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你的小区已经崇洋媚外了。”
这是大家最近讨论很多的一个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公安部、民政部等6个部门,开始清理不规范的地名。昨天,西安公布了151个要整改的名字,名单特别长。整改原因,有很多是因为名字“崇洋媚外”,或者有“封建色彩”什么的。
消息一出,大家都觉得打击面太大了,“曼哈顿”不叫曼哈顿了,要叫“曼哈屯”。
随后,西安做出了调整,把名单缩减到98个。不过,大家对这些地名还是热议纷纷。
我去查了一下,有的名字确实取得名不副实,还胡乱夸大,要求整改也说得过去,比如说“巴黎大厦”,其实长得是这个样子的:
比如“西安环球贸易中心”,目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有一些模棱两可的,强行要求整改就有点用力过猛。
比如说这个维也纳酒店,虽然风格搞了个罗马式建筑,但装修确实是往“维也纳”靠拢。
说这个酒店崇洋媚外了,你说冤枉吧好像也不完全冤枉,说应该改吧似乎也不是一定要改,不改就会出什么大事,反而是游客以后去住店可能找不到路了。
现在网友们都开玩笑说,照这个趋势,以后美国地名的翻译都得改了,纽约(New York)得按照意思翻译成“新乡”,第五大道要叫“五道口”,珍珠港得叫“蚌埠”。
其实大家之所以爱用洋名,本质上还是因为,在中国整个舆论环境里,崇洋媚外的风刮了太久了。
很多人一听到这些洋名字,“巴黎”、“维也纳”什么的,就觉得他们代表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少商家文化水平也不高,你让他给小区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他想来想去只有曼哈顿、维也纳。
我们生活中有些现象,不仅严重崇洋媚外,还切切实实伤害了中国人在外的形象,改掉这些现象,比改小区的名字重要的多。
比如说我们平时看的广告,不管是线下实体店的广告,还是线上淘宝网店的广告,永远是白人模特占绝大多数。
一个国产童装品牌里,明明针对中国顾客,却一定要找个外国人当孩子们的爸爸。
淘宝的广告里,一打开全是外国模特。
某国产的矿泉水品牌,就是卖个水而已,广告非要整个什么“欧洲贵族庄园”,然后让某个不知名的外国模特和中国女明星搭配。
在外国人中,有一种“黄热病”(Yellow Fever)现象。
因为外国的媒体在做宣传的时候,总把亚裔的女性描述成“柔弱、温顺”的形象,这种形象让许多大男子主义的白人很是着迷。
再加上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曾经比亚洲领先,又让这些西方人膨胀了,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把亚洲女性当成了唾手可得的猎物。
为了满足这种病态的征服欲,他们创作了一堆文艺作品。最早的一部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
这部歌剧讲了一个普通的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的故事,平克顿在1900年来到日本,结识了日本艺伎巧巧桑。
巧巧桑对这个粗鲁暴躁的美国客人毫无来由地一见钟情,爱得无可自拔,还为他生下了孩子。
然而,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没多久就抛下巧巧桑,回美国娶妻生子,留下巧巧桑带着孩子,苦苦等待了他3年。
当平克顿带着美国妻子再度来日本时,在街上和巧巧桑偶遇。
然而,巧巧桑不仅没怪罪平克顿始乱终弃。还表示自己不会拖累平克顿的家庭。
她给平克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遗书,嘱托平克顿照顾好他们的孩子,然后自尽身亡。
这剧的三观歪得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吐槽起。
比如巧巧桑为了让平克顿高兴,顶着骂声改信了基督教;比如平克顿美国妻子第一次见巧巧桑时,莫名其妙地来了句:“你这个漂亮的玩物”。
然而,这部剧在西方各国演了100多年,西方观众都交口称赞,说这是“最精彩的东方故事”。
后来,美国百老汇还出了一部《西贡小姐》,故事跟这个一模一样,只不过把背景搬去了60年代的南越。
《西贡小姐》一上演,还被评为了“全球最佳三大歌剧之一”,和《猫》、《歌剧魅影》齐名。
在一部西班牙电视剧里,主角毫不遮掩地说:“中国女人很温顺,她们长那么丑,有人X她们会很感谢你的。”
说到底,这些剧会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无数底层白人的幻想。
这种宣传的时间太久了,已经在潜意识里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
比如在国际音频教学网站“Podcast”上,学其他语言,画风都很正常:
可一到学中文的视频,画风就不太正常了:
这可不是色情网站,这是全球有10亿用户、经过苹果审核的正规教学网站。
(图片来源:知乎网友“么西么西”)
去美国留学的留学生们,肯定听说过南加州大学大规模性侵案,案件的受害者全都是中国女生。
案发后,根据校医的护士的阐述,校医会专挑中国留学生下手,就是因为他看多了亚裔女性温顺的宣传,上色情网站的时候也盯着亚裔女生。
他在心里就把亚裔女生当成了自己的玩物。
美国有一个叫“北极星”的网站,是一个统计机构,他们跟美国警察合作,调查拐卖案件。
2018年,网站对全美的绑架、拐卖案件进行了一个统计。在统计结果中,亚裔女性是第二大受害者群体,仅次于拉美女性。
大家也知道,拉美国家治安混乱,紧挨着美国,人数也非常多,所以针对她们的拐卖案很多。
但是,亚洲离美国隔着一个大洋,国家也没有拉美那么混乱,却能够在这个统计中高居第二,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美国的皮尤数据中心有个统计,在白人和亚裔的婚姻中,“白人男性-亚裔女性”组合,比夫妇都是白人的组合,离婚率高出了80%。
这些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所有配对中最低的;近一半这种家庭,丈夫的收入都远低于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说,这种组合大概率是优秀的亚裔女性,配了一个白人loser。
更要命的是,这类家庭承包了家暴排行中前几位,其中22.4%的越南妻子都遭遇了白人丈夫的家暴,中国女性和日本女性遭遇家暴的比例,也有9.7%。
为啥白人丈夫如此热衷虐待亚裔妻子?
美国Reddit论坛上,一群混血小孩给出了答案。
这些混血儿认为,他们的白人父亲、亚裔母亲之所以会在一起,就是受了文艺作品和广告的忽悠。
他们的父亲多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因为没有白人女性欣赏,就想找“温顺”的亚裔妻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他们的母亲也觉得白人男性更温柔、更帅气,这才走到了一起。
可是,这些混血儿出生后,父母都嫌弃他们不是纯种白人。在学校里,他们也因为自己亚洲人的长相,被同学欺负。
有个混血儿忍无可忍,在Youtube发了个视频吐槽父母,他觉得自己的出生是“最大的错误”。
视频赢得了1万多人点赞,和他类似的混血儿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最讽刺的是,在西方长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就连许多中国商家,也加入到这种宣传的行列里。
外国人带着有色眼镜抹黑我们的男性女性也就罢了,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主动配合他们,自己矮化自己?
B站今年的520搞了个活动,被网友喷惨了。因为明明B站是一个中国年轻人为主的网站,520也是因为在汉语里念起来像“我爱你”才有的这个节日。
结果在节日的宣传里,出现的组合全是外国男性+中国女性。
但凡是看过的网友,都觉得这种宣传让人很不舒服。
甚至,哪怕是特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打广告的时候也一定要拉上外国人。
最近这两年汉服圈子很热,结果有一家汉服公司做宣传的时候,穿汉服的男模特却从头到尾都是外国人,一个中国男模特也没有。
我就不明白了,是汉服的诞生和中国男人无关,还是中国人穿汉服不好看?
还有城市的建筑问题。
以往,中国建筑行业对外国设计师非常迷信,反而处处打压中国自己的设计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绍学教授在一次会上就说过,国内90%的高端设计都给国外设计师拿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筑师拿不到项目、没有话语权,反而是外国设计师大行其道。
可问题是,外国设计师很多时候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城市。
有时候,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不好看不说,和周围的城市建筑也格格不入,怎么看怎么扎眼,比如说有名的“大裤衩”。
外国设计师曾直言过,他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性,主楼和副楼暗喻两性生殖器。
如果这是哪个人自己家的房子,自己喜欢的话,盖成什么样子都无可厚非。
可是这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不给中国自己的设计师话语权,盲从外国设计师不靠谱的设计,最后出来的效果又很差,这不是崇洋媚外是什么呢?
图:设计师雷姆·库哈斯本人表示大裤衩灵感来自性,还出了恶搞大裤衩的色情杂志
有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的办公楼,法院的办公楼,很喜欢照着外国建筑的样式建,特别是美国国会大厦,仿造者数不胜数。
要不是门口的五星红旗和国徽,路过的人九成九会把这些楼当成美国的。
还有我们的教科书里面,经常编各种不存在的故事吹外国小孩子,有意无意地贬低中国小孩,直到最近一版的教材里,部分这类编造的文章才被删掉了。
我们现在看起来古怪的种种“崇洋媚外”的问题,是这么多年外国媒体的有意丑化,再加上我们主动配合后的结果。
这次修改不规范名字的事情,确实应该做。但是基层的做法过于一刀切,一句崇洋媚外就让整改,却没有写明白哪里有问题,什么程度算“崇洋媚外”?什么程度算“封建迷信”?没有统一的标准,执行起来范围被有意无意地扩大。
工作没有做好,就不要怪老百姓吐槽。
其实,要说取名字,中国有太多好听又蕴含深意的名字了。
比如,中国首款反潜导弹叫“长缨”,名字出自《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个名气又有气魄又好听,比什么“民兵“、”白杨”好多了。
中国探测暗物质的卫星叫“悟空号”,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这名字取得很接地气,又广为人知。
中国的量子卫星叫“墨子号”,因为墨子在《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第一次对光由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名字以古代先贤为名,饱含深意。
要正“崇洋媚外”的风气,要自上往下正。从政府、教材、媒体、商家那里开始正,一点一点地改。
商家取名字的时候多读点书,别就知道维也纳曼哈顿的;广告里不合时宜的白人男+亚裔女的组合改掉;课本里那些编造的外国孩子好中国孩子不好的课文删掉;政府部门莫名其妙的“洋建筑”去掉,等等等等。
等到哪一天,我们不会因为哪个小区名字叫“维也纳”、“曼哈顿”而多看它一眼;商家发现用外国模特不如用中国模特效果好;我们的执法人员不会因为对方是外国人,而给他任何优待。
到那个时候,我们心中的“辫子”,才算是真正剪掉了。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