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于去年12月中旬在济南成功首演两场后,获观众热烈反响。1月17日在福建福州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应广大观众要求,《沂蒙山》将于2月26、27日、3月1日再次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演出,为观众带来高品质的艺术享受和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据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介绍,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该剧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生动讲述了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是一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艺术水平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
沂蒙地区是中国红色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仅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累计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巍峨的丰碑。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派送11万优秀子弟兵“北上南下”,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有生力量。
在这片热土上,也先后孕育和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电影《红日》等。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老区人民拥军支前的感人事件,主要集中在做军鞋、摊煎饼、推小胶车、用乳汁救伤员等细节性事件上,在歌颂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很遗憾地缺少了对沂蒙山根据地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整体性呈现。歌剧《沂蒙山》弥补了这一空缺。
《沂蒙山》剧目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演唱形式十分丰富,涵盖了男女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并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同时,歌剧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让观众陶醉在山东特色的音乐旋律里。
《沂蒙山》的作曲在传承歌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板腔体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吸纳大量山东元素进行艺术再造,《沂蒙山小调》与全剧音乐的完美融合就呈现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歌剧风格。大胆借用音乐剧的表现手法是该剧音乐的另一个突破,这种音乐的处理使咏叹调、宣叙调、重唱更加自然的衔接,具备了推动剧情的功能性,并让剧情更加流畅。该剧还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机混用,呈现出别样的音乐体验。
《沂蒙山》剧目体量大、题材厚重、事件复杂,幕与幕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多、频率快,对技术要求较高,舞美设计中巨大的山体通过六幕中三十六次的不同旋转,营造出不同的戏剧空间,让整剧呈现出多样的戏剧环境和紧凑的戏剧节奏,让剧情更加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在音响上采用现代化声场设计,保证了声场的质量。灯光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与服装、舞美无缝对接,形成舞台的群像雕塑,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各个方面的精良制作、精心设计,共同实现了剧目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此剧的主创全部是军人,对形成剧目的独特气质有了很大影响。
剧情介绍
1938年冬,日寇袭击了蒙山腹地的渊子崖。村民们的土炮炸膛了,土枪打红了,大刀砍钝了,全村到了生死关头。危难之际,闻讯救援的八路军引走了日寇。欢庆的歌声、开心的舞蹈飞腾在村子里,刚嫁给林生的“识字班”海棠和革命军人夏荷成了最知心的姐妹。为替父母和乡亲们报仇,林生决定参军打鬼子,海棠心不甘情不愿地送走了林生,相约一定要回来。日寇卷土重来,海棠、夏荷和伤兵、村民一起被堵在山洞里。为保护亲人子弟兵,村民们挺身走出山洞,在敌人的枪声中倒在血泊里。
见证了敌人的凶残狠毒,亲历了村民的英勇牺牲,海棠被深深地震憾着,决心像敬爱的夏荷姐,“我挺身像你一样,再不会躲!我挺身像你一样,你就是我!”大青山战役打响后,夏荷顺利生下了女儿,自己却因体力耗尽难以突围。把孩子交托海棠带走之际,没有奶水的夏荷用自己的鲜血再一次哺乳心爱的女儿。海棠带着夏荷的女儿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艰苦度日,却被闻讯而来的日寇包围在农家小院,为了引开鬼子、救下小沂蒙,海棠让小山子扮成小沂蒙逃跑,却被敌人一枪击中。抗战胜利了,部队回来了,海棠把小沂蒙还给了生父赵团长。
得知经过的赵团长让小沂蒙跪在海棠的面前,“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深情的歌声响彻在沂蒙大地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