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上篇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文章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志愿军为什么能够打赢这场仗?
因为志愿军在兵力上有优势,并且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这是最直接能想到的两个原因。但是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这场战役,其中有没有一个清晰的作用原理呢?
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对战争进行科学化分析的基础工具——兰彻斯特定律,用它来进行数学运算。
一、对长津湖战役的数学分析
我们先列出这场战役的一些数据。
首先是参战双方的兵力情况。
志愿军方面。1950年11月27日开战时,9兵团投入20军的58、59、60、89四个师,27军的79、80、81、94师。其中94师作为预备队。
12月3日,26军投入作战,参与作战的为76、77两个师,88师未能及时赶到战场。随后78师大部也南下参战。
9兵团总兵力约为15万,参与战斗的前期为两个军10万余人,后期基本全部参加战斗。
“联合国军”方面。参与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等,约10万人。但经过数次分兵之后,兵力大为分散。
实际上,在长津湖一役中9兵团的对手就是美陆战1师和美7师一部分,总数约3万余人。
以双方实际参战兵力作为计算依据,兵力之比为10:3,志愿军的兵力是美军的3.33倍。
再看最后的结果,不包含冻死冻伤,志愿军伤亡19202人,美军伤亡13916人。
据此计算双方的毁伤率。毁伤率的计算方法是对方被毁伤数量与本方战斗单位数之比。可以得出,志愿军的毁伤率是13.9%,美军则是64%。美军毁伤率是志愿军的4.6倍!
如果包含冻死冻伤,志愿军伤亡52098人,美军17843人。志愿军毁伤率是17.8%,美军毁伤率是173.7%,美军是志愿军的9.8倍!
双方战力确实存在巨大差距。那是不是美军根本不应该撤,如果继续打下去,就能取得胜利?
账不是这样算的。因为按照兰彻斯特定律,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的有效战斗力,正比于其战斗单位数的平方与每一战斗单位平均战斗力(平均毁伤率系数)的乘积。这一定律简单来理解,就是兵力少的一方如果要在战斗中取胜,其毁伤率相比对方毁伤率的倍数应当为对方兵力倍数的平方以上。
对长津湖战役而言,志愿军兵力是美军的3.33倍,美军要想获胜其毁伤率倍数应该是3.33的平方,即11倍。而不计算冻死冻伤,美军毁伤率是志愿军的4.6倍;包括冻死冻伤,则是9.8倍。
按照这样的数据进行推算(过程略),如果美军不撤,一直打下去,相当大可能被全歼,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打平。
要知道,9兵团最开始得到的情报,进入长津湖包围圈的敌人只有5000人,就算开打以后发现情报有误,判断敌人约为1万以上,都是妥妥要全歼的。但万万没有料到敌人有3万人,也万幸志愿军总共准备了15万人。
通过这番计算可以看出,在战略上,志愿军的确是赢在兵力优势。通过兵力优势克服了双方战斗力的巨大差距,为胜利打牢了基础。
二、长津湖战役的战法源自毛泽东思想
回顾我军早期的成长经历,似乎一直是在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其实这只是表象,毛泽东对我军战法的要求一直是“以多打少,以强打弱”。他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总结道:“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
以前看这段文字,对这些数字没有概念,现在结合兰彻斯特定律就能明白,六倍、五倍、四倍、三倍兵力,这就要求敌军分别要有36倍、25倍、16倍,最少也要有9倍的毁伤率才有可能打平。在这样的兵力优势下,敌军面对的必然是被碾压的命运。
但是,我军成长过程中的许多著名战例,又明明是兵力数处于下风,却仍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不是就矛盾了?
并非如此。毛泽东的要求是即使在总兵力上处于弱势,也要创造条件在局部战场形成相对的兵力优势。因此,大家再仔细回忆我军的那些战例,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我军总是在快速移动、穿插,将敌军兵力分散,或进行伏击,或分割包围,再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吃掉被包围的分兵后的敌军。正是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对此,毛泽东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解释,“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重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重读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对我军战法做一个系统性理解:
• 战法的核心要求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战法要达到的效果是全歼与速决。
• 要实现战法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运动战来调动敌人,使敌人最终处于局部战场的兵力劣势,从而创造出打歼灭战与速决战的条件。
有了这样理解的基础,再来看长津湖战役。
虽然在整个东线战场,“联合国军”与韩军有10万人,但是兵力已经大大分散。所属各部最远的已经杀到了鸭绿江、图们江,最近的还停留在东线登陆地的元山港。其中陆战第1师被指派向北通过长津湖地区,再向西与西线美军会合,形成“钳形”攻势,完成对已发现志愿军部队的合围。
志愿军在进行东线的战役部署时,就是针对敌军分兵冒进这一点。放开东线其他敌军,交给朝鲜人民军进行袭扰;集中优势兵力在长津湖设伏打歼灭战。
选中长津湖,是因为长津湖地区都是崇山峻岭,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可以通过。敌人行军时因为道路条件限制,不得不拉长队伍缓慢前进,极大限制了其机械化优势的发挥。进入到长津湖边区域,虽然湖面开阔,但是结冰的湖面并不能承载大型车辆,敌人只能沿着湖边狭长地带分散部署。所以,当敌人进入长津湖,两头的口子一收紧,就是一个绝好的“口袋”!
敌人分兵自己钻进了口袋,但要想在这里开打,就先要把我方大量的兵力调动到周边设伏。9兵团的15万人要不被满天敌军飞机发现,徒步到达预定位置,能实现这种极致要求的必须是一支极端英勇顽强的部队。
在战役开始后,9兵团将美军迅速分割为4段包围,即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4个分战场。但作战结果相当不理想,虽然分割美军的目的完成,4个分战场的战斗完全打不动美军,没有歼灭任何一部被包围的美军。
而除了歼灭,毛泽东对我军的要求还有一条:速决。速决的前提是兵力优势能够压过战力劣势。如果不能速决,说明兵力优势还不够。所以在此时,9兵团发现了前期情报的问题,对美军兵力估计不足。随即调整战术,首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吃掉摸清敌人底数的新兴里,尔后转移兵力围歼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
正是这次及时的调整,才在30日晚将新兴里的美步兵第7师第31团全歼。而后续在转击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时,因为对敌军估计还是不足,未能阻挡住美军的突围。之后再次将战术调整为尾敌追击,层层拦截,尽最大可能歼灭敌人。
在对敌人包围、追击的过程中,就一再出现我们熟悉的战斗场面:志愿军派出一支部队在敌人前方建立山头阵地阻击,但这支部队往往只有一个连或者两个连,硬抗数倍于己的敌人主力。
从前面的计算我们能够知道,仅靠这点兵力一直对拼下去,如果主力接应未到,负责阻击的部队面临的就是被全歼的结果。但是,从战场的现实看,这是不得不做出的安排。因为连级战斗队是反应速度与兵力数量最佳组合的战斗单位。我军一个连的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指定位置,同时充分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往往能硬抗敌军的主力几个小时直至数天的进攻。这既迟滞了敌军的撤退速度,又迫使敌军进一步分兵,为我军主力争取时间,并可能创造新的围歼敌人的战机。这些连级先头部队就是我军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最佳体现。
将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的战法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发现从战役部署、发动进攻、分割包围到拦截追击,这一系列的战斗行动,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贯彻与实现。正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志愿军才能战胜强大的美军,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许多对志愿军胜利原因的分析,往往强调志愿军落后的一面,装备落后、后勤落后、没有制空权……似乎只有强调这些,才能充分体现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但是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优胜劣汰才是真理,从来都是先进战胜落后,怎么可能是落后战胜先进?志愿军的胜利必定同样是先进战胜落后。
志愿军是什么先进?战法先进。志愿军战法从何而来,来自毛泽东军事思想。
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就能明白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有坚实的科学原理作为支撑,这样的军事思想无疑是先进的军事思想。志愿军的先进性正是源自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以此战胜全世界最强大的敌人,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军的英勇顽强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军战士们的牺牲才会有最大的价值。
只有明白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先进性,才能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那句歌词: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三、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延伸思考
长津湖战役虽然取胜,但是志愿军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这种损失对比苏德战争中一场仗动辄上百万人的伤亡而言小太多了,也不及美军在二战欧洲战场的十万量级,但是有这样的损失不是我军的战争风格。
而在之后第五次战役遭受8万人的伤亡后,毛泽东与志愿军领导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大规模的决战方式,转入战略相持。这才出现了坑道战、冷枪冷炮运动、零敲牛皮糖……
既然志愿军不再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为什么美军还会同意谈判并最终签字停战?
这其实与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原因是完全相同的:美国人耗不起了!
要维持战争状态必须投入巨大的成本。如果能够实现战争目的,打下来以后获得的资源就可以抹掉前期的投入,还能有丰厚的利润,这样的战争才是划算的。甲午战争让日本获得了清政府赔款总计2.315亿两白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发战争财的欲望。二战让美国成为全世界绝对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中心,“光荣孤立”的美利坚从此就再也管不住自己的手,总要到处乱伸。
但是在朝鲜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的消耗中,美国人能得到什么?不断地死人,不断地往里砸钱。只有傻子才会继续下去。不过在朝鲜,美国人只傻了3年;而在阿富汗,一直傻了20年!
战争不仅仅是表面的攻城略地,内里是比拼的实力与意志,但根上是战略思想先进性的竞争。
我们今天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为的是总结这场战争的胜利经验,找出决定我们胜利的先进之处。这种先进,不仅是在前期大规模进攻作战所体现的战法的先进,还有后期防御作战所体现的消耗敌人资源战略的先进。
二者其实是一脉相承。歼灭战,打掉的是敌人的有生力量。消耗战,打掉的是敌人的有生资源。
歼灭速决战痛快淋漓,而消耗战同样是威力巨大。作为朝鲜战场上消耗战的发起方,中国始终避免陷入被动打消耗战的境地。所以,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在经过两个阶段作战狠狠教训印军后立即主动后撤。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即使一度打到其首都河内,依然果断撤退回国。
这两场战争让很多人叹惜没有将打下来的土地占住,这是看不懂最高层在战略上的用意。
而在朝鲜战场上因为消耗战最终放弃的美国,却产生了这场战争自己并没有输的错觉,后面才会反复陷入同样的境地。朝鲜战争停战两年后就开始陷入越南战争,耗掉20年。后面又有伊拉克战争8年,阿富汗战争20年。
除了真枪真炮的战争,现在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科技封锁战、舆论抹黑战,还有不断挑动台海、南海局势紧张,炒作涉疆、涉藏等问题,看起来都是来势汹汹,其实本质都是在打消耗战。
我们现在就可以明确地判断,这些消耗战,美国都打不赢。他们在战略上已经落后了。
贸易战让中国吃亏了吗?科技封锁战阻止了中国进步吗?连下三滥地扣押孟晚舟,他们都不得不放人。其他挑动的那些事,虽然让国人感觉到很恶心,尤其台独分子表现很猖狂,但这些都不可能动摇中国的根基。
特别是在2020年推出香港国安法、2021年修改香港选举办法,中央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干净利落地清除“港独”分子,明显地能让人感觉到那种“捕捉战机,打歼灭战”的熟悉的味道。
不要在乎那些宵小之辈的一时嚣张,时候一到,必定通通拉清单。
我们的这份信心来自对国家战略先进性的认知。70年前的志愿军依靠这种先进性赢得了胜利,今后我们依然会以这种先进性赢得更多胜利!
来源:跟陶叔一起学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