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信物百年 | 从这台水轮发电机组开始,新中国动力十足!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国资小新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6-12 12:46:1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二十四集《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听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讲述这台开天辟地的水轮发电机组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伊始

百废待兴、一穷二白

彼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人才匮乏、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水轮发电机组是什么样子

我们从“零”起步

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

1951年设计制造成功

这在当时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在这台水轮发电机组背后

有怎样的一段故事?

↓↓↓

 

信物讲述人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介绍到,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它是哈尔滨电机厂的“头生子”,也是新中国水轮发电机组的“长子”。它的诞生,实现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零”的突破,也揭开了我国电力装备

 

工业发展史的序幕。

 

今天,让我们跟随信物讲述人斯泽夫,从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诞生的故事开始,一起了解哈电集团在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树立起的一座座里程碑。

 

水轮发电机组建设序幕自此拉开

 

1951年初,东北电工局第四厂收到了中央指示,为使被国民党特务炸毁的四川下硐水电站尽快恢复发电,抢制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1951年,东北电工局第四厂临时厂址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连生产恢复的电力都无法满足。又逢朝鲜战争爆发,急需战略物资的生产。内忧外患之下,建设电力装备刻不容缓。可是,新中国成立前发电设备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建国后安装的单机容量不超过200千瓦,抢制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几乎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

 

接到中央命令之后,一批从国外学习回来的优秀电机工程技术专家,开始了水轮机和发电机的设计及制造工作。俞炳元工程师和王述羲工程师负责水轮机设计,朱仁堪、吴天霖工程师负责水轮发电机设计,副厂长陶炜负责机组制造,卢堃李基昌分别负责水轮机和发电机的工艺,除了这些工程师,还有四面八方来的职工,他们白天紧张劳动,晚上则加班加点学习文化,上技术课,恶补水轮机、发电机的知识。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一批年轻人拉开了水轮发电机组建设的序幕。

 

 

▲1946年,俞炳元(左二),吴天霖(右二)在美国学习时与好友合影。

 

194712月,陶炜(左)与王述羲(右)在美国合影。

 

从头自主设计的水电站的心脏

 

彼时的中国工业非常薄弱,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水轮发电机组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在当时成了巨大的问题。

 

任务安排妥当,但是当执行设计的时候,一只拦路虎就跳了出来:被炸毁的水轮机是水电站的心脏,可是并非在国外学习的型号,必须从头设计。水轮机总设计师俞炳元,知道妻子已有身孕需要照顾,但是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依然没日没夜进行着复杂的设计工作。当时东北天寒地冻,临时厂房也没有暖气。为了使身体不被冻着,俞炳元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边走路边思考,时间久了,家里地板硬生生磨出一道沟痕来。仅仅两个月,俞炳元就设计出了水轮机的图纸。

 

 

哈电集团建设初期,哈电人边建设、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

 

水轮机核心部件制造精度的毫厘之差,都会给整个机组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推力轴承的镜板就是如此。没有标准的制造机床,工人们先在立式车床上进行粗加工,再用几十斤镶乌金的重盘人工研磨,最后垫上金丝绒布加研磨粉一点点抛光。最终,生产出来的镜板不仅完全符合技术要求,而且表面光洁精美。靠着手工精神,哈电人逐一克服了扇形冲片、定子和转子等部件的生产。

 

19511222日,最后的转子超速总装试验进入到了关键时刻。高速旋转的电机如果出现故障,可能会像一枚重磅炸弹一样四散溅射碎片,后果不堪设想。大家在外围用沙袋堆起了一圈1米多厚、2米多高的围墙。看着吴天霖爬上发电机的顶端,周围的人都紧张地握紧手心。当吴天霖细心地查看运转情况,测量完风速,发电机缓缓停转了。他起身擦掉一头汗水,说:成了!瞬间,周围爆发出长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试验成功的机组,马上安装在四川下硐电站,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51年,成功制造新中国第一台单机容量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如今这台饱经沧桑,安全稳定运行了60年的水轮发电机组,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荣归故里”,就放在哈电集团的历史文化展厅中,接受着一代又一代哈电人的注目。 

 

中国水轮发电机组,从1951年的800千瓦开始,到1959年自主研发的新安江7.25万千瓦,1972年的刘家峡30万千瓦,再到2007年与国外同台竞技设计制造的三峡右岸70万千瓦,再到今天研制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100万千瓦。从零开始,我们用70年的时间赶超了西方国家130多年的历程。每次提升,不仅仅是数字的改变,更是从材料、工艺到设计、安装的突破,带动整个水力发电工业体系的产业升级,一代代哈电人着力打造的水电名片,也屹立于世界水电之巅。

 

 

1959年,自主研发的新安江7.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1967年,刘家峡水电站发电机定子下线场景

 

2007年,自主研制70万千瓦巨型全空冷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三峡右岸

 

2020年,哈电集团研制的首台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成功

 

信物讲述人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讲述道,从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电机组开始,哈电集团先后参与了新安江、葛洲坝、三峡、白鹤滩等我国最重要的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从首次走向世界的巴基斯坦古杜电厂,到如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历经七十年,哈电集团现在已经形成了核电、水电、煤电、气电、风电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实现了发电设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为世界持续输出着“中国动力”!

 

200余项“共和国第一”演绎创新传奇

 

从建厂初期年产0.24万千瓦发电设备,到最高峰年产3510万千瓦发电设备,70年来,哈电集团累计生产发电设备4.5亿千瓦,大型水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2,煤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1/3,重型燃气轮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核电机组占国产装备总量的1/5,主导产品遍布国内各个省份,并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51年到2021年,新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路砥砺前行,直至登顶行业技术的制高点。始于一穷二白,无畏奋进求索,在举世瞩目的发展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70年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哈电集团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扛起了“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的光荣使命,依靠创新做强、依靠管理做优、依靠改革做大,哈电集团创造出了200余项“共和国第一”,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传奇”。

 

1951  国产首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958  国产首台25兆瓦空冷汽轮发电机,安装于哈尔滨热电厂;

1959  国产首台72.5兆瓦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新安江水电站;

1964  国产首台1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云峰水电站;

1967  国产首台36兆瓦大型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青铜峡水电站;

1972  国产首台300兆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刘家峡水电站;

1977  国产首台3200兆伏安短路试验发电机(冲击发电机),安装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

1980  国产首台125兆瓦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葛洲坝水电站;

1983  国产首台210兆瓦超高压汽轮机,安装于巴基斯坦古杜电厂;

1986  国产首台600兆瓦亚临界汽轮机,安装于安徽平圩电厂;

1992  国产首台200兆瓦推力负荷居国产首位、世界最大容量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水口水电站;

1996  国产首台自主开发600兆瓦亚临界烟煤锅炉,安装于哈尔滨第三发电厂;

2000  国产首台650兆瓦核电汽轮发电机组,安装于浙江秦山核电站;

2007  国产首台自主研制700兆瓦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三峡电站(右岸);

2013  国产首台800兆瓦等级巨型全空冷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于向家坝水电站;

2015  世界最高参数的1000兆瓦二次再热锅炉,安装于华能莱芜电厂;

2017  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完成制造并通过验收;

201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台核电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研制成功,安装于石岛湾核电站;

2019  国产首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1000兆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长短叶片轮转制造成功,安装于白鹤滩水电站;

2020  世界首台全高位布置66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安装于国家能源集团国华锦界电厂。

……

 

奋斗70载,装备“越千年”

从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开始

到如今驰骋世界水电“无人区”

承载民族工业希望

彰显中国动力风采

一代代哈电人胸怀报国理想、接续奋斗

始终牢记共和国装备制造业“长子”的光荣使命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为世界提供动力

为人类带来光明

不断为世界输出着中国动力

彰显着“央企脊梁”的责任担当!

 

来源:国资小新 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