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战已经开打,“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仍是试探岛内各党“台海问题”的政治红线。国民党人洪秀柱自宣布参选以来,屡次对蔡英文隔空喊话,逼其就“九二共识”做出表态,蔡英文及其所属民进党对此均模糊回应,以图圆转卸力、兀自降温。
但是,一旦涉及两岸关系,民进党则耍尽计谋、使尽阴招。例如,最近部分台湾青年学生“反课纲调整”的事件,背后明显有民进党的推动,此前的“反服贸运动”则更与民进党难脱干系。在台面上,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的每一步,民进党都处处杯葛,使尽抹黑抹红之 能事,这倒是符合其一贯的“逢中必反”的厚黑逻辑。
吊诡的是,民进党曾步步紧逼、处处所反对的“马政府”所谓的“亲中卖台”的策略,反倒成为其今日“维持现状”的选举主张。这一方面说明民进党人在“台海问题”方面的奸猾,另一方面展现出民进党人“唯选票论”的立场!联系到前共产党员、前国民党员、前“ 日本人”、前“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近日在日本赤裸裸的“台独政治交底”,加上台湾方面“绿化”隐忧,两岸很多人士担心蔡当选后会让两岸关系再度紧张、甚至因法理台独而走向令两岸中国人都难以承受的地步。实则,随着时代的变迁,理解“台海问题”可能应 该引入更加精细的思维。
“台海问题”更具复杂性
与过去“统独”、“外省人/本省人”、“蓝绿”简单的“二分法”不同,台湾岛内的政治态势已然发生重大变化,不能用过去简单的思维来审视。
一位中国大陆的学者近日随机选取了100位台湾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台湾”作为自己的籍贯地。如果用过去的思维看,可能得出“台湾青年人与中国大陆的亲缘联系日趋疏远”的结论,继而衍生台湾将更加“绿化”的悲观情绪。这种简单的看 法,无法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为了调和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的族群矛盾,台当局已经取消了身份证上的“籍贯”信息,进而形成了省籍认同的本土化。那么,本土化是否就意味着“台独化”?恐怕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台湾岛内各种所谓“国家认同”调查,甚至显示出让人难以接受的面向。例如,支持统一的比例在下降,“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上升。依此很容易导致悲观情绪滥觞、失去耐性。但是,静下心来思量,恐怕是另一个结果。例如,对于统独议题、国族认同 的调查统计本身与政党操弄密切相关,政党不但控制着调查议题,而且控制着结果的发布,整个过程贯穿着“利我倾向”,充斥了对社会的主观引导。如果换一个问法,例如将选项换成“按照宪法,你是不是中华民国国民?你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宁肯与北京发生战争,也要争取台独吗?”,可能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结果。
“在地化”不能任由“台独分子”建构
我在一场美国前海军将领主讲的“美国如何协防台湾”讲座中说:“我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位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当场反驳“可是我不是中国人啊,你被中共洗脑了!”我后来回应“你说我被洗脑了,那么台独又是被谁洗脑了”。我们今天的意识很多时候是被建构 出来的,关键是如何建构?在台湾,本土化、在地化的浪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来就已经滋生扩展了,很多人想当然地将本土化视为“台独化”,这个判断有合理性,但是有些简单、粗糙了。
不可否认,“在地化”长时间被李登辉之流操弄,他们最初推动“在地化”显然有挤压国民党、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李登辉在日本国会的讲话已经“不打自招”。我甚至可以举例,台湾当年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很大程度上是呼应李登辉所谓重构“国家认同”的政治 考量。但是,岛内现有的“社区本土化”显然并不等于“台独意识”。相反,这种“本土化”的浪潮背后,所唤起的正是台湾人不明说、却难以割舍的传统因素。很大程度上,李登辉及其追随者们所推动的“本土化”结出了意外之花。即,“本土化”处处连结着中华民 族原有的因素。
唯其需要检讨的是,在台湾本土化操弄中,中国大陆并不在场,岛内国民党在场却不在位,民进党在场又抢位、甚至大行“台独化绑架本土化”之实,直至形成“逢中必反”的类似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经过操弄,一代青年人被建构成国民党和中国大陆的当然反 对派。在这个问题上,国民党难辞其咎。今日之反服贸太阳花运动、反课改运动,国民党人自食其果,以后可能还要承受更多类似的责难。
更精细地思考“台海问题”
话又说回来,尽管媒体上所见的是“去中国化”的刺耳声音。但是,这并不是台湾社会的全部。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出来叫的一般是少数反对者,沉默的是大多数。在台湾内部,也不乏大中华主义的主张者,也不乏对肤浅青年运动的挞伐者,问题是,如何打破“反对者 声大”的局面,如何去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如何去区隔“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的民众?如何透过民间机制而非“官方收买”的形式切入台湾基层,如何在民间增大两岸共识?要处理好“台海问题”、避免误判形势,显然要对此进行很好地认知。除了对“台独分 子”的震慑,对于“台海问题”需要展现更大的政治智慧。“孙猴子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更精细地去认识台湾社会、更精细地设计台海问题政策,恐怕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这是7月29日写作的文章,刊发于《联合早报》,2015年8月17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