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想法不一样的人,不可能一起走多远。
能全程跟上毛泽东想法的人也不多,他这一路,充满了和朋友、和战友,甚至和偶像一次又一次的分道扬镳,也让这些人,成为他每一次正确抉择的注脚。
萧子升——火热青春里,毛泽东最痛苦的祭奠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曾经和你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突然有一天,陌生得再也说不到一块儿了。
对毛泽东来说,萧子升就是这样的人。
——志趣相投——
这两个相隔一岁、喜欢吃辣子的湖南老乡,友谊开始于湖南第一师范。那时候,毛泽东和萧子升再加上蔡和森,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并称“湘江三友”。
湖南一师定期从十几个班中选出“牛文”,在展览室陈列,供大家欣赏,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文章往往在列。两人通过阅读对方的文章,由相识而相知,继而开始一段醇厚的友谊之旅。除了上课,他们形影不离,好得像一个人。即使分开,也约定七天一封信,有时甚至两天一封信。
他们一起合作律诗,一人一句,雅趣盎然;一起登上岳麓山,点评时事,抒发豪情;一起“穷游”,一个多月时间,五个县的所有乡村,一路以文换钱,一路游学调研,乐在其中;一起吹牛,遥想国家未来,希望通过温和的、无血的变革,催生中国新气象。那些个促膝交谈的夜晚,两个年轻人像两把火炬,彼此照亮。
灵魂交流的结果,是在1918年4月17日,共同发起组建了新民学会。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任干事。他们聚拢了一帮湖南有志青年,高喊——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并相约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正如“新民”二字,这是个清新上进的团体。
新民学会合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这个时期、这帮人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说,那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
——主义之争——
1918年6月,萧子升出任法中教育协会秘书长,并作为该会代表去法国留学,而毛泽东一路相送,留在北京。北京一别,竟然拉开了友谊撕裂的序幕。
当旅居法国的萧子升,改良主义思想越发牢固的时候,毛泽东则在北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北大图书馆助理员,让毛泽东可以饱览群书,可以去蹭胡适的课,可以接触到蔡元培、陈公博、谭平山、王光祈等人,更有陈独秀和李大钊。那一年,毛泽东一头扎进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领域。
陈独秀和李大钊
1918年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了李大钊激情澎湃的演讲《庶民的胜利》,又从《新青年》上读到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引起他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由于母亲病重,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一个月离开北京,错过了那个热火沸腾的历史瞬间。但是,回到长沙的毛泽东很快响应号召,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学生总罢课,组织“驱张运动”,领导湖南自治……融入到火热的革命浪潮中。
这些,都是萧子升在象牙塔里无法体验的。
在一次次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脑子里那些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等混乱思想,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打磨掉,被理性的思维过滤掉,而最终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让位于暴力革命——毛泽东炽热的火焰里,闪露出锋芒。
和萧子升的通信,再没有了诗文唱和,而成了激烈的主义之争。
——分道扬镳——
1920年7月,15名旅法新民会员在巴黎附近的蒙达尔尼集会。会上,对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问题,两大阵营泾渭分明。
蔡和森一派,主张组织共产党,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改造中国。
而萧子升一派,仍坚持改良主义。萧子升说——我们不认可,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多数人的福利。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
蔡和森
两人把各自的主张,写信向毛泽东倾诉。这一次毛泽东坚定地站在蔡和森一边,完全摒弃了改良主义。毛泽东说——政治界暮气已深,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
这时候,两人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1921年3月,萧子升回国探亲。两位曾经的挚友,在长沙再次拥抱。两人像几年前一样,彻夜促膝长谈。但是,身体的相向,并不能掩盖思想的背离,这注定是他们友谊路上最残酷的一夜!
两种主义的不可调和,在这两个年轻人之间,划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近在咫尺,却又遥远陌生。
陷入极度痛苦的两个人,一会儿激烈争论,一会儿又拥抱哭泣。第二天,黯然作别。
这一别,毛泽东也和他的青涩年华彻底了断,从此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而萧子升先后为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短暂效力了一段时间,在1932年远离了政治,也远离了祖国,远离了毛泽东。
张国焘——险恶战事里,毛泽东最扎心的决裂
——冷淡与热情——
和张国焘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在毛泽东看来,充满了傲慢和偏见。
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字特立)同志。毛泽东热情地上前握手,赶紧自我介绍——我是湖南毛润之。张国焘只是点点头,然后继续和李大钊高谈阔论,把毛泽东晾在一边。毛泽东回忆说——他们看不起我这个土包子。
也难怪。张国焘出身官绅世家,在1916年已经是北大学子了,求学的起点要比毛泽东高出一截。1919年的时候,被推举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随后作为“南陈北李”的联络员,协助领导五四运动,又参与了共产党的组建,手里握着沉甸甸的政治砝码。
让毛泽东没想到的是,中共一大召开时,张国焘热情多了。
张国焘
改变可能得益于陈独秀,张国焘听陈独秀说——湖南的毛润之很能干,有见地,他在湖南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的话,份量还是有的。
因此在上海,张国焘主动迎接毛泽东,热情地说——毛润之一路辛苦!毛泽东对他的前倨后恭,略显诧异。但是还是还以热情,并一起共叙当年北大往事。这应该算两个人的正式结交吧。
中共一大上,张国焘成为三人中央局的一员,就任组织主任,政治起步又比毛泽东高出一大截。
——一进与一退——
此后,毛泽东回到湖南,继续他的革命探索和实践;张国焘则在中央专心党务。两人之间的交往,一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模式。这种状态到中共三大时,发生了逆转。
中共三大的一项重要议题,是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张国焘主张完全依靠工人运动,坚决不同国民党合作,而毛泽东向来是统一战线的高手。张国焘因为他不合大势的主张,被请出中央局,恰恰是毛泽东取而代之了他的位置。
两人位置的颠倒,让张国焘心里不是滋味。毛泽东向来对同志心细如发,就主动上门和张国焘谈心。
张国焘和毛泽东
张国焘对毛泽东的到访很感意外,没什么可聊,只得延续会上的争论说——润之,老头子固执己见,家都给别人当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我是同意的。但是共产党员跨党加入国民党,这种做法就欠考虑。我们党处在刚刚发展期间,弄不好,会被国民党融合完了。
毛泽东诚恳以待,说——国焘同志,仲甫(陈独秀字仲甫)先生跟我谈过,组织上对你并无不信任之理,也不相信你有小组织倾向。至于中共党员的跨党问题,我也主张有条件的跨党,而不能一时地融化到国民党里去。
毛泽东的话,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但在张国焘听来,却有一点代传圣旨、居高临下的味道,心里酸溜溜的。
——拥抱与决裂——
再往后,张国焘参加了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毛泽东转战井冈山根据地,张国焘去了鄂豫皖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中央一方面军,张国焘领导四方面军。不知道张国焘有没有一直和毛泽东暗暗作着比较,两人相似的军事生涯,彼此平行,似乎井水不犯河水。
革命战友,遥相祝福吧!
但是,长征开始了,历史注定让两人再次交集。
通过和张国焘的电报联络,毛泽东惊喜地发现红四方面军实力还蛮不错,合兵一处,对红军、对革命是一大转机。因此,中央红军飞跃大渡河后,毅然翻越死亡雪山,寻找红四方面军。两支部队都彼此期待,毛泽东和张国焘也很期待。
懋功会师让所有红军官兵激动落泪,那天又恰巧天降大雨。
毛泽东静静伫立在雨中,雨水掩饰了脸上的兴奋。张国焘骑着高头大马飞奔而至,毛泽东迎上前去。张国焘滚鞍落马,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数万红军战士,欢呼声响彻天空。
这个拥抱应该是真诚的拥抱,是红军的拥抱,是革命的拥抱。两人当时都觉得,能会师一处是万分幸运的。不大饮酒的毛泽东,破例端起一碗高度青稞酒,向张国焘敬酒,然后和张国焘一起一饮而尽。
懋功会师
天雨冰冷,毛泽东心里是热的。但是令毛泽东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竟是他长征途中最黑暗的日子。
在下一步军事方向上,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发生严重分歧。毛泽东坚持北上而,张国焘坚持南下。刚刚拥抱的两个人,立马背对背了。
如果是纯军事路线之争,毛泽东也许不会对此耿耿于怀,但是军事路线之争的背后,张国焘的私人欲望显露无疑。他仗着自己几倍于中央红军的力量,对中央的决策指手画脚,根本听不进去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说——北上计划是根据共产国际来电指示制定的,如果红军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可以北进蒙古,靠近中苏边界,他们会相机给与支援。
张国焘则说——北上有很多不利因素,一则缺少群众基础,二则部队长途跋涉,已成疲惫态势,南下川康,则可以抓住当前红军会师的有力时机。
毛泽东说——川康地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不利于驻军。而且那里还有大量的敌军没走,如果南下,一定会遇到许多麻烦,弄不好就会自投罗网。
张国焘干脆摊牌——我主张南下川康,如果一方面军要北上,则四方面军单独南下!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要挟了,两人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每次开会讨论,两人都是大吵一顿。
争论不休,只好举手表决,好在支持北上的人多,他的南下方案被否决。
剧照
张国焘表面答应北上,却提出一个先西进再北上的折中方案。毛泽东为了大局做了妥协。
张国焘又提出要解决组织问题,向中央要军事总指挥权。毛泽东再次忍让,让周恩来把总政治委员职务让给张国焘,并明确张国焘为中央军委总负责人。
中央妥协后,在沙窝会议上,两个方面军进行了混编,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毛泽东率右路军,张国焘率左路军。
但是,张国焘磨磨蹭蹭,行动迟缓,害得毛泽东频频发电报催促,也因此几次贻误战机,打乱了整体战略部署。
这还不算什么,心急如焚的毛泽东,还是看到了他最担心的事情。
左路军到达阿坝以后,张国焘下令停止北进。随后,又密电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以非常手段胁迫中央南下。
所幸还有个叶剑英!他趁陈昌浩开会讲话的空档,把张国焘的密电飞报毛泽东。
毛泽东点了一根烟,心中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张国焘已经无法挽回,再继续劝他,极有可能使红军发生武装内讧。
不得已,毛泽东当机立断,率红一方面军迅速脱离四方面军,单独北上。临走,毛泽东对追赶来的红四方面军战士说——告诉张国焘,南下是绝路!
张国焘得知毛泽东先走一步后,大发雷霆,指责一方面军是逃兵。随后另立中央,把毛泽东等人列入通缉名单,自己率队开始实施南下入川计划。
张国焘没有想到,没用三个月的时间,毛泽东的预言就变成现实。
先前张国焘在川康一带和川军作战,胜多负少,是因为川军刘文辉的16个字方针——只守不攻、尚稳不追、保存实力、避开野战。而此时蒋介石对川军进行了整改,川军突然露出獠牙,红四方面军遭遇惨败。
电视剧剧照
可是,毛泽东多么不希望自己有如此的预言,张国焘带走的是8万红军有生力量啊,在敌军的绞杀下,几乎全军覆灭。
这种痛,痛彻心扉!
看到辗转来到延安的张国焘,毛泽东并没有得意洋洋。他知道,选择的对与错,背后验证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张国焘在延安遭到严厉的批评,最终叛逃国民党,走向了自己信仰的反面。
陈独秀——路线抉择里,毛泽东最遗憾的舍弃
毛泽东和很多青年人一样,一路成长一路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他追过孔子,追过王夫之,追过康有为、梁启超,他的思想在不同的山尖上跳跃。这些都只是未曾谋面的先哲们,而遇到陈独秀就不一样了。
陈独秀比毛泽东大14岁,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巨人,一个同时代的智慧长者,连呼吸声都感觉得到。用毛泽东的话——我们是他们那一代的学生,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崇拜——
偶像通常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认知,和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是通过一本小册子——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新青年》上陈独秀的文章,让毛泽东感受到了一种切开混沌的锋利和鲜活灵动的清新。毛泽东多年后对斯诺说——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就是受了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的启发,文风相似,可以说,是一个青年粉丝对偶像的第一次模仿。杨昌济把这篇文章也推荐给了陈独秀,陈独秀由此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
在毛泽东眼里,陈独秀就是能改造中国、救民水火的“大哲学家革命、大理论革命家”,他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深交——
1919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时候,得以和他的偶像会面。毛泽东身上散发出的湖南人的辣劲,很对陈独秀的胃口,陈独秀说——我喜欢湖南人的奋斗精神。
当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友谊广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警察逮捕。毛泽东在他创刊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声援自己的偶像。文中称颂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陈君之被捕,绝不能损及陈君之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我视陈君万岁!我视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像每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样,毛泽东毫不掩饰自己对偶像的热爱。
毛泽东
1920年6月,毛泽东在上海第二次与偶像会面。这一次,他向陈独秀讨教了湖南联盟改造计划。陈独秀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谈。毛泽东说——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给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陈独秀是和李大钊一起,把毛泽东领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
——并行——
1920年11月,毛泽东收到陈独秀的来信,鼓励他成立湖南的中共小组。毛泽东邀请陈独秀来长沙,陈独秀因去广东而不能至。随后,毛泽东与何叔衡、彭璜等六人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12月25日,毛泽东通过湖南劳工会、省学联,发动长沙万名工人、市民、学生游行示威,反对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召开“共同支配中国”的所谓太平洋会议。此后两年间,他领导罢工十次,胜利九次。
他灵活机警、组织严密的工作,受到陈独秀的高度赞扬,并由此决定调毛泽东到中央工作。在中共三大上,陈独秀挨个把上海、北京、湖北的工作批评了一圈儿,说到湖南,却话风突变,“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随后,毛泽东选为中央局秘书,取代了张国焘,成为陈独秀的工作助手,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自此,毛泽东和偶像并肩作战,和陈、李一起会见国民党要员,联名制定政策,发布文件。
——陌路——
和偶像并行的路,并没有走多久,分歧就来了。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开始对付共产党。在国民党二大上,陈独秀主张对右派退让,决定“只应有两名共产党员进入国民党中央”,而毛泽东等人强烈反对,最终让7名共产党员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
孙中山和陈独秀
蒋介石又制造“中山舰事件”,毛泽东主张黄埔军校反击,又被否决。蒋介石再搞《整理党务案》,要求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各部部长,而且在各级执委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讨论会上,陈独秀通过张国焘传达指令,要与会党员签字接受,毛泽东拒绝签字。
毛泽东不安地察觉到,偶像似乎不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了。
《整理党务案》后,毛泽东离开国民党中央,开始搞农民运动,这一搞,又把自己搞成了“农民运动王”,敏感地注意到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土地和武装。
陈独秀对形势误判,开始批评湖南工农运动糟得很,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他幻想限制工农运动来换取蒋介石“向左”。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共产党要把农民运动抓在手里,实行激进的土地革命。但是陈独秀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于是按住这篇文章,没有发表。毛泽东说——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
为验证领袖说得对不对,毛泽东专门用一个多月时间,沉到湖南深入调研,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写给陈独秀的,可是陈独秀依然固执己见。
中共五大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召开的,毛泽东再次提出土地革命的议案,陈独秀再次压下来,没有提交大会讨论。他仍然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忽视掌握军队。毛泽东这次被降为候补委员,没有了选举权。陈独秀和毛泽东由知音而变得互不理解了。
毛泽东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写下《菩萨蛮 黄鹤楼》,对里面“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毛泽东自己解释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1927年7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醒——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武装上山”思路。
毛泽东在此时已经不再追随陈独秀的脚步了,毛泽东的思想,因为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而超越了他的偶像。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国共合作彻底破裂。8月1日,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意义重大的八七会议召开,全面批判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革命的总方针,中国革命再次找准了方向。
而在此前的7月12日,陈独秀主动辞去了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与毛泽东彻底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面,1929年被开除党籍,1942年5月黯然病逝于重庆江津。
毛泽东评价那时的陈独秀时,充满历史的遗憾——今天认为,如果当时比较彻底地把农民武装起来,开展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那么苏维埃就会在全国范围,早一些并且有利的多的发展起来。——动摇的机会主义,在继续妥协显然意味着灾难的时刻,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
毛泽东抛弃了自己的偶像,但对陈独秀念念不忘,多次邀请陈独秀来延安、回归共产党,但是陈独秀始终没有回头,成为毛泽东心中永久的遗憾。
来源:张口说世界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那些和毛主席分道扬镳的人,注定成为毛主席每一次正确抉择的注脚
2021-02-16张国福:16岁俘虏中将,获邀毛主席家宴,放弃英雄身份当火药工
2021-02-01刘继兴:毛主席力劝儿媳再婚,她生了4个子女,并以长子名字纪念毛岸英
2021-01-29抗美援朝仅一次!彭德怀向军长鞠躬,毛主席:“60熊”变“50凶”!
2021-01-18•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