西亚司法部长汤米·托马斯(Tommy Thomas)评论称,“高盛作为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应具备最高水平,但实际却相去甚远。这一责任无法免除”。
而高盛涉嫌通过误导性陈述、金融欺诈中国央企,导致巨大亏损,个人认为,有关部门应考虑起诉高盛,让其付出代价,如果长期放纵境外投行,诉讼体制缺位,悲剧将会重演。
高盛坑杀多家中国央企案例:
高盛凭借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早早盯上了中国。
为了便于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1984年高盛在香港就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此后,它便迫不及待地大摇大摆进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股票、银行、投资与借贷。它在中国各大经济中心都有其公司与办事处,可谓是过得风生水起。
为贴近中国市场且提升品牌形象,高盛很早就将中文名称注册,直译过来的“高盛”二字源于“高度兴盛”,即典型的大吉大利之意,但是这些年来听从高盛的策略建议翻车的中国企业多如牛毛。
1.中航油的溃败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1997年陈久霖出任中国航油总裁并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管理之下,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28万新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
然而,好景未长,陈久霖由于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在导致中航油总计亏损达5.5亿美元(公司当时净资产仅1.45亿美元)之后遭新加坡警方逮捕。
“巨额亏损”、“高管下台”等字眼是不是听起来和本次中石化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
造成中国航油巨额亏损的期权交易便是高盛的子公司——杰瑞公司推销给中国航油交易员继瑞德的。
当时高盛让中航油在期货市场做空原油期货,看跌未来原油的价格,但它却背地里开始做多原油,看涨未来原油价格。
在中航油第一笔交易出现了高达580万美元的亏损后,如果当时及时斩仓的话,损失并不算大,最多会短期影响中航油股价的涨跌罢了。
”在出现账面亏损时,陈九霖要求立即斩仓。但是,高盛却两次建议“挪盘”。”
而在高盛的“建议”下,中航油却继续补仓,加大看空原油期货的数量,结果全然和国际原油价格背向而驰,导致最终无法善了。
更为讽刺的是,高盛旗下的杰瑞公司是中航油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公司,同时也是中航油期权交易的第二大对手盘,中航油早就是高盛的“瓮中之鳖”。
另外,与中国远洋、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的之后海外期货交易中,在高盛的建议之下,中方都节节败退。其中,中国远洋损失39.5亿元,东方航空损失62亿元,中国国航损失68亿元。
2.减持西部矿业
2004年,高盛避人耳目入股西部矿业,随后西部矿业抓住2007年的牛市机会,在高盛的“庇护”之下,股价高涨至68.5元,风光无限,甚至被称为“中国矿业明珠”。高盛通过代理持股的方式收获了超高的股权增值收益,其账面盈利一度高达近200倍。但在得了不少甜头后,高盛就开始不断减持西部矿业,导致后者股价不断走下坡路,而高盛却在一年时间里合计减持西部矿业超过1.78亿股,获利高达17.47亿元。?
3.里应外合 围剿海普瑞
海普瑞是深圳市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和出口高品质的肝素系列产品,产品全部出口,名不经传的海普瑞在2010年中小板上市创下188.88元超高价的记录。而高盛这次扮演的角色是它的“衣食父母”,2007年高盛医药以490.88万美元获得海普瑞12.5%的股权。
当时的“肝素造假事件”让中国的其它肝素钠生产企业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而在高盛的光芒的加持下,“天真无邪”的海普瑞有幸联合美国企业APP使得其肝素钠获得所谓的美国FDA认证。随后,海普瑞不断开拓海外市场,APP与赛诺菲-安万特都成为其大客户,其营收占比一度达到近70%。
然而就如同一句“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歌词所唱,光顾着守财的海普瑞却不知道,“亲爹”高盛早与自己的金主——APP与赛诺菲-安万特狼狈为奸,在高盛猝不及防的断绝“父子关系”后,所谓的FDA认证受到重重质疑,海普瑞无暇应对,只能看着海外订单持续缩减,落魄离场。
今天,中石化事件再次悲剧重演。
高盛的野望
2007年初,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RMBS)的复合型担保债权凭证(SyntheticCDO),但当时美国房市和与其相关的证券均已开始显示走软迹象,而高盛未能向投资者披露该CDO的关键信息,甚至还在一家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基金公司在组成CDO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挑选中扮演了重要的顾问角色,更严重的是保尔森基金公司已经选择做空这款CDO,随后导致其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高盛帮助利比亚做了12亿美元(约合79亿人民币)的高杠杆投资,下注六只股票会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上涨。如果股价上涨至一定水平它们则可获益,但如果未能涨至目标价,LIA就会亏损。
最后的结局是, LIA血本无归,高盛却从中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利润。
《福布斯》曾就这事件评论说:“高盛与利比亚做交易是“与恶魔共舞”。
当然,高盛的“无法无天”的行径也招致了一些需要承担的后果。
2016年4月,高盛表示同意支付美国司法部50亿美元的罚款,承认曾在金融危机前(2005-2007年期间)误导投资者买入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对高风险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打包后进行营销与销售的做法),导致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者蒙受数以亿计的损失。
今年1月,美联储向包括高盛在内的美国五家大型银行合计开罚3510万美元,了结回溯至2011年的抵押贷款服务瑕疪案件,其中高盛的罚款将是这五家银行中最高的,总计为1400万美元。
然而高盛从不收手,甚至在年末也与马来西亚为我们这些看客献上了一出“好戏”。
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对高盛董事总经理Ng Chong Hwa和马来西亚金融家Low TaekJho(刘特佐)提起诉讼,指控其合谋在马来西亚国家投资基金1MDB交易中违反海外反腐败法和洗钱等三项罪名。
高盛在2012年和2013年安排了三笔债券交易,帮助1MDB筹集了65亿美元,其间27亿美元资金遭侵吞,且高盛从中赚取约6亿美元。通过马方指认,1MDB债券发行得到高盛保荐,但提交的发行文件存在虚假、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
消息一出,11月12日高盛股价为206.05美元,下跌7.46%,这一跌幅创两年来新低。
目前,曾任高盛东南亚地区最高负责人的Leissner承认参与马来西亚主权基金IMDB丑闻的罪行,等于高盛间接承认有罪。
30亿美元罚款,最高10年监禁,这可能是美国高盛即将领到的罚单。
结语
高盛前董事长兼CEO劳埃德·贝兰克梵曾言,高盛现在做的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而高盛之所以能在中国资本市场盛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对金融深潭的一知半解。当高盛拿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时,无论是作为一般投资者,还是作为中国企业,都很容易一叶障目。
中石化的进一步结果还没出来,细数这么多的“前车之鉴”,这回可以清醒一点了吗?别再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