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什么?!罪恶的美帝国主义将有可能选一位社会主义者做总统?对,你没有看错,但是,此“社会主义”与我大天朝的“社会主义”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区别的~
一头乱糟糟的白发,一身皱巴巴的衬衫,一个微微驼背的老头儿站在舞台中央用嘶哑的声音怒吼着:“够了就是够了!我们要政治革命!”台下人海狂热地欢呼,这一刻,他就像个摇滚明星。
他就是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来自东北部佛蒙特州的参议员。他正在竞选2016美国总统民主党提名。
桑德斯其实过去并不是民主党的成员,他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在参议院中基本上跟随民主党投票。“社会主义者”在自由资本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可不是什么好听的标签,这一点奥巴马大概最深有体会。白宫7年,每当他提出稍有雄心的社会福利政策,就会有记者追着他问:“你是不是个社会主义者?”即使他永远在第一时间斩钉截铁地回答“No”,白宫外还是会很快出现举着“美国不要社会主义总统”牌子的示威者,甚至有人手上的牌子干脆就写着“奥巴马反美”。
不过伯尼∙桑德斯不怕。当年他就是以“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从佛蒙特州走进了华盛顿,从众议员到参议员,一干25年。这一次,他还要以同样的身份问鼎白宫。
竞选集会现场的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经济不平等。他为中产阶级的衰落哀叹不平,为财富向最富有的1%人群集中而愤怒咆哮。“美国的经济已被操控,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经济不平等的背后是政治的不平等,他常说,美国政治系统已被有钱人绑架,民主公平面临破产,“美国需要政治革命”也就成为他的另一个高频口号。
如何革命?桑德斯认为应首先从政治献金入手,消灭“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切断大金主用金钱向政界输送影响力的途径。而一个“不再单为有钱人代言的政府”要落实的政策,在他看来,包括“全民医保”、“免费大学教育”、“提升最低时薪至15美金”、“强制所有公司实行带薪产假、带薪病假以及每年至少两周的带薪休假”、“为1千1百万非法移民办理公民身份”、“花1万亿整修基础设施”、“推翻NAFTA、TTIP、TPP等国际贸易协定”……当被问到,赤字严重的联邦政府要如何负担他所倡导的这些规模宏大的福利政策时,桑德斯的回答通常是“给富人增税”,“让华尔街还钱”。
这些媒体口中“带有乌托邦味道”的政策计划印证了桑德斯在美国政治光谱上左翼的位置。桑德斯自己解释说,他不是民主党的左翼,而是个社会主义者。也就是说,他比民主党的左翼还要更靠左。他的总统竞选之路始于民主党党内初选,不过是因为没有大党的支持当选总统的几率实在太渺茫.
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却从来没有成为主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进入全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其中最显著的包括贫富差距的扩大,剥削劳工现象的滋生以及官商特权阶级的出现。有一批人在1890到1920年间发起了一场旨在改革政经体制,消除腐败和垄断,提升社会公平,重塑政治民主的“进步运动”(Progressive Movement)。“进步运动”导致了美国新的政治版图的出现——劳工、移民、妇女等等过去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政治上发挥影响。二十世纪初年的三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威廉·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都是进步主义思潮的信奉者。
进步运动的产物之一,就是美国社会党。作为进步运动中比较“偏左”的一支,社会党更明确地代表劳工的利益,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控,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以此作为抵御大公司作恶,提升劳工地位和权益,促进经济平等的手段。自1904年诞生起,社会党在美国发展迅猛,到1912年达到顶峰。就在那一年,在社会党领袖尤金·V·德布兹(Eugene V. Debs)的领导下,社会党人当选全美340个城市中的1200个政府职位,其中包括24个州里的79名市长。当时的社会党拥有11万8千名交党费的党员,掌控着323份出版物,有超过200万人订阅。也是在那一年,德布兹以社会党员的身份竞选总统,获得了90多万票。
不过从那之后,美国社会党就开始走下坡路。1913年出现的一系列工厂罢工事件和由此引发的血腥对峙让人们担心美国会出现由劳工煽动起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很多人选择从社会党“跳槽”民主党,认为民主党能够以更温和的方式继续进步主义的脚步。另一方面,这期间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收入的上升使美国的产业工人由底层劳动阶级快速上升至中产阶级,他们的诉求开始与社会党脱节。美国加入一战后,社会党由于鼓吹反战,遭到了各级政府的镇压,领导人被逮捕,官员遭撤职,出版物被停刊。不过,对美国社会党来说,最致命的打击还是发生在共产党出现以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民众分不清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区别,共产党在苏联的作为,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两国的敌对关系使得社会党在美国民众心目中也成了某种邪恶势力的化身。尽管美国的社会党信仰的是英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苏联的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但由于无力纠正集体偏见,社会党只能委委屈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到50年代,美国社会党成员只剩下了不到2000人。
70年代以后,社会党作为一个成建制的党派在美国基本消失,那些持有社会主义理念的人有些成为了民主党的左翼,而更“左”一些的人则依旧坚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并以“独立人士”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以表明自己既非民主党,也非共和党——伯尼∙桑德斯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73岁的桑德斯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母为了躲避大屠杀从波兰来到美国,父亲是一个油漆推销员,一生拮据。他母亲毕生的梦想是能有座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一直到她在46岁时去世,这个梦想也没能实现。母亲去世的时候桑德斯才19岁,他曾对《纽约时报》的记者Mark Leibovich说:“就在那个时候,对阶级的敏感深深地嵌在了我身体里。”
在走上政坛之前,桑德斯做过很多份工作——自由撰稿人、电影制作人、木匠,还有研究员。从70年代开始,桑德斯多次竞选参议员,均已失败告终。1981年,他以“独立人士”的身份当选佛蒙特州伯灵顿市的市长,之后连任三届。在市长任上他不乏创意地将社会主义的理念落实于实践,包括成立“伯灵顿社区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把土地交由信托公司持有,使土地之上的房屋能够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这样,穷人也能买得起房子了;他还率领市政府把当地的有线电视公司告上法庭,迫使其支付巨额庭外调解费并大幅降价。在他担任市长的10年里,伯灵顿市同不少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结成“姐妹城市”,比如尼加拉瓜的卡贝萨斯港。
1990年,同样以独立人士的身份,桑德斯被选为代表佛蒙特州的联邦众议员,随后连任8界也就是16年,是众议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独立人士。2006年他又以独立人士的身份当选参议员,不过为了方便在参议院各委员会任职,他一直跟着民主党党团活动。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属于民主党,更不会保留对民主党的批评。2010年当奥巴马总统和共和党达成协议,要延长对富人的减税政策时,他在参议院对此进行了长达8小时37分钟的痛斥,一直骂到连腿都抽筋了。
桑德斯一战成名,他的这场8个多小时的发言吸引了大批观众在线观看,以至于把参议院网站的服务器都挤瘫痪了。不过,似乎没什么人相信这个愤怒的老头儿真能成为总统——就在他宣布参选的那一天,美国主流电视台CBS只给了他34秒的报道,各大报纸也就6、7百字草草打发了这条新闻。
而当初那些把桑德斯的参选当成大选花边新闻来看的人如今估计都有点傻眼。有“初选风向标”之称的新罕布什尔州最近在州内民主党选民里进行调查,桑德斯的支持率比民主党的主要候选人希拉里高了7个百分点。
另外,桑德斯不久前在洛杉矶举行的竞选集会竟然来了2万7千多人。“27000”是个什么概念呢?到目前为止,希拉里本年度的所有竞选集会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只有5500。
这甚至并非偶然的风光。在桑德斯最近几周的竞选巡讲中,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一站来了2万8千人,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一站来了1万5千人,亚利桑那的凤凰城一站来了1万1千人,威斯康辛的麦迪逊一站来了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距离总统大选还有15个月。最近几十年里从没有一个总统参选人能在党内初选环节就把这么多人吸引出家门参加集会,就连当年的“集会之神”奥巴马也是到了大选年才第一次有了2万8千人规模的集会。
面对此等势头,人们不禁要问,莫非美国人民这次真的要选一个社会主义者做总统?
调查研究显示,美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正在发生着变化,近几年尤甚。三年前皮尤公司的研究发现,60%的美国人对“社会主义”这个词持负面看法,但盖勒普公司在今年6月进行的民调显示,如今已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可能会投票给一个社会主义者,只要这个人获得了他们所支持的党派的提名。调查同时显示,同中老年相比,18到29岁的美国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接受程度更高。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上一代美国人心目中,“社会主义”是跟“共产主义”、“苏联”、“冷战”、“集中营”、“独裁”这些词连在一起的,而在未曾经历那段历史的美国年轻人心中,“社会主义”就只是“社会主义”而已。
对于这一点,桑德斯有着很清晰的认识。尽管从政40多年来,桑德斯从没改变过自己社会主义者的立场,但在70、80年代,桑德斯总会在竞选中尽量回避“社会主义”这个词。他曾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说: “我尽量不叫自己社会主义者,因为我不想花费我人生一半的时间用来解释我不喜欢苏联或者集中营。”但是到了2006年,他在接受《卫报》的采访时说:“20年前,当人们想到社会主义的时候他们会想到苏联或者阿尔巴尼亚。如今,他们会想到斯堪迪纳维亚。他们明白我说的是民主社会主义。”
那么什么是桑德斯眼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该如何从务实的角度理解这个概念呢?《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对时任参议员的桑德斯提出过相同的疑问。当时,桑德斯带上他的维京海盗的帽子,开始谈起斯堪迪纳维亚政府如何消除贫困,芬兰政府如何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医疗,挪威工人如何享有42周的全薪产假……
桑德斯在1990年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说:“对我来说,社会主义完全不意味着国有化,它意味着建立一个国家,一个世界,能让所有人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水平。”
当桑德斯的这种并不触及资本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理念具化成一个一个要求打破贫富等级,呼吁平等的口号,刚好同美国近年日益高涨的民粹主义情绪产生了共鸣。那些对贫富严重分化的现状感到愤怒的草根阶层和年轻人认同桑德斯的理念,一股强大的政治热情就此被激发了出来。
草根阶层和年轻人恰恰是政治动员能力最强的一帮人,他们有时间,有热情,更有新的传媒手段,不仅自己热衷参加政治集会,还会自动自发地通过Facebook, Twitter等社交网站为桑德斯的竞选活动做宣传,呼朋引伴,捧场叫好,这也正是桑德斯的竞选集会能够召集来这么多人的原因之一。桑德斯似乎根本不需要聘请昂贵的专业公关团队,不少他的竞选网站都是他的支持者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义务帮他建的。难怪桑德斯把他的竞选叫做一场“草根运动”。
很多美国政治观察家把桑德斯看作意识形态的旗手,但在支持者的眼中,他或许根本不是那个“社会主义参议员桑德斯”,而是那个“愤怒又固执的老嬉皮士伯尼”。一生经历过20场竞选的伯尼∙桑德斯从没拿过大金主的钱,他募集来的竞选捐款全是小额的个人捐款,更没有暗中合作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他从未做过一条诋毁竞争对手的负面广告,也拒绝谈论任何跟议题无关的话题,他说竞选就是“严肃地对严肃的话题进行辩论”;他不修边幅,毫无幽默感,说话直来直去,更不会变来变去,就连最喜欢翻老底的电视名嘴们也说,桑德斯从政这么多年面对有争议的议题,其立场的一致性只能用“顽强”来形容——总而言之,桑德斯是“政客”的反义词。而这,在如今对政治普遍感到失望的美国人看来是何等可贵的品质。
这股“桑德斯旋风”惊动了许多人,但即便是到今天,美国从媒体到政治分析人士都依旧不认为桑德斯真能有什么胜算。没错,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相信一个社会主义者不可能代表美国的大多数,也可以拿出太多的前车之鉴证明竞选早期的“风头”并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我们或许可以忽略社会主义大旗插进白宫的想象,但不应该忽略的,是“桑德斯旋风”背后美国社会思想与情绪的暗潮涌动。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