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王宏甲|在天府的苍穹反复吟唱
点击:  作者:王宏甲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5-13 19:38:34

 

汶川大地震十五周年。大地震一周年前夕,王宏甲受中国作协派遣,前往四川采写灾后重建情况。他到实地采访后,认为最重要的“不仅是重建楼屋、恢复生产,精神的重建甚至在地震尘埃未落之时就开始了”。他还写下:“那么坚韧顽强的民众性格,是孕育传承了几千年的,并在今天的重建家园中再一次涅槃重生。”他说,这是我们“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最光辉的部分,是我们家园的灵魂”。

 

4.jpg

5.jpg

 

200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

 

在天府的苍穹反复吟唱

王宏甲


今夜,我从一个受灾极重的边远小镇返回,坐在天府夜的声音中静静地回想,一年前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大量是举国奔来的救援,还有国际驰援!可能对四川人的自救有所忽略。四川人投入的救灾壮举,其实是最及时最大最持久的。非常多四川人把彻骨的悲痛深埋心底投入抢救他人和重建家园。不仅是重建楼屋、恢复生产,精神的重建甚至在地震尘埃未落之时就开始了。

真正的第一时间

从前我只听说过“海啸”,如今从幸存者口中听到“地啸”。什邡市红白镇地处蓥华山麓,红白中心学校的程世林校长告诉我,那是从地底下滚动出来的尖锐呼啸。

从前在课本里看到“山摇地动”,给学生解释都说是夸张的形容词,现在“地啸”之后,真的看到山体在摇,不仅山摇,整个世界都在摇,大地在波浪式地抖动,最先跑出来的人在门外是跳着跑或连滚带爬。

红白中心学校还有两个“村小”,其中木瓜坪村有两位老师,男叫钟期勇,女叫郑邦蓉。他们看到了“地裂”。当时他们同20多位学生正在操场上,在“山摇地动”中老师大喊:“趴下!趴下!”趴下后,人被“地动”抛起,落下,又抛起……地不动时就看到大地在他们前方裂开,合上,又裂开……接着就是山崩!顷刻间木瓜坪村被完全掩埋,掩埋最深处达60多米。

就在山摇楼房也剧烈摇动那一刻,汤鸿老师正在中心校小学部三楼给学生排练“六一”节目,她已把学生们撤到楼梯,大楼垮塌……人们把她刨出来时发现她胸腹下面和双手臂弯里抱着三个学生,左臂弯里的学生躺在她左侧脖颈下活着,胸腹下的学生也活着,右臂弯里的学生死了。两个活下来的女孩叫冯雅和黎瑶。黎瑶说:“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老师就在我身上一动不动,我不知道老师是死是活,用手摸摸她的肚子,还是热的。”但老师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6岁。

我静静地想,一年了,为什么还要叙述这一开始的事?

程世林校长告诉我:“在课堂里上课的7个中学老师全部遇难,小学部正在上课的老师也全部没有出来。”

“为什么?”我问。

“他们不可能先跑。”

“那跑出来的老师呢?”

“是办公室里的。都是成人,自己管自己就跑出来了。”

我肃然。后来发现在重灾区这是普遍现象。

汶川映秀镇是大地震的震中,渔子溪从映秀小学旁边流过。地震瞬间,这里岂止镇灭人亡,道毁路溃的残躯上到处躺着山体的残骸。从教学楼废墟中扒出“小帅哥”张米亚时,只见他跪扑在地,双臂展开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雄鹰!

孩子还活着!

可是在张米亚钢筋般的手臂中,取不出来。

有人提出锯断手臂。

家长不同意,哭说:老师已经死了,该留个全尸。

但是太难了。张米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了全部力量把两个学生抱得那么紧,几乎没留一点缝隙。

苍天目睹了从英雄臂中想尽办法救取孩子的一幕。群山仍在隆隆的余震中,山体通宵轰鸣。张米亚的妻子邓霞老师也被埋在教室废墟下,没有跑出来。

什邡市湔氐镇龙居小学教师向倩被刨出来时,身体已断成三截,张开双臂的身下也有3名学生。她班上跑出了37名学生,没跑出来的有3名在她怀里,都死了。

救灾官兵被眼前所见震撼!

这夜下着大雨,车灯和手电光柱下,还能看到向倩老师弯曲的卷发,她脚上一双粉红色的凉鞋,是废墟中最鲜艳的色彩。全体官兵站在废墟上,在大雨中,向这位英雄教师行军礼致敬!

向倩生于1987年3月5日,只有21岁。此后我注意到,四川重灾区壮烈捐躯的乡村教师绝大部分是“70后”、“80后”。

德阳市有117位教师遇难。我在调查中继续得知,德阳市与其他重灾区遇难的教师,绝大部分当时都是在课堂里上课——虽然不是每个遇难教师的身体下都护有学生,但他们都是在灭顶之灾千钧一发时,仍坚守在岗位上为救学生而殉职的英雄!

我相信人在灾难中有逃生的本能,在这里,如此众多比学生更有逃生能力的老师,都以自己的责任感压倒了本能!他们或许平日没有说过“同学们我爱你们”,但大爱之心是深刻地存在的。

我想起了小学课本里有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写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在家乡被普鲁士占领时期,被迫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课感动过全世界。今天四川重灾区有多少乡村教师用生命讲完了他们的最后一课!

我不能不写下,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平日谈感想或表态,严酷的生死时刻检阅了四川的教师。我不能不写下:四川教师整体是优秀的,是非常优秀的!

一年了,四川人都在重建家园。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这样说:“我们需要重建的家园,包括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我深信,如此众多在生死关头自觉地在岗位殉职的教师,这种教育自觉、文化自觉,不是本能,是他们“人的内在品格”在血光中骤然迸放。
这样的品质我们平日可能不容易看见,但是它涅槃再生了!这就是我们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最光辉的部分,是我们家园的灵魂。
今夜,我多想在天府的苍穹反复吟唱一个名字:老师,老师!
我还想起谭嗣同的“可以走而不走”,想起他的“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为如此众多克尽职守慷慨赴死的英雄教师都可比昆仑。留是昆仑,送你去飞翔的孩子啊,你也将是未来蜀之昆仑,国之昆仑!
同灾难肉搏·每一条染血的红领巾
映秀小学教师40多人,死难近半。活着的女教师为受伤学生止血包扎,男教师全部在废墟中扒人,先后救出90多人。苏成刚老师的妻子是映秀幼儿园老师,苏成刚一直在小学废墟中抢救学生,那时没有一个老师顾得上另一处地方的亲人怎么样。
到了晚上,没电没灯一片漆黑,只有余震连连,无法搜救。他摸黑去幼儿园,在废墟中一遍一遍喊:“晓庆!晓庆!你在哪里?”
除了雨声,没有回应。
他只好返回小学。夜里想起妻子的手机设在清晨7点响铃……明早7点,会不会响?天没亮,他就到幼儿园的废墟中去等待铃声……手机会被雨淋湿了不响吗?
7点整,响了!熟悉的铃声,他发疯般冲向废墟,刨了1米多深,看到了……生离死别!他一下就坐在废墟上哭了。哭一阵,站起来,继续回小学的废墟搜救人。这时刻除了救他人,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抵抗痛苦。
那时,他们身处震中也不知这场地震有多大,不知从映秀镇白流沟地下14公里处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只用了七八秒钟就到达地面,用80秒钟就在成都盆地的盆壁上撕开一道长216公里、宽45公里的大断裂,震中烈度达到11度。这场地震准确地应称之为“中国四川龙门口断裂带大地震”。处在断裂带周边的城镇无一例外都成了极重灾区,千山崩塌,城宇万仞,乡村荡灭。
红白镇就在这条大裂带旁边,红白中心学校三层教学楼和四层的教师宿舍全部塌成废墟,山体喷发出的山灰,裹挟着废墟上腾起的巨大浓尘遮天蔽日,有五六分钟完全看不见。之后天变黄了,山体汹涌地喷出黄尘……幸存的老师就是这时候——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开始到废墟中救人。
红白中心学校共734名学生,教职工61人,跑出来的师生200多人。小学生被安置在操场,高年级的照护低年级的。中学部师生全部上。几乎是赤手空拳,大梁弄不动。校外有个倒塌的报刊亭,去拆出钢管,用杠杆原理撬沉重的水泥板。地震爆发于下午2点28分04秒,24小时内余震次数达到惊人的2614次。他们就在余震频频中陆续扒出人来。那样的抢救,确实就是同灾难肉搏!
从小学部扒出100多人,中学部扒出60多人,抬到操场上,止血、包扎。没纱布,脱衣服撕成条当纱布。有家长来了,镇医院也来了医护人员,女生协助举着输液瓶。头被砸破的,腿断的,胳膊断的,血肉模糊的。用破木板作夹板。医生带来的绷带、纱布很快就用完了。
“用红领巾!”不知谁喊了一声。
学生们解下红领巾,红领巾接起来当止血带,连遇难学生的红领巾也被用上了。一代代少先队员都知道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谁想到在这里,他们的红领巾都如此染上了鲜血。
当夜一片黑暗中,远处出现很多手电光柱,第一批救援人员来了,“救星来了!”是预备役官兵。第二批到达的是成都军区的官兵。道路已断,他们是爬过断路跑步进来的,可见速度非常快!
但从当夜11点钟开始,最悲痛的一幕出现,已经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学生因失血过多陆续死去,初中部有20多个学生在老师的怀里去世。
大雨滂沱、苍天呜咽,雷电像炮火那样接连炸响。12点后,最后一位在操场上死去的初三女生叫郑小蕾,她的成绩是女生中第一名,本校唯一的德阳市三好学生。她的弟弟郑小鹏读初一,就在姐姐身旁看着姐姐死去。郑小鹏接着又投入了抢救同学。那时即使一个中学生也只有抢救他人才能抵抗自己的痛苦。郑小鹏后来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20个小英雄之一。
必须把严重受伤的学生送出去抢救,救援官兵用门板和拼起的木板做担架,6人抬送一个担架。凌晨一点,第一个担架上路。
初一学生王巍被救出来时看去只有轻伤,那时轻伤的中学生也参加了抢救同学。王巍也去抬了两个同学,随即没力气倒下了。他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内出血。他是被抬送出去的学生之一,后来在什邡市遇难者资料库里找到他的名字。王巍没有被评为英雄。但是那个非常时刻,不仅是老师、救援者,还有多少“红领巾”,死去的和活着的,都是英雄啊!
新中国的红领巾在这里腾升起崭新的含义,这就是我们重建精神家园鲜血染红熠熠生辉的旗帜。它使我们泪流满面地体会它庄严的旋律,它是整个中国少年成长中永远的财富。
重新长出羽毛的小鹰渴望飞
北川县城被彻底摧毁。地震前,北川中学有2793名学生。5月13日上午10点,1100多名能徒步走出去的学生要紧急撤离,有的学生还想留下来救同学,但必须走!
老师、救援者站在一条转移通道上,组成一道人墙。看起来好像是站立送学生通过,其实是用人墙挡住身后堆放的尸体,不让孩子们看到那惨状。
我的采访一直在小心翼翼中进行。我已知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失去了妻儿,我从他似乎有点微笑的神态中,仍能看到他沉重的忧伤。而他告诉我,北川受自然环境限制,几千名学生中有可能从高考拼搏出去的每年不超过50人,现在成为孤儿的,残疾的……如果只为高考去拼搏,能拼出什么?这样“奋斗”没用。
“现在重建学校很重要,但怎么办好教育更重要!”刘校长说,“过去重视成才,现在我必须重视成人的问题。”
刘亚春校长开始改变课程,请长虹技术人员来培训有关技术,开设舞蹈班、绘画班……考虑的不光是孤儿、残疾的孩子。他说,“必须对学生将来的生活道路负责。我们感到了校长的职责、教师的职责重于泰山。”
过去的学校,只剩下从废墟里扛出来的“四川省北川中学”这块校牌。当校长把校牌高高举起,全体师生眼里都噙满泪水。刘亚春校长宣布的一条校规如同宣誓:“从今以后,北川中学永远不许开除任何一个学生。无论学生有什么问题,我们只有一个不变的职责:教育教育再教育!”
地震迫使这位校长对教育进行了深刻反省,大灾之后他痛彻地看到应试教育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真正死角,不能再耗损学生的时间和成长。他的选择值得全国教育系统思考。
9月1日,新学年开始,北川学子纷纷就读北川中学,学生增加到3076名,比过去还多。从教室到宿舍,到处可见激励人心的四字格言:敦品笃学、坚韧不怠、弘毅慎思、感恩祖国、忠诚敬业、尊师重道……蓝底白字,看起来宁静,却满载着热烈的情志。
缺胳膊的学生伤口还没好,不能用假肢,就用嘴衔笔,用脚趾触动电脑键盘做作业。一个共识:“努力改变被人帮助的状况。”
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回报社会的空气弥漫着校园。很多同学想将来当医生护士,想考军校当“解放军”。我相信刘校长告诉我的:“地震毁掉了很多东西,但精神上也有了很多过去没有的东西。”
四川省东汽中学坐落在绵竹市汉旺镇,原是东方汽轮机厂的子弟学校。地震爆发,倒下来的钢筋水泥柱压在废墟上,听得见废墟下学生喊救命,但无法救。约30分钟东汽厂唯一的大吊车来了,这是大地震中最快到达救灾现场的一辆功勋吊车,是东汽厂老总何显富派来的。
绵延十里的东汽厂有7000多员工5000多家属,此时数不清的工人被压在废墟下……事后记者描述“十里东汽皆掩泣”。东汽厂老总却把唯一的大吊车派到了学校,很多工人涌来救援,很多并不是东汽学生的家长。此刻周德祥校长的女儿压在高三年级的废墟下,周校长把大吊车指挥去先救高二学生,因为压在废墟下最多的是高二年级六个班的学生。高二共235人,最后只剩下70余人。
很多工人的手套在废墟上扒烂了,鲜血淋漓,揭不下来,于是烂手套外面套手套,扒烂了再套一双,有人先后套了五双手套。我该怎样来描述这里数不清的工人的手套!这些血染的手套同那些血染的红领巾,都应该永远陈列在未来四川大地震博物馆里,让全世界的瞻仰者看到。
今天回看当初,四川重灾地区10万平方公里,有36万伤员需要送到医院,近10万人重伤需要住院,受灾3500万人中有1200万人无家可归,且需尽快转移。
幸存的狗,不知疲倦不知危险地继续在废墟里吠叫着寻找主人,其声之凄,穿透雷雨。恐惧、寒冷、饥饿,布满了破灭家园的每一寸空气。四川受灾之重,超越我们曾经看到的程度!
四川灾区的一切地方,地震爆发后无一例外是“先救孩子!”典型如东方汽轮机厂,受灾最重死难最多的企业,天知道那时刻谁指挥企业老总把唯一的大吊车派到学校来救援!或许只能说,这是中国人爱护孩子渗透灵魂的潜质在指挥着他!
这种爱护孩子的资质,舔犊之情,在一切受灾地的中国人群中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先救孩子”,才使更加脆弱的学生在大灾难中被救的机会提高。
但是,灾难是巨大的。深刻的悲怆会渗透心魄浸入灵魂。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怀下,应俄罗斯总统邀请,阿坝、绵阳、德阳等重灾区644名中小学生于7月17日飞往俄罗斯的海参崴、黑海和鄂木斯克州三地疗养。这是四川历史上组团规模最大、团员年龄最小的对外交流活动。最小的李思成来自安县茶坪小学,只有8岁。
飞机飞抵俄罗斯上空,同学们抑制不住激动,轮流到窗前欣赏,但只见机翼下的云海。重新坐下来,安县七年级学生李小双在发呆。老师问:“怎么啦?”
小双一双眼睛很亮:“我感觉到了幸福正在慢慢靠近我。”
俄罗斯的蓝天、白云、河流,鲜花点点的草地,白桦林中的尖顶木屋……终于出现在机翼下。俄罗斯学生的欢迎像阳光那样洒满中国学生心扉。
三周的出国疗养,梦一般度过。
8月4日晚,中俄朋友手拉手来到草地,篝火燃起来,美丽的俄罗斯音乐和中国音乐交替奏响。最后是俄罗斯的离别音乐,中俄学生三五个一围抱在一起哭了。
六年级的杜丽君眼睛哭肿了,回头还说男同学:“李顺万哭得更惨。”
李顺万说:“我要在新学期考第一。”
他们的疗养地叫“小鹰康复营”,我们已能从这些孩子的心灵中看到,他们如同重新长出羽毛的小鹰,渴望飞翔。
还组织了重灾区彭州和都江堰市的50名中小学生赴匈牙利疗养。离别时,50名中国学生齐唱:“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着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灾后重建学校,由教育部组织清华、同济等9所大学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制定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其中规定抗震级别一律比当地其他建筑高一个等级,即最高等级。
蒋巨峰省长召开学校重建工作专题会议,详细部署,各级政府把重建学校摆在优先位置,如选址要优先选在交通便利、地形开阔、远离山体、基础安全可靠的地方。
限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四川城乡差别、校际差别都很大。现在重灾区多在县乡,他们抓住重建机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难题将有很大改善。
我还看到,他们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来设计新学校。地震后的四川教育重建,将不仅是站起来,而会向前迈出很重要的一大步。
一切坍塌的地方,都孕育着再生
三天前天崩地裂,人们说:人在什么都有。
三天后人们说:人在什么都没有了。
三天前还说,活着就好。
三天后,有人不想活了。
在那最惨烈的几天之后,如何重建生活,以想象不到的巨大难度暴露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哀痛遍野的心灵中。
地震后第三天,废墟上突然响起“平原枪声”……这是电影《平原游击队》,大人小孩都聚拢来了。
放电影的是绵竹市孝德镇的放映员赵先富,他从自家的废墟里扒出放映设备,修修还能用,就扯起银幕。他是地震后四川第一个给乡亲们放电影的放映员。
放的都是老片子,在灾难中人们发现,就这些老片子充满了英勇不屈、坚韧顽强,还有搀伤扶弱、相濡以沫。人们聚集来一遍遍集体重温……这哪里是看电影,这是灾难与灵魂的碰撞,是重建精神,是精神再生。
把光明送给观众,自己总站在黑暗中。电影放映员赵先富现在就是这样。放电影的地方成了最有秩序的灾民安置点。受灾的地方太多,赵先富感到自己力量太小。乡镇还有别的放映员,白天他去找他们,把他们从灾民安置点、露宿的马路边找到,对他们说:“这回放电影,没钱,去不去?”
人称赵先富吹响集结号,弟兄们都来了。
“先富放映队”有了6支小分队,文化的力量在一处处废墟中放出光芒。他们受到了各级称赞和支持。省文化厅组织了“电影人心系灾区群众”大规模行动,电影放映覆盖到40个重灾县许多乡镇。国家广电总局增援51辆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百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到年底10万场公益电影进灾区。
不清楚第一个帐篷文化站、板房文化站出现在哪里。但知道在重灾区建起了780个板房文化站,出现板房文化站的地方,因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有录像,就是灾区最有色彩最热闹的地方。文化部与多部门捐赠了大量图书,少儿图书吸引着大量孩子。有书籍有歌声,灾区就不一样了。灾民聚居点围绕着早期的帐篷文化站形成,灾民安置点逐渐淡出。省文化厅向重灾区配送了56台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沸腾。文化的重要性异乎寻常地凸现。
第一家开办“大地震特展”的是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馆长叫樊建川。地震后一个月即开展,分30个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者已逾10多万众。目前正兴建中国首家民间地震实物博物馆。我相信一百年一千年后,这里的珍藏,是一个民族的公共记忆。
第一支在灾区给乡亲们表演节目的队伍,是北川青片乡小寨子沟的羌族灾民,身为灾民却自发地在灾民聚居地唱起来跳起来,那羌歌羌舞特别让人振奋。
有位叫王征的志愿者在安县黄土镇看到了这些羌人表演,一个梦想萌生,把梦想说给一位音乐家听,音乐家叫汪静泉,曾30年寻访羌族音乐,能唱一千多首羌歌。又与四川省歌舞剧院周建军院长合计。三人一拍即合。随后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直接支持下,在所有羌人中选歌舞人才,排出了一台大型音乐史画舞台剧《羌风》。
我看了他们排练的《羌风》,不是表现抗震,但表演者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羌族儿女。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总人口约30万,在大地震中约3万人遇难。正在北川县文化馆开会的25名禹羌文化研究专家全部遇难。羌族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羌文化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重创。《羌风》融入了羌族神话、史诗、习俗、乐舞、羌绣等等,其中多有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总导演熊源伟的话说:“这是羌文化活态博物馆。”
我不能不说,我静静地看着,几乎一开始就犹如遭遇美的袭击。我暗想,若用充满民族风情去形容是不够的,用原生态去形容似乎也不够,我能看到古羌人勇武的姿影,也能听到秦汉古风。舞蹈是那样充满生命的激情,歌声中没有一丝皱纹。罗江木与银搓唱的多声部情歌《部落情歌》,令我无法想象他们都是第一次将上舞台。
那是高天中的旋律,那么悠扬优美而从容,我感到了,这歌声里有非凡的包容。汪静泉告诉我:“我们没有给这些歌加任何一个音。”那么这些歌是谁创作的,从多远的岁月传下来?
我们听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原音吗?这个崇尚“羊图腾”的民族极善良。自古屡遭战争劫难,坚韧顽强,但不愿意选择报复,选择包容和忍让。一次次退让到深山,以致他们的家乡被称为“云朵上的家乡”……我看得热泪滚滚!他们将赴北京和18个对口支援的省答谢演出,还将全球感恩演出。中国未有汉族先有羌族,羌族是我们的母亲民族。我相信这个从地震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会以极其的善良与美,感动全世界。
四川有很多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在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但都江堰本身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这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于世的无坝引水工程,它的核心思想是疏,不是堵;是顺应自然,不是征服自然。我们不能因为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工程只是极少数,而停留在赞叹这个奇迹上。
重建家园,值得对这个伟大工程的核心思想深加重视,值得对我们祖先悠远深邃的智慧深加探寻和继承,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在重建中建设顺应生态的家园,而不只是现代家园。
坐在废墟里观看救援的女孩
汉旺镇耸立着一座高达15米的朱红色巨型石钟,它周围的大楼瞬间化为废墟,只有这个巨型石钟奇迹般屹立不倒,而且指针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成为这场大地震的标志物。
大石钟已经不再走了,默默地注视着周围悲壮的救援。距离它不远的地方,有个女孩坐在废墟里,也静静地观看着她身边几天几夜的救援。
女孩是四川省东汽中学高二的学生,叫杨柳。
杨柳被扒出来时还活着,救援官兵发现她双腿膝下被巨大的水泥梁柱死死压住,不可能脱身。倾斜的水泥柱还撑住半个摇摇欲坠的楼梯间,而距她不远的废墟下还有其他同学的生命,如果吊起梁柱救杨柳,将引起再次崩塌,那废墟下的孩子就没希望了。不能放弃废墟下的一线希望,救援官兵只能给杨柳戴上安全帽,让她等。
余震继续把楼上的砖块水泥块震落,清醒的神经绷紧恐惧,有一阵她几乎绝望了,支撑不住瘫软在那儿。但她眼里还能看到的救援在夜晚纵横交错的灯光中一刻也没有停止,终于有一个又一个同学在她附近的废墟下被救。
天亮了,她还得等。
她看到远处有被抬出去的同学死了,家长昏过去了,救援者救学生,还得救家长。
她还看到救援者虚脱了,躺在雨中淋了一阵爬起来,又来了。杨柳歪着身子坐起来了,似乎意识到这可以减少身体被砸到的面积。
她开始静静地坐那里等待,又等过两天两夜……
15日上午,现场医生反复诊断后确诊杨柳被压的小腿已经坏死,如果未及时手术,坏血回流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刻为她施行小腿截肢手术。
“我没见过这么勇敢的女孩,她看着我截去她的腿,没掉一滴泪。”为她作截肢手术的邓志云医生说着却掉了泪。
杨柳被抱出来。救援仍在继续。
在她静静的等待中,已有6名同学在废墟下获救。
有人把三天三夜的72小时称为抢救的“黄金时间”,在废墟中待了68小时30分钟的杨柳,是坐在废墟中连续观看救援历时最久的人。她经历了恐惧、绝望到感动和坚强。我看到18岁的杨柳坐直身子,双手撑在危机四伏的废墟中静静等待的照片,感到美得惊人!我理解了她被截肢时为什么没有掉泪。
今天,大石钟依然以时针定格的姿态立在这里,消失的情境中则仍有耸立在废墟中的分分秒秒和壮丽。但是,每一个曾经身陷灾难中心而活下来的人,精神的再生仍会漫长而沉重,每一个生命都只能以独立的方式坚强地完成未来的长征。
重建中的高楼巍峨指日可待,在鲜花开满城市和校园的时光,仍需记住那废墟中的眼睛,给予永远的关爱。所以我写下杨柳。
我甚至期望这座英雄的城镇该有一尊以杨柳为素材的静静地坐在废墟中观看救援的雕塑。不要忽略她身穿校服,外面套着救援人员脱给她穿的救援服,头上还戴着救援官兵给她的安全帽。
天府的声音 心灵的宫殿
无法忘记什邡罗汉寺。大地震后这里诞生了108个婴儿。
那时市乡镇各医院几乎全毁,死里逃生的孕妇都身有两条生命。罗汉寺的钟鼓楼和方丈院也被摧毁,但寺庙还立着。佛门原本避讳孕妇,忌血光。素全法师认为出家人见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讳。面对求助者,法师决定把庙宇变产房。
难产需作手术,没有手术台。法师与弟子搬两张禅床组合成手术台。剖腹产,小生命在禅床出世。产妇需进补。佛门“戒荤腥”,能在寺庙杀鸡炖肉吗?法师说佛无定法,众人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天降大雨,所有僧房都漏水,法师还领着僧人撑起雨布为产妇遮雨。
远近的孕妇都投奔到这里。素全法师接纳孕妇,不避血光,容忍佛门荤腥弥漫……他认为佛祖会原谅,佛家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最大的善就是救苦救难。如此一个又一个小生命诞生在禅床和斋桌。众僧人无床可睡打伞露宿。
108个“罗汉娃”诞生,这是大地震中最具新生意义的善举啊!
什邡罗汉寺始建于公元709年,是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主庙,素有“西川佛都”之誉。素全法师是成都人。千年古刹令我想起更古老的巴蜀。我久久地想,四川人那种吃苦、坚韧、顽强、质朴、团结,在危难中勇于牺牲的品格,不仅突出,也是包含着生机勃勃的生态的啊!只是,从何时形成,靠什么形成?
我在天府的夜声中回想,古蜀国三千多年前就不同凡响,但被一场特大洪水摧毁。之后的“三星堆”时代,究竟发生过什么?那么精湛的青铜器被埋到地下,竟没留一点消息。从古蜀人的太阳神鸟到凤凰崇拜,都高举着对光明的热爱,也渴望向高远的世界飞翔。但蜀人从未向外界发起过攻击,他们在千沟万壑中凿路修河、养蚕制锦、耕耘筑器、繁衍生息,实为极善良之群体。经历过一次次大灾大难,一次次都在劫难中重生。我看到抗战时期四川的一张宣传画,画着一女一男,画中印着女人一句话:“锄头给我,你去拿枪。”因有这样的男女,四川人为全国抗战提供了302万兵员,并为战时工程修建提供300万民工,同时期四川贡献于抗日战争的粮食占到全国征粮总额三分之一。可以说,在民族危亡时四川的每个农夫村妇都做出了非凡贡献!
告别四川,我从飞机上俯瞰,看到千山万径像一个巨人的雕塑,满面沧桑,深刻着数不清的皱纹……我明白了,四川人那么坚韧顽强的民众性格,是孕育传承了几千年的,并在今天的重建家园中再一次涅槃重生。我仿佛听到天府的声音在反复吟唱,相信从古至今的巴蜀天穹都有哺育四川人心灵的宫殿。
本篇发表在2009年5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一整版。第二天的《文艺报》全文转载,《四川日报》全文转载。收入王宏甲中短篇纪实文学集《中国精神》,2018年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2.jpg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宏甲文章”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