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时期,惊闻屈原史事之内容已经从新版(2017年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消失了。屈原生前曾经被楚怀王放逐,他不会想到,二千多年后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从中国历史中驱逐出去。
使用至2015年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06年研发,下文统称旧人教版教材),在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曾如此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屈原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 以上为2018以前旧教材关于屈原的描述。 而自2016年投入使用的部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2017年及2018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均不再介绍屈原其人其事,将屈原从历史人物中除名了。 除名的理由是胡适一类少数疑古派学者曾经怀疑屈原不存在以及记载屈原的《史记》一书不可信。 我认为这是西方势力利用卧底教育界的木马摧毁中国文化的阴谋的现在进行版。 西方记载希腊罗马的全部古代史书都是14世纪以后通过杜撰出现的。所有作为西方希腊罗马历史根据的什么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普卢塔克的巜名人传》包括圣经,都是神话或者半神话的可疑传说,但是都被西方学界打造为言之凿凿的信史。而在教育部编撰的历史教材中,对这些可疑人物可疑的历史则从无人质疑,照单全抄,奉为信史。 而司马迁的《史记》,其中许多记载,已经被百年来的诸多出土文物一一证实为信实记载。但此书则被西方的木马公知断言为伪造。真是岂有此理! 我怀疑中国高校高层公共知识分子中有外来渗入的文化木马,近年主导了多种教科书的编制权。而老一代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学者及其弟子,则或被洗脑或被异化、边缘化,难以发出声音。结果必然就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除名而且被逐出于中国历史这个结局。 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五胡乱华和蒙古及满清的三个异族统治的政治殖民地时代。但是灭了汉政权的异族统治者却没有断灭华夏的学术文化之根本。所以至今中国人仍然是中国人。而我们现在经历的时期,华夏文化徒有其表已被惨斫其根,在外来木马公知专家们的步步谣诼砍斫下,中华文化之根正一步一步被彻底摧毁着。而且他们无孔不入,从幼儿园和初等教育做起。这种文化的破碎化与巨变之深刻,近年以来非此一端,真是触目惊心,无所不用其极也!此真华夏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巨变,一叹! 【附录】屈原与《史记》的虚无论 此论的主要鼓吹者是胡适代表疑古派。他们声称: 今天所见有关屈原的史料,几乎全部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西汉政治家贾谊所作《吊屈原赋》,汉武帝所爱的《楚辞》,则可以无视。他们认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已失传。现存百家著作如《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未见到关于“屈原”的记载云云。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屈原存在不可证。 其实,若以类似的逻辑,岂止屈原不存在,孔子老子庄子等许多人都不见于《史记》以外的其他史书,那么他们也都不可信,可以从中国历史中除名了。 对于经王国维郭沫若考证而被甲骨文近现代大量考古发现证实为信史实录的《史记》,其中的“屈原列传”则也被教科书编写者怀疑为不可信。他们只相信胡适的说法:“《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那么,这些史记怀疑论者为什么不应用同样的方法与论据,怀疑一下荷马史诗、希罗多德、普卢塔克以及修昔底德和圣经的历史及人物故事,看看包括苏格拉底亚历山大在内的全部传说人物,究竟有没有一个是可信的真实历史存在者呢? 屈原很愤懑 【编者附】屈原被初中历史课本删除,是一场蓄意已久的阴谋
(作者:数知菌 ;摘自:数知实验室 2017-12-15)
前几天,一条信息在各大平台上炸开了锅—— 2017年新版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已确认删除的历史人物和情节包括:屈原、卫青、霍去病、王昭君、范缜、左宗棠(收复新疆)等。 删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人物的重要性不够”、“涉及战争等敏感话题”、“历史记载有误避免误导”等,但唯有屈原被删的原因比较诡异——因为他是虚构的。 屈原不存在?这让那些年被《离骚》和《湘夫人》虐得死去活来的我们情何以堪?端午节和屈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该如何解释?不仅如此,屈原曾被闻一多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并于1953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湖北省秭归至今仍保留着屈原之姊的“秭归庙”……种种迹象表明,屈原曾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屈原不存在”的说法又到底从何而来,甚至如今被落了“石锤”,以致惨遭历史教材的无情驱逐? 其实,早在西汉就有人对屈原部分诗作的真伪发出了质疑,但一直以来,并没有人对屈原的存在表示过明确怀疑,就算有个例,也大多停留在主观臆断的阶段。 直到上世纪初,廖季平先生提出了“史无屈原”之论,第一次真正对屈原的存在表示了否定。之后又有一系列学者进一步对屈原的存在提出质疑,“屈原否定论”才逐渐出现雏形。 胡适是“屈原否定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人文观念,是不可能产生像屈原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忠臣的。此外他还认为《楚辞》的作者并非屈原,他也许只创作了其中的某一篇文章,但被后人误传为是所有25篇文章的作者。他把屈原看做是一个类似西方荷马的“神话式虚构人物”:“依我看来,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 之后何天行先生又提出,史上并无屈原此人,《离骚》的真正作者是淮南王刘安。这个论述后来被朱东润先生支持,坚持《离骚》是由淮南王及其门客所著。卫聚贤先生则认为《楚辞》是贾谊以屈原为笔名创作。 此后,“否定屈原论”又飘洋过海,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刮起了一阵狂潮。除了和我国学者持类似的观点如《离骚》等作品为多人编纂所成,更有甚者将其“神秘化”,认为屈原是巫术组织的首领,是当时社会的一股反动势力,而《楚辞》是巫者巫者们的集体创作,是“借以发泄自己对新兴力量的仇恨”的文字。 概括来说,“屈原否定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点: 1.《史记.屈原列传》中行文有许多矛盾之处。 2.在先秦史书如《史记》和《战国策》中完全找不到任何有关屈原的文字记载。 3.《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提到过屈原。 看似有理有据,但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的一点:屈原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早,以当时的文明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谓的“可考文献”其实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留存至今的考古材料,其内容本身的准确性以及保真度也很难保证。 而上述所列的三点看似“有力”的论据,其实细考起来,也经不起推敲。 首先,关于《屈原列传》的矛盾问题。汤炳正先生在《<屈原列传>新探》早已指出,后人质疑的重点主要在于书中有两段内容与全文矛盾—— “离骚者犹离忧也”......“虽日月争光可也” “虽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王治不明,岂足福哉” 而经过查证,这两段正是出自淮南王刘安《离骚传》。(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怀疑屈原其实就是刘安) 其实,这两段是“乱入内容”,是后人误加进去的。如果把这两段去掉,《屈原列传》中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问题、屈原在怀王之时是被疏还是被放的问题、以及屈原和屈平名字混乱的问题,都不复存在,整个传记严谨连贯,且与刘向《新序·节士》篇中所述的屈原事迹完全吻合。 第二,关于先秦史书中没有屈原相关记载的质疑。需要明确的是,先秦史书并不能作为一个人存在与否的决定性证据。不仅屈原的《离骚》,《鹖冠子》、《尉缭子》和《六韬》三部著作在先秦史书中也都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相反,《史记》中称孙膑有兵法传世,但在任何典籍里都没有找到《孙膑兵法》,而是被后世考古所得。因此,先秦史书有无记载并不能作为判定性依据。 第三,关于《资治通鉴》中没有屈原相关记载的问题。赵逵夫教授在《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根源初探》中说明了原因。司马光未在《资治通鉴》中写屈原的原因,是怕其遭受保守派的攻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保护屈原的一种方式。书中写到—— “屈原之受谗被疏因于制定宪令进行变法,而保守派攻击王安石,也就在于其制定新法。而且王安石在此期间因保守派的强烈攻击而两次罢相,与屈原的被疏被放颇为近之。司马光是崇敬屈原的,他不愿意天下后世由屈原而联想及王安石,将王安石看作伏清白而死直的贞臣,而将自己放到谗邪党人的位置上去。《资治通鉴》中略去屈原,相当程度上是司马光作为一个保守派人物的心理的反映。” 而司马光曾专门为屈原赋过诗: 《五哀诗·屈平》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怨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所以屈原不仅被司马光所认可,还是他欣赏的偶像,只是为了保护他而没有将他写入《资治通鉴》罢了。而后人只是一味在《资治通鉴》上纠缠不清,而忽略其他可考文献,也是一叶障目了。 归根结底,“屈原否定论”的产生与清季的“疑古思潮”有关。但疑古思潮的重点在于对历史文献漏洞的探究和批判,其对屈原的质疑源于文献材料的缺失,以及行文矛盾造成的可行度存疑(类似“大家来找茬”),本质上是一种学术上的“较真精神”。即便是当下的论文,也有存在行文上的疏漏导致的史实矛盾现象。只是没想到到后来被错误地引用甚至放大,到如今竟将屈原从历史书上删除,这等于变相承认了“屈原否定论”。 这些人没有看到的是,不仅《史记》中的《楚世家》,《张仪传》、《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提到了屈原;桓宽的《盐铁论·讼贤》、东方朔的《七谏》、庄忌的《哀时命》、贾谊的《吊屈原赋》等也都涉及了屈原的相关事迹。那么多的史书记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被忽略了。 “屈原否定论”的存在并没有错误,客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楚辞学的研究。但是,后人如果仅仅是因为《屈原列传》里的一些逻辑性错误,个别典籍中没有屈原相关的记载,就完全颠覆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的存在,没有道理。而且考古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虽然《史记》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早期历史的完整文献,但找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又怎么能以现代人的逻辑和文化背景去揣测和判定古人的文明观呢? 莎士比亚的凝视 无独有偶,屈原作为东方文明的里程碑式人物,如今遭受到我们的质疑,而西方文明的奠基人莎士比亚,也曾被受过相同的待遇,被西方史学家怀疑其人根本不存在。 可是如果莎士比亚不存在,那么哈姆雷特的悲剧和罗朱的爱情,也将不再具有感染世代人的力量。 就像没有了屈原,端午也就丧失了意义。东西方的文明因此少了一半,这个世界,还剩下什么?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根据何新授权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