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43只藏羚羊组成的迁徙队伍陆续穿越了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向可可西里腹地行进,一年一度的藏羚羊迁徙产仔季全面开始了。每年春季,青藏高原上数万只藏羚羊都会顺应季节的呼喊,组成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向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等地带进发,踏上繁衍生息的旅途。
大多数人印象里的可可西里,是一望无际的群山和略显干涸龟裂的草原。但今年的可可西里同往常相比略有不同。
统计显示,今年4月全月,可可西里地区核心区五道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3倍,达到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牧草在较为暖湿的环境中加快了返青速度,生长得更加肥美,藏羚羊们也有望在这里享受饕餮盛宴。
同样,在祁连山保护区永昌县境内,有网友拍摄到近日野生动物频繁出没、欢乐觅食的画面。一批批岩羊、蓝马鸡、旱獭在祁连山脚下悠闲觅食、嬉戏,同当地林场职工亲密接触,上演着愉快的“游园会”。
近年来,西北地区降水的增多、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但也有人提出疑问,西北地区的气候是否真的变了?这,是喜是忧?
西北变湿热,真相几何?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5月上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累计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暴雨预警信号不断发出,就连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都是大量雨云覆盖;新疆西部、青藏高原等多地降水严重偏多,部分地区降水量达到平时的3倍。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总体增多不仅仅在今年。中科院的研究显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以西区域降水开始逐渐波动增加,在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在甘肃省,部分地区降水量屡创新高。2018年是甘肃近60年来降水量第二大的年份;而在2019年的一天,景泰县的一场暴雨,其降水量达到往年一个月的降水量,是当地观测到的史上第五大暴雨;敦煌莫高窟也曾因暴雨一度关闭。曾一度面临消亡危机的月牙泉,水域面积也逐渐区域稳定,消瘦的月牙逐渐丰满。
水域增长的月牙泉 图片来源:中新社
其实,西北变“暖湿”这一气候变化信号在2002年就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关注到了。专家们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等8项资料,对西北多省份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未来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将升高2.7℃,年均降雨量将增加25%,大部分地区有望逐渐变得温暖湿润起来。
但是,西北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并不意味着当地变为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说,不应该过分夸大西北地区当前的气候变湿趋势对该区域气候的改变程度,目前西北地区整体仍然处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范围,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气候。
沙漠变绿,不只靠降水
本月初,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了卫星Terra采集的我国新疆和田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流域附近的图像,发现今年春天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竟然长出了成片的绿色植被。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最热、最干燥的沙漠,这里植被极端稀少,厚厚的流沙层一直以来阻碍着稀疏的柽柳和芦苇的生长和扩散。
但在这张图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绿色成片成带地出现了,绿色的植被突破了地理的界限,开始往更广处延伸。有网友感叹道,“难道我国最大的沙漠开始慢慢变湿了?”
专家指出,降水的增多和气温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但西北地区越来越多的绿意并非仅仅是由于湿热化的气候,水热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这一地区必然形成更茂密的植被。
在发布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的图像时,NASA特别提到:近年来(中国的)工作人员坚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尤其是塔里木沙漠公路周围种植更多的植被。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过去十年来,为了保护公路免受沙尘暴侵袭,当地政府在公路沿线种植了430公里长的植被带。工作人员在戈壁沙漠等其他地方引入了更多的绿化项目......
这是我国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仍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中的西北地区的植被增长和生态改善,离不开大量的人工努力——为了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我国在多地进行了大量的绿化工作。
2020年我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同时40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初期的12%增长到22.96%。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有网友惊呼:“我的绿色能量登上了卫星图。难道是蚂蚁森林让西北更绿?”
的确,这一成就的达成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参与,例如“蚂蚁森林”项目,社会公众参与超过5亿人次,植树造林3.9万公顷。以库布其沙漠为例,在2000年库克其沙漠植被覆盖率不足5%,沙漠中可以看到的绿色少的可怜,而截至2016年,库克其的沙漠治理面积已经达到6000平方公里,昔日的荒漠焕发了勃勃生机。
西北气候暖湿化,是值得喜大普奔的好事吗?
在古代,西北地区曾经是一片林区,黄土高原地区森林的覆盖率为53%,祁连山更是“森林郁郁葱葱,万树苍劲挺拔”。塔里木盆地散布着绿洲,部分绿洲开发成城镇,现在已被沙土覆盖的楼兰古城、寿昌古城和琐阳古城等在当时都是人口稠密的繁荣城市。
近年来,我国对西北地区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了大量努力,荒漠戈壁上的绿色逐渐增多。这对于长期干旱的西北地区无疑是一件好事。有人说,如果生态持续改善,再加上“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西北地区很有可能恢复盛景。
然而,让西北地区变暖湿的另一助推因素并不如此让人乐观。中科院的研究论证了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导致西北气候暖湿化的过程——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增多,西北降水也就增多了。
暖湿化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西北地区沙漠戈壁自然条件的改善,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冰川融水径流增加、沙尘暴减少和部分区域植被地貌变绿……但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的隐忧。
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尽相同,就在世界雨带北移的同时,南方地区的干旱变得更加频繁。全国56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新疆的极干旱区范围缩小,内蒙古的干旱区范围却在扩大;西北地区总体趋湿,华北东南部却持续趋干,南方地区甚至出现了半干旱区。
即使对于当下受益较多的西北地区而言,气候变化也并非全然有利。暖湿化气候也可能会给西北防汛形势带来挑战;并且由于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弱,暴雨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仍未可知。早在2002年,中科院施雅风院士等专家就提出疑虑:“西北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但在与蒸发增长平衡后,西北气候是否已确实出现由冷干向暖湿转变迹象,仍需具体深入探讨。”
来源:中国环境 李茹玉 转自今日头条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