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某高管提出了用“机器智能”代替“人工智能”的观点。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阿里还真的是有明白人的,“达摩院”请来的“高僧”恐怕也不能随便忽悠。上海要开一个人工智能大会,我恰好想在会上谈类似的观点:不要把“智能化”看做“人工智能”。
宁振波兄有个观点:智能就是随时、随地、不随人。换成我的话就是:离开人,机器也玩得转。这样,机器就可以做些过去需要人做的事情。不必要强调多么复杂的技术和算法。这样的事情,我最近就遇到了。
我到外地出差,结果车票卖完了,我就交给携程帮我“抢票”。结果,来回车票都顺利买到了。这件事让我想起郭冬临演过的一个小品:一个小职员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自称有朋友买得到票。其实是自己扛了一床被子睡在车站,把票买了回来。那时,从黄牛手里买张票要上百块钱,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工资。现在携程帮我去排队,机器就代替“郭冬临”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要搞的智能,即阿里高管所说的“工业智能”。
这样的“智能”逻辑非常简单。这种简单的逻辑成为热点,是因为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过去做不到现在能做得到了。当然,逻辑简单的背后有复杂的技术支撑,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避免各种错误和风险。这种靠信息准确、及时可靠、决策逻辑清晰的智能,我称之为“吴淑珍式的智能”。
这种“智能”的逻辑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想得清楚的,企业家要搞这样的工作,只需要算好“经济可行性”,并找来合适的团队来实现“技术可行性”。
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所研究的重点,是普通的计算机算法难以编码的东西,如各种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这种技术也是有价值的,如用图像识别技术代替人工检验。放在工业智能化这个范畴看,只是支流而不非干流。如果企业界不能分辨这两个概念,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丧失时代带来的机遇。因为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养活不了太多的企业。有人说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制造,那是胡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