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时事热点 > 阅读信息
李凯城:当前管理界存在的五种倾向、一种情绪和两个不会
点击:  作者:李凯城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8-12 07:07:53

 

1.jpg

  

【提要】许多管理学者不愿意谈思想教育,甚至根本怀疑其存在价值。受此影响,一些企业家虽能感受到精神因素的重要,可也不愿意谈思想。由于认识问题没解决,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五种倾向、一种情绪和两个不会。

 

第一种倾向,只讲培训,不讲教育。

 

近些年,许多企业都很重视员工培训,为此不惜投入重金。可结果往往是只抓培训,不抓教育,结果人才培养出来后,或者漫天要价,或者一走了之。

 

只讲培训,不讲教育,恐怕与西方管理理论有关。一些西方管理学家谈到思想,讲得模棱两可。比如德鲁克一方面强调人需要自我改造:“在漫长的人生周期内,人也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人们也需要‘自我改造’。”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管理者影响员工的思想,认为“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

 

为什么毛泽东特别强调管理者的教育职能,而德鲁克却反对管理者去影响、改变人呢?这恐怕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在西方文化结构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借助宗教来进行。虽说近代以来,西方人也强调“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可思想道德这一块,明显推给了上帝。一般来说,市俗组织的管理者是没有权力影响他人思想的。在西方,如果有哪位企业家明确表示要改造员工,极有可能受到质疑或惹上官司。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善政不如善教”之说,认为再好的管理手段也不如思想教育。

 

第二种倾向,只讲沟通,不讲灌输。

 

一些管理者不讲教育,改讲沟通,认为沟通也就是思想工作。可沟通与教育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来说,沟通仅指双方交换意见。即使是最充分的沟通,也很难保证各方最终能够形成一致看法。而思想教育则是管理者有意识地影响被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为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提供一些大前提。

 

管理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现象,我称其为“思想工作的三段论”,即通过长期思想教育,使全体成员形成某种共识,是思想工作的大前提;遇到具体问题时,领导讲清楚处理意见及与共识的关系,相当于给出思想工作的小前提;部属接受了大前提与小前提,自己就会得出该如何行事的结论,并且自觉自愿地付诸实践。而思想教育所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员工接受企业的理念,为思想管理确立大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当出现问题时再去给员工讲道理,后者很可能会说,“少来这一套!大道理我比你懂得多”。

 

第三种倾向,只讲心理,不讲思想。

 

近几年,许多人回避思想,一味强调人的心理,尤其是人的潜意识。无论是行为科学,还是企业文化,都存在这种倾向。例如,沙因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台湾一位管理学家说得更绝:“事实上,一个人的想法,有百分之九十是受潜意识控制。”

 

其实,正常人的多数行为主要还是由意识、理性支配的。掌握了人的思想及其变化规律,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进而引导人的行为。而不讲思想和思想工作,一味追求心理层面的东西,只能是舍本求末。

 

例如,现在许多单位都组织员工参加拓展训练,以为这是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一个好办法。虽然通过活动,可以使参加者实际感受到齐心协力的重要,对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帮助。可不参加此类游戏,难道员工就不懂得团结的重要?很难想象原来协作精神较差、经常发生矛盾的单位或个人,通过一两次拓展,马上就变团结了。从我军情况看,真正的团队精神还是要靠长期的思想教育,靠在团队生活中摔打磨练。

 

第四种倾向,只讲价值观,不讲世界观、人生观。

 

现在许多企业提倡奉献精神,可员工是否愿意奉献,与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有关;而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又与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分不开。因为,一个人接受什么价值观,主要由人生观决定,而人生观又受世界观的影响。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价值观讲价值观,不讲世界观、人生观是不够的。这样不仅讲起来缺乏深度,空泛无味,即便讲清楚了,听的人也未必能够真正接受。

 

西方文化是坚决反对管理者去影响员工人生态度的。他们认为,那样将导致员工自我的丧失,是一种精神奴役。因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只有上帝才有权利改变人。东方没有造物主的概念,认为人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需要而且能够加以教育和影响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受父母、亲友和老师的影响,走入社会后,单位领导也就是管理者则需担起这份责任。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仅不是“越权”,而且是对部属的最大爱护。

 

第五种倾向:只讲表扬,不讲批评。

 

毛泽东用灰尘形容外界环境影响下出现的思想毛病,强调“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主张在充分肯定官兵思想主流,大力宣扬好人好事的同时,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主动解决这些矛盾。

 

《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列举革命队伍内部经常出现的不良倾向,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明确表示反对“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在如何正确开展思想斗争方面,我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如“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等。

 

现在有许多管理理论强调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多表扬,少批评,最好是不批评。受此影响,现在许多管理者在工作中奉行好人主义,干什么工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从来不批评部属。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因为矛盾普遍存在,优秀文化建立的过程必然充满矛盾和斗争。作为领导,只表扬不批评,先进思想文化就不可能得到发扬,歪风邪气也得不到有效抑制。

 

任正非曾抓住有人反映华为员工出差住宾馆时用毛巾擦皮鞋的事例,在内部报纸《华为人》开展“丑陋的华为人”的大讨论,发动员工举一反三,开展批评,以此来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再如,日本一些公司提出10条道德诚信原则,要求员工每周召开班组会,每个人就诚信问题进行对照检查,相互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所谓一种情绪,就是看不到思想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急于求成,一旦达不到目的,便对思想教育失去信心。

 

企业家在思想教育问题上常遇到的困惑是:已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也想下功夫抓一抓,经过一段努力,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便又开始犹豫起来。

 

一位企业家对我说:“听了您的课,我觉得受益匪浅,也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了,不过,我在企业思想工作做了不少,可总觉得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人的思想改变大都有一个过程。通过讲一两课,或者组织一两次活动,就指望彻底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是不现实的。只有长期教育,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思想教育的效果类似中医,它是治本的,故需要较长时间。真想打牢企业的思想根基,那就不能着急,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无法立竿见影是思想教育的特点,也是其优点。因为一旦功夫到了,员工思想素质发生了变化,其作用将是全面、持续而深远的。即使被竞争对手察觉,对方想要模仿,短时间内赶上来也无可能。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看上去简单,却被人们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所谓两个难题,就是当前企业思想教育既不知道讲些什么,也没有人能够讲清楚。

 

前者,主要指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理论指导,而部分企业家却拿不准该用什么理论作指导。因为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管理。其他方面的管理理论,只要揭示出某项具体工作的规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就可以了。而企业文化涉及到为公司的理念系统提供依据,所需要的理论显然要深厚得多。要想把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讲深透,让员工真正理解和接受,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支撑。换句话说,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恰恰是明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有了正确的理论,还需要善于传播思想文化理念的专门人才。现在企业家队伍中这方面的人才不多,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很快,企业生存环境比较宽松,一些企业或靠胆大,或靠关系,或靠技术,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所以,多数企业家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可不大会做人的思想工作。加上工作忙,压力大,也没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企业家自己讲不了,只好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忙,但是也会遇到困难。要想解决“企业文化怎样落地”的问题,必须抓好“六个一”,即一套理念、一本教材、一套规范、一套制度、一批典型和一支骨干队伍。其中首先要提炼文化理念,将这些理念灌输给员工。提炼可请专家帮助,但灌输却需依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后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始终借助外力。

 

(李凯城大校,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总参政研室原主任,中国红色管理学倡导者,著有《领军之道》、《向毛泽东学管理》、《红色管理——毛泽东管理思想的当代应用》等。)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