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府出台了许多经济政策,其中也包含着对就业问题的考虑,但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就业工作是事关改革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去产能也好,控制房价也好,还是调整经济结构,目前一切的改革政策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率的基础之上,否则必然归于失败。那种“经济增长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各级政府对眼下社会就业率低的严酷现实要勇敢面对。
中国社会目前的形势从本质上看,与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是相同的,都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政策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变化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治理的危机。其典型的“症状”就是商品的“恶性过剩”,公司倒闭潮和工人失业潮。
政府对此有所认识,但对失业问题明显应对失据,导致社会稳定形势急速恶化,民间自发纪念毛泽东诞辰的活动如火山一般猛烈喷发,“铲除私有制”的呼声此起彼伏,说明社会稳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要想避免社会危机滑向失控的深渊,首先我们必须围绕“劳动创造价值”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铁律,在各地区设置足够的“公益性”工作岗位,从事筑路、绿化、造林、污染治理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劳动。员工工资水平可设置在基本工资线上,并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凭此将那些没有退休金和其他生存保障的社会无业人员统统地先“救起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紧紧围绕这项工作展开。只要不偏离“劳动创造价值”和“多劳多得”的原则,那么物价水平就不会因此而出现大的波动。当前必须先做好这项工作,赶快做,否则改革会失去政治基础。
宏观经济部门需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在现代经济中(尤其是在满足社会就业方面)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在宏观经济的认识上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全局性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国家货币政策的问题,要考虑我国的人口规模这一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当然不是一定要印4倍于美元的人民币,但人口规模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有重大影响。
“地方债务膨胀”与“货币政策偏紧,而不能有效满足就业需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政府负债属于财政行为,这只能满足一部分就业需求。为了适应中国劳动能力总量不断膨胀(全国范围内行业产能普遍过剩)的现实状况,必须有货币政策的直接参与和政府对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自力更生”这个国策的含义----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应该自己做,自己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可以请别人帮忙,或向别人学习借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服务于这个国策。“掺水(货币增量)的速度,应该与面粉增加(社会劳动能力的增量)的速度相配合,掺水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主要参考的指标有“就业是否充分”,“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否是良性的”(企业既有优胜劣汰,又有较为合理的利润收入),同时物价较为平稳,工人收入水平比较合理。
经济学家们要注意:当前的全国范围内的行业产能过剩,这在中国5千年历史中是第一次遇到。当然今天的人类还经历着历史上的许多其他方面的第一次,如人类第一次用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威胁到了自身的生存,第一次可以通过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地球生态(雾霾、暖化等)。。。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是不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
另附简评两条:
1、注意,中美交往过程中,联合时要防“右”,斗争时要防“左”。关键是中国政府要有自己正确的政治立场,否则会进退失据,飘忽不定。
2、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践):以书本为依据,把书本上的东西教条化,搞本本主义,以书本套实践、定对错。
经验主义(实践脱离理论):不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用过去的经验套实践,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两种错误的工作方式,都是哲学素质和理论能力不强的表现。
责任编辑:修齐治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