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中的理想书房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到来,于是,从几年前的 “小康不小康,主要看新房”,近年来已逐渐演变成了“小康不小康,是否有书房”。理想中的书斋终于成了生活中的现实。正如有本《理想书房》序文中所说的:“每个爱书的人,都想拥有一间自己的理想书房,‘坐拥书城’永远是一种诱惑,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现在,拥有书房是容易的,达到‘理想’的境界却有些困难。”对此,我们建筑设计不能不察,我们购房、选房、装修房时不能不考虑。
“理想”,同“梦想”一样,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它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书房取名“理想”,说明人们现在有理想,有追求,有憧憬。追求什么?追求书房!因为世上最有“书香”之处,莫如书房。书房是文明的摇篮,生命的绿洲,创作的温床。书里乾坤大,斋中视野宽。书房,这小小的一方天地,能包含浩瀚的大千世界。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是的,世上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没有比读书更持久的满足。因此,我们古时流行“四时读书乐”。书斋幽敞,书声琅琅,确实平添了一派书卷之气,翰香之味。
王禹偁黄冈竹楼 潘谷青画
读书人都想拥有自己的理想书房,那么,什么样的书房才是理想书房呢?
我们翻检我国书房发展史,看了上千个古今人物的为自己和亲友书写的书房记,发觉理想书房大抵有这样三种模式:
一是崇尚清雅。自从清代文学家郑板桥自撰书房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之后,“清雅书房”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书房。书房不在于宽敞,摆设也不在于繁华,而是贵在清雅。如何清雅?我们且看郑板桥自家的书房:雍正十三年(1735),年过不惑的郑板桥来到镇江焦山别峰庵静心攻读。在《焦山读书复墨弟》的书信中,曾谈及来此读书的缘由:他原居闹市扬州,名列士林,交友甚广。但是,其间意气相投,道义相合,堪以切蹉琢磨者,几如凤毛麟角。于是,与其濫交招损,不如闭门攻习,故他别离亲人,赴焦山发愤读书。当时郑板桥读书的书屋只是几间不起眼的低矮平房,小小的院落,圆洞门外绿树森森,鸟鸣声声。他曾写自己山居读书的情景:“当旭日初吐,野露尚滋,暑气未浓之际,科头跣足,起自竹榻,轻披敞衣,独凭山窗,展卷读杜少陵《秋兴》诗,字字寻味,句句咀嚼,如啖冰瓜雪藕,心肺生凉,一日之中,暑氛任何毒烈,不能侵我半点也。前人屡言夏日山居,如何至乐,今身尝之,可喜无量!”翌年,正是乾隆登基之年,郑板桥赴京会试,果然金榜题名,荣中进士。
清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书斋联
清雅书房深受古今读书人的欢迎。有人说过, 清雅书房的雅味有三:一为书斋之贵,在于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二为书斋之妙,在于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三为书斋之静,在于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清雅书房的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明代学者桑悦的书房: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尽管书房只能“独坐”,却环境清雅:“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书房大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尘坌不入”,一尘不染。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理想书房是“梅花书屋”:“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在他心目中,梅花书屋好比“恒在清凉世界”。清代学者吴敏树与清松为伍,倍感清雅:“于是与云松对设榻楼上,庋书而读之,而名其楼‘听雨’也。”现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有书房“雅舍”,是清雅书房典范。试看他在重庆的“雅舍”:简朴而单薄,内部陈设堪称风雅,一几一椅一榻,足够作者“酣睡写读’,而且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染指。“雅舍”最雅于赏月。因为它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梁先生是这样描写的:“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灕而下,地上阴影斑澜,此时尤为幽绝。”此情此景,引发了作者不少雅兴,于是他把这一时期所写的散文小品,定为“雅舍小品’,晚年又出“雅舍小品”续集。他的小品写得清丽委婉,朴实隽永,一如其书房。
海端:读圣贤书,干国家事
二是追求德磬。这种理想书房模式来自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仙、有龙就可以出名;书房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能声名远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点出书房之美,在于“德馨”二字。由此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生活态度。全文只八十一字,却写尽书房之妙,由此开书房追求德磬之先声。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书房追求德磬,后来者不少。稍后就有北宋诗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描写他的书房生涯:“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吾所不取。” 黄冈之地本来多竹,用之代陶瓦,价廉而工省也。因此平常的黄冈竹楼,是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高远情志的载体,是作者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也是追求德磬而已。更可贵的是文末作者说:“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呼唤“同志”,以让德馨书房后传有人。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刘伯温为好友章溢书斋所作的《苦斋记》,全文在“苦”字上做足文章,不仅书房苦斋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的特点,在无所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从而睿智地道破书房苦乐相倚相伏的辩证关系,将追求德磬推之极致。
书房追求德磬当代也大有人在。著名报人丁法章在《我和我的书房“踔厉斋”》中这样写道:“我素来把善待自我、磨砺自我、超越自我奉为圭皋,视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故此,用‘踔厉’作为我的斋名,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注重德磬,乃命书房为“踔厉斋”。上海著名学者潘颂德更是“德磬”派。他说:为给寒斋重取斋名,什么“一得斋”啦,“博雅斋”啦,都想到过,但都感到不甚妥贴。于是就请南社传人、文化名人姚昆田先生命名。昆田先生根据《论语·颜渊》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命名我的书斋为“景风楼”。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君子的德行犹如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如果上面有风吹,草自然就会顺风倒伏。┅┅这里的“风”,我们不妨解释为“风范”、“风操”,而“景”,则是“景慕”,“景仰”。这样,“景风”就是仰慕高尚的“风范”、“风操”。而且:“‘景风’两字,正与你的名字‘颂德’相配呢!”姚先生得意洋洋,其实潘先生更是乐在其中。
三是回归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回归自然,率性而为,天然本色,这也是“理想书房”的一种模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提倡书房回归自然,本色呈现的带头者。他在庐山筑有书房,曾作《草堂记》,内云:“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斲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草堂筑于山上,亲近自然不说,就是所用柱木,不加油漆;四面墙壁,不刷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全部本色。北宋诗人陆游钟情的书房是“书巢”一样的率性随意: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因此他的书房记就是《书巢记》,自得之状,溢于言表。清初文学家郑日奎更是性情中人,他撰有《醉书斋记》,云:“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书房淡泊如素,不事修饰。他在书房中更是率性而为,任性张扬:“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真是“醉书”模样。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房“项脊轩”,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简朴得可以。他写书房记,是经典名文,其流露出的真挚亲情,令人叫绝。其曾孙归庄标榜自己 的书房为“己斋”,即“我之所居”,更是我的书房我作主,回归本性。当代画家于学波,出生安徽,客居上海。他虽身居大城市,却对故乡情有独钟。有一年,他回故乡 ,“刚踏进村头,便被草堂前的三株鲜红的柿子树吸引了。在万木摇落的深秋,在凋零的枯树残果间,三棵满挂硕果、红彤彤、赤如金丹的柿树,在秋阳的照耀下,疏篱庭院,闲静草堂,都被着了一层赭色。心中顿时涌现了一股创作的欲望,立刻速写了这些景物,心中蕴酿着《三柿草堂图》。”回归自然,让他创作灵感萌发,理想浮现,由是作《三柿草堂记》等。
2017年年底,北京国家大剧院曾举办“书斋追古——中国生活艺术展”。漫步展厅,我们见到了九间中国式书房,它们是王维“竹里馆”、陶渊明“归去来馆”、白居易“三然草堂”、苏轼“雪浪斋”、朱熹“达观轩”、赵孟頫“松雪斋”、文征明“玉磐山房”、董其昌“画禅室”、曹雪芹“悼红轩”以及空白的“未来书房”十个单元。虽然名称为古人的书房,但是这间书房的主人却是由一位当代生活艺术家来担任。借助这些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房号,书房主人从他的视角和情怀出发对书房进行诠释与设计,从而形成一场今人与古人跨时空的精神对话。“书斋追古但不泥古,更不是在陈设细节上的纠结,它追逐的是古人灵魂的声音,更是一次扪心自问。”其实 这也是一种对“理想书房”的追慕。
当然,以上理想书房的模式,不可能穷尽理想书房的所有模式,有人心目中的理想书房可能是庭园,也可能是藏书楼等等;同时理想书房也可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清雅兼有自然的,或德馨兼有自然等等。鞋子穿着是否舒服,脚最有发言权;书房是否理想,主人心中有数。只要自己满意,那就是合适的书房。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书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原载美国南方出版社《中华书房谇》一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