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能够保存几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并不多,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称的灵渠,在众多古代水利工程之中拥有着重要地位。
灵渠
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灵渠的开凿,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朝疆域图
灵渠的工程结构
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长约30公里,宽约5米,由铧嘴、大小天平、陡门、南渠、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
分水堤与南北水渠
为了将湘江水导入灵渠,需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因其形似犁铧,故名“铧嘴”。“铧嘴”后接两条长堤:北堤稍长,称“大天平”;南堤稍短,称“小天平”。三者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将水流一劈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因此,灵渠包括南北两条水渠,各有分工,相辅相成。
灵渠分水坝卫星图
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灵渠小天平近景,汛期水流正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
陡门
灵渠渠道以浅、狭、曲、急为特点,汛期水流迅疾,枯水期水流稀少,为确保船只顺利通行,渠道内设置“陡门”,用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其功用与今天的水闸无异。因此,灵渠“陡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闸建筑。“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灵渠星桥陡
灵渠的重要作用
灵渠的建成,完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扩大了中国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时至今日,仍在航运、灌溉、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岭南统一
灵渠首先是一项军事交通工程,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创建。秦代以前,岭南地区为“徼外之地”,一直未纳入中国版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为解决秦军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通过开凿灵渠,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和兵员补给,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灵渠的开凿,在成就秦帝国统一大业的同时,也大幅拓展了中国的陆海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画像
重要商贸通道
灵渠连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运网,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重要商贸通道,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交通大动脉,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岭南地区的货船经漓江、灵渠、湘江、长江、大运河可直达长安城。明崇祯十年(1637年),据徐霞客《粤西日记》中记载,他途经灵渠时见到“巨舫鳞次”的繁忙景象。
唐代岭南经灵渠前往长安的水路示意图
发挥灌溉作用
《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据《广西通志》记载,唐初曾在灵渠南侧筑城设临源县,城址即在今兴安县城。因人口的增多,县城周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灵渠的灌溉作用逐渐凸显。为此,灵渠上建有堰坝和涵洞,堰坝作用与陡门相似,用以抬高水位,便于水车取水灌田。至宋代“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语出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清代“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新中国成立后,灵渠的灌溉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兴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
灵渠两岸广袤的农田
促进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文臣武将、文人士子途经灵渠进入岭南,包括汉代马援,唐代李靖、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李渤,宋代范成大、黄庭坚、张孝祥、刘克庄,明代严嵩、解缙、严震直、徐霞客,清代鄂尔泰、陈元龙、阮元、袁枚等,他们或留下历史功绩,或留下诗词文章,丰富了岭南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也通过灵渠逐渐传入岭南,包括农业、手工业技术、建筑、饮食等文化,民间文艺如桂剧、彩调、马仔调、贺郎歌等,以及中原汉族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环。当时,合浦有一条通向长安的水陆联运通道:水路从广西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汉中—褒水,经陆路至秦岭—咸阳(长安),而灵渠就是这条水陆联运通道的重要咽喉。可见,灵渠的修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为今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下弥足珍贵的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灵渠的历史脉络
秦朝
前219年,为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使监御史禄凿渠运粮,这项工程就是“凿通湘水漓水之渠”的灵渠。
灵渠示意图
汉朝
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马援续修灵渠。“相传曰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节,节斗门以驻其势”。这次续修灵渠不仅疏浚通航,还曾建立斗门。
马援画像
唐朝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中唐诗人、观察使李渤重修灵渠。他“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舟行。遂烨其堤以厄旁流,陡其门以级直注,且使诉沿,不复稽涩”。
李渤画像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鱼孟威出任桂州防御使之后,又对灵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续修整治。这次全面修复不仅疏浚渠道,加固陡门、秦堤,修复铧堤、铧嘴,还把陡门增加到十八重,使配套工程更趋完善,成效更为显著。
灵渠四贤祠内的鱼孟威雕像
宋朝
据《宋史•陶弼传》记载,宋代李师中修渠平定安南。
元朝
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修灵渠,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舟楫以通。
明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为平定叛乱,朝廷派监察御史严震直监修灵渠。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
清朝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陡门修整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
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
民国
民国21年(1932年),兴安大水,大小天平部分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43~75丈一段,长107米。
民国初年的灵渠航运图
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冬,兴安县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
1973年冬至1979年冬,广西自治区拨款陆续修缮秦堤,建北陡下防洪堤,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
1982年灵渠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当地组织建设灵渠公园,规划水街景区,重修灵源寺,新建临源阁,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得益彰。
灵渠渠首鸟瞰图
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专家考察灵渠,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8月14日上午,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8年灵渠申遗成功颁奖现场
来源:珠江水利;转自彭湃新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