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胡懋仁:又去革命化?语文教材为何撤掉了带有革命者气质的《筑路》?
点击:  作者: 胡懋仁    来源:品察天下  发布时间:2017-07-05 09:09:58

 

       【摘要】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的胜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安逸、舒适。单是这种为多数人服务的胸怀,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难道不是最好的人格力量?难道不是在表现最美丽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文难道不是在宣扬真善美?如果这样的文字都不能选入我们的语文教材,那么还有比这更优秀与更美好的文字吗?

有人在网上批评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把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筑路》一节给撤掉了,因而对此表达不满。不满不是因为把这部苏联小说的章节给撤掉了,而是因为撤掉的是这篇带有革命者气质的文字,而换上了保尔与冬妮娅恋爱的片断。

      批评者认为,这是种要淡化革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些优秀的作品里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充满着一种献身的精神。这是人类文明和思想的瑰宝,不应该弃之如敝屐。而反批评者认为,语言教材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和文学方面,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东西还是少掺和为好。

       那些视革命如仇敌的人们,心胸未免太狭隘了一点。对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这类革命是为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别的不说,在《筑路》中表现出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布尔什维克党人,尽管他们衣衫褴褛,可是他们心如烈火。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的胜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安逸、舒适。单是这种为多数人服务的胸怀,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难道不是最好的人格力量?难道不是在表现最美丽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文难道不是在宣扬真善美?如果这样的文字都不能选入我们的语文教材,那么还有比这更优秀与更美好的文字吗?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学习语文,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思维内容,而空谈什么思维的形式。当然,人们思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会是单调的和单一的。除了宣扬革命的献身的精神之外,语言和文字还可以展现和表达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但是,不容否定的是,语文教材是不可能脱离时代的。毕竟当代人类思想的精华应该是语文教材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就在于,到底什么样的思维内容才能算得上今天人类思想的精华?

       人们热爱祖国,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看上去是在描述自然风光,但内在的肯定包含着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与情感。这看上去似乎与意识形态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从那些热忱的词语中,人们总能体会到那种赤子之心、赤子之情。这样的语言和文字当然完全可以收入到我们的语文教材之中。

       如果丢弃《筑路》一文,而只单独采用保尔与冬妮娅初恋时的那一节,这里就有点让人疑惑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这部分,并不是要讴歌什么少男少女的爱情,而是为保尔将来毅然决然为了革命,宁可舍弃这样的小布尔乔亚的情感,而做出的一种铺垫。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有可爱之处,但这并不是要把这样的情感作为青少年的什么榜样。在原著中,它就是要告诉少男少女,这样的初恋看上去似乎很美,但实际上都是很脆弱的,不可能或者几乎不可能真正地能延续下去。而且,这段初恋的描写,也正是为他们在情感上和道路上的决裂做陪衬的。它让人能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革命者的情怀,什么是伟大的人格。

在某些人看来,革命是粗暴的,革命是残酷的,革命是血淋淋的。这些都是事实,但革命也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在革命中,一大批革命者会成长起来,最美好的感情,最伟大的精神,最赤诚的胸怀,都是在革命中才表现出来的。方志敏写的《清贫》,在描写他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对祖国热恋之情,要强过少女初恋的感情。对祖国热爱的痴迷,超过对任何一个少女的痴迷。这样的感情难道不是最美好的吗?那种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勇于献身,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怕任何流血牺牲,难道不是最伟大的精神吗?为了革命,不怕在各种误解中隐忍,敢于承受任何委屈,即使遭受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打击都赤心不变,难道这不是最赤诚的胸怀吗?这样的情感,这样的精神,如果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出现,甚至出现过还要被抹去,这样做的居心难道不让人感到恶心吗?

       不错,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但语文课与政治根本就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的。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没有政治?难道没有爱国?这些文字之所以优美,不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没有优秀的思想与情感,文字再美也是空洞的。李煜的词看上去都很美,可是那是一种病态的美,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至少今天没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作品,熟知这样的作品,就是一个明证。

       语文教材的收录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更丰富一些,更多样化一样,这没有错,但借口所谓题材丰富、多样化,而别有用心地去掉一些优秀的作品,而添加一些庸碌之作,那才是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呢。真的算是得不偿失。再说,哪有什么得呀?

     【胡懋仁,察网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北航老胡之闲话”】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