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鬓秋霜忆当年,空间舌战敌伪顽。
红色电波传军令,大军欢腾敌胆寒。
三座大山脚下踩,五洲同庆尽开颜。
满目青山山烂漫,北京广播全球传。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最早的播音员是四名女性,她们分别是:麦风、姚雯、萧岩、孙茜。这首献给人民广播事业诗篇的作者,正是其中的萧岩。
2010年,在人民广播即将迎来70年华诞的时候,我们曾经采访过时年91岁的萧岩老人,而今距离那次采访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再次翻检出那次采访时的资料,重新聆听这位耄耋老人讲述那个年代的清凉山、王皮湾……
【2010年11月16日萧岩在家中接受采访】
到达设在盐店子的中央军委三局机关报到时,正值开午饭的时候,秘书把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姑娘介绍给三局局长王诤。王诤同志热情地招呼她:“来,我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王诤仔细地询问了萧岩的经历,亲切地和她聊着。慢慢地,萧岩对播音工作的偏见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王诤温和地笑笑,说道:“播音工作可不是什么单纯的技术工作呀!而应该是一件头等重要的政治工作呀。你知道,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对边区实行封锁,延安出版的报纸运出去很困难。新闻封锁的结果就意味着我们党失去了自己的喉舌。为了使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的人民尽快听到党的声音,打击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党中央才开辟了这条广播战线,决定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呀。你可能还不知道,广播电台用的发射机,是共产国际援助的,是周恩来副主席费尽千辛万苦,冲破敌人的重重阻碍从苏联运回来的。我们就是要通过广播和敌伪展开空间宣传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争取抗战胜利呀。你是女大培养出来的干部,又是一名即将出征走上空间战场打击敌人的战士。党期待你在这个战场立战功啊!”
【根据老同志回忆绘制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机房工作情景(左为发电机房,右为发射机房)】
电台的汉语播音稿,由新华社编辑部供稿,日语广播稿则是由王家坪敌工部提供。每天上午,新华社广播科的编辑人员把新闻稿编辑完成,由通讯员把稿件送到三局,九分队的通讯员每天下午从三局取回来交到电台。这条传递稿件的路,山水交错,通讯员每天都要跋山涉水,最怕的是遇到暴雨,延河水涨。那时,通讯员就只好用一块油布把稿件包好,顶在头上,泅水过河。日复一日,风雨无阻,通讯员总能在下午四点左右按时把稿件送到电台,其稿件大约为七八千字,可以满足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播音一个小时的需要。稿件中有党中央军委的决定、我军军事战报、解放区情况等内容。
从拿到稿子的时候开始,萧岩等播音员就开始备稿了。原本没有播音经验的萧岩,逐渐摸索出一套工作规律。那时候,电台没有什么录音设备,只能是对着话筒直接播出,因此一旦有了差错是无可挽回的。萧岩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播音,在两年多的播音工作中,竟从来没有读错过字。
除了新闻稿件外,电台还播放一些文艺节目。作为播音员,萧岩也根据宣传的需要,配合着演一些文艺节目。她曾经在广播电台演唱过《延安颂》等不少反映抗日斗争的进步歌曲。在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年的帮助下,萧岩还参与播送过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裳棣之花》的片段。还用电唱机播放过梅兰芳、马连良的京剧唱片。
当时,收听广播成为各解放区首长每天不可缺少的工作。人民广播在敌占区也发挥了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1942年,党中央接到西南联大寄来的群众来信,信中说听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送的新闻和社论,并把延安的广播比作“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广播……”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是XNCR,X是国际上规定的中国电台的呼号,NCR是New Chinese Radio,是新华广播电台的意思。每天开播时,首先都要呼台号。在日本侵华的岁月里,中华大地陷入沉沉的黑暗,而每天晚上,敌占区、国统区、解放区,都会有人守在收音机旁,搜索着这个XNCR,不间断地寻找黑暗里的这盏明灯……
耄耋回首,那就是她的青春岁月
萧岩回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重要特点是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由于延安在国民党和日军的围攻、封锁之下,生活十分困难,全队每天只有一两多油,全月是一斤半油,伙食很简单。当时延安各地都在搞大生产,三局九分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就在场地内外种蔬菜,种土豆。为了给菜地上肥,他们有时会到山路上去捡粪。没有铲子,就用手去捡。每次看到路边有驴粪蛋,就高兴得很,赶紧捡到筐里再放到田里。
尽管生活艰苦,不过当时全队亲如一家,过得生活类似于军事共产主义。傅英豪夫妇因为是大学生,可以每月补贴十五斤面粉,技术员每月每人有一块肥皂。而像萧岩这样的单身青年,什么补贴也没有。她就经常去“蹭饭”,被他们称为“打牙祭”,看到哪个队员家蒸馒头,就去吃一个。洗衣服没有肥皂,就借人家的肥皂用。当然,由于大家都不富裕,更多的时候是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比如女同志们洗头发,就用灶膛里掏出来的木炭灰水洗。这种水碱性高,可以去脏,洗出来的头发很干净的。年轻的女同志当然爱美,但又不可能有雪花膏之类的东西,就用小米汤来洗脸,洗过的皮肤很滋润。
九分队在政治生活上也抓得很紧,每周到三局去听报告,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政治讨论,开展组织生活,相互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也就是在两年最美的青春岁月里,萧岩结识了后来闻名新闻界的吴冷西,并最终和他携手一生。和萧岩同岁的吴冷西,当时是新华社国际部的年轻编辑。两人谈恋爱的时候,每到休息日,吴冷西都要步行四十里地从清凉山到王皮湾来看望萧岩,当时同志们拿他俩儿开玩笑说这是“爱情长征”。后来,在延安,两个人建立了革命家庭。吴冷西,后来历任新华社社长、广东省省委书记、广播电视部部长。上世纪80年代初,吴冷西部长提出的广播“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影响了一代代广播人,至今仍发挥着指导作用。这也更加深了萧岩与广播的缘分。
惜别广播,她依然在宣讲延安学到的真理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