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每一个岔道上的被拯救者,都不应忘记另一条岔道上的被牺牲者。
01
这几天,
我从来没有在微博上,
密集见到这么多讣告。
02
因新冠死亡的,
有教授,
有专家,
有大师,
有院士,
有共和国英雄,
但更多的是,
叫不出名字的普通人。
03
现在看来,
奥密克戎的伤害性确实被低估了,
被专家低估了,
被我们低估了。
奥密克戎不是感冒、不是感冒、不是感冒。
04
我这么说,
并不是反对放开。
当下的中国,
除了放开,
其实已别无他路。
因为经济矛盾及社会矛盾,
已接近崩溃的临界点,
再不放开就要出大问题了。
05
关于政策,
社学会领域有一句名言:
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任何一项政策的诞生,
它寻求的都不是对某个群体的最优解,
都不是对少数人的最优解,
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最优解,
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
也就是说,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对100%的人都友好的政策,
任何一项政策,
对一部分人非常友好,
必然就会对有一部分人非常不友好,
怎么办?
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言,
他只能选择对多数人更友好的政策,
只能选择对整个社会更有利的政策,
这就是所谓的“从大局出发”。
所以一项政策诞生后,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委屈者”,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牺牲者”,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06
一项政策诞生后,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委屈者”和“牺牲者”,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那是不是就可以说:
“这是必要的代价。”
“这是必要的牺牲。”
“这就是自然法则。”
“轮到了,就活该倒霉。”
“人各有命,富贵在天。”
当然不可以。
没有任何人本来就是应该被委屈的,
没有任何人本来就是应该被牺牲的。
他们被委屈、被牺牲,
只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大局。
没有他们的委屈和牺牲,
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稳定、进步、繁荣的大局。
所以,
越是政策的受益人群,
就越应该体恤政策的受损人群,
就越应该帮助政策的脆弱人群。
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
就不会我们的受益。
07
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情呢?
是因为当下很多人,
一点也不体恤疫情中的脆弱人群。
面对高龄老人和新冠亡者,
他们的嘴巴实在是太臭了:
“这是必要的牺牲。”
“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活了那么久死了是喜丧啊。”
“这个年纪了,也该寿终正寝了。”
“反正他们都有基础病。”
“本来他们也有基础病,又多活了三年。”
“老人本来就有病,新冠只是加速了而已,早死晚死都是死。”
…………
08
这些话真的要把人气死。
现在我最讨厌一种人,
就是一个人因新冠死亡后,
他首先就去看就去问这个人:
“他有没有基础病?”
“哦,他有基础病啊?”
有基础病怎么了?
有基础病就活该死吗?
有基础病就活该成为代价吗?
就像作家霜叶所说的:
“‘有基础病’这几个字,
不是代表他就该死。
糖尿病一辈子治不好,
但一样可以活到高寿。
高血压是挺危险的,
但平时只要正常吃药,
他一样可以寿命久长。
甚至很多癌症患者,
也能靠药物维持长期生存。
年纪大了,
绝大多数人都有点基础病,
但他们不是就该死。
别弄得一说有人得了新冠之后死了,
先看‘有基础病’四个字就觉得人家活该。
你们过了60岁,
绝大部分也会有基础病的。”
没有谁天生就该成为那个代价。
09
一辆电车刹车失灵,
它的前方有两条轨道,
一条轨道上有1000个人,
另一条轨道上有1个人。
根据道德的“最小伤害”原则,
岔道工为了拯救那1000个人,
而把电车扳向了那1个人。
这1个人就活该死亡吗?
这1个人就活该成为代价吗?
他做错什么事情了?
并没有。
他只是不幸地成了“少数人”而已。
对于这样的“少数人”,
我们不仅不应该调侃,
不仅不应该嘲讽,
不仅不应该轻视,
还应该施以最大的共情、体恤和照顾,
因为没有这样的“少数人”的牺牲,
就没有我们大部分人的得救。
每一个岔道上的被拯救者,
都不应忘记另一条岔道上的被牺牲者。
10
再往大了一点说:
我们共情、体恤和关照疫情中的脆弱人群,
其实也是共情、体恤和关照“以后的自己”。
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诞生,
都会有他的脆弱人群。
这次是他们成为了这个政策的脆弱人群,
下次我们就会成为另一个政策的脆弱人群。
这一次我们共情、体恤和关照他们,
下一次他们就会共情、体恤和关照我们。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之所以能繁荣昌盛,
就在于我们能够互相共情、体恤和关照吧。
11
如何共情、体恤和关照放开中的脆弱人群?
1、不要过多地去抢药囤药;
2、不要娱乐化新冠病毒;
3、把病毒现在的伤害性真实地告诉老人;
4、轻症别去医院,避免医疗挤兑;
5、为己为人都要戴好口罩,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年轻人,还有很多老幼病残;
6、分享多余的药品、抗原等物资;
7、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献血;
8、为脆弱群体多多发声;
9、请给牺牲者最起码的尊重;
…………
12
杨绛写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做《老王》。
老王是一个蹬三轮车的苦力,
杨绛经常坐老王蹬的三轮车。
作为大知识分子,
杨绛和钱锺书,
并没有高高在上,
他俩一直都对老王很好。
但老王去世之后,
尽管自己以前对老王很好,
但不知道为什么,
杨绛每每想起老王,
就会觉得心上不安,
她一直搞不懂是什么原因。
终于有一天她想明白了,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我们为何要共情、体恤和关照放开中的脆弱人群?
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我是拾遗君;来源:拾遗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