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我军炮兵创业史:诞生于南昌起义,和步兵一样历史悠久
点击:  作者:风千里    来源:兵说视界  发布时间:2020-05-22 11:10:40

   

【美术作品表现的黄洋界战斗,红军利用一门刚刚修复的82毫米迫击炮击退敌军】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830日,工农红军在黄洋界成功打退敌四个团的进攻。毛主席泼墨写下这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其中就有表现红军运用火炮轰击敌军的诗句我军炮兵部队,是人民军队中历史最悠久的兵种之一,与步兵一样诞生于南昌起义期间。19278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这一天被后世定为人民军队创始元年,同时也是我军炮兵部队的诞生日。在这一天,硝烟弥漫的南昌城内不仅回荡着犀利的步枪与机枪子弹声,更有隆隆的炮声。

 

在起义开始时,起义部队的主力、贺龙指挥的第20军,叶挺指挥的第11军第24师与25师一部,加上朱德领导的军官教导团和两个保安队,共计2万余人。在这些部队中,20军和24师配属的共2个炮兵营是仅有的炮兵部队,装备的主要是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75毫米山炮(主要为克虏伯山炮和四一式山炮)和82毫米迫击炮(主要为参照英国Wilfred Stokes式迫击炮生产的沪造82毫米迫击炮),这便是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最早雏形。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这支起义部队共歼灭敌军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多支,弹药无算。更重要的是,俘获了20多门各型火炮,其中多数为口径较大的山炮。82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原有的2万余人被正式编为3个军(即第9军,第11军和第20军),每个军都编有一个炮兵营,总共拥有各型火炮近百余门,这在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支武装部队中是相当可观的火力投送力量。83日,鉴于严峻的敌我形势,起义部队被迫撤离南昌,在挥师南下的过程中,遇上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先后经过惨烈的会昌、潮州、汕头等多次战役。在付出惨重代价后,重要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向湘南挺进。到105日,当初的2万大军经过各种消耗和逃亡之后,仅剩下2000余人,原来势力雄厚的炮兵部队,也因为在混战中火炮装备不断被丢弃和毁损,也所剩无几。只有1125师的7门迫击炮和仅存的几发炮弹可堪使用。

 

 

【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使用的日制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南昌起义军炮兵部队虽然损失惨重,但毕竟手上还有现代化的炮兵装备。相比之下,其他地方的工农武装装备的火炮就显得太过原始了。192799日,毛主席领导工农武装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当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仅有的重武器,是第二团里农村的工匠用土办法制造的几门木管土炮。

 

这些外形丑陋的土炮主要用当地盛产的木材拼接而成,主要发射石头炮弹,就算是放在明清时代也不算是威力出众的武器。而且由于缺乏运输手段,这些土炮主要是依靠十几辆牛车和十余名官兵用推拉肩扛的办法运送到前线。不过在攻打浏阳县城时,这些其貌不扬的土炮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浏阳县的土城墙进行集中炮击后,这些木管土炮发射的石弹居然把城墙轰开了一个大缺口,起义部队得以蜂拥进入城内,一举攻克浏阳。但在攻打由青砖构筑的长沙坚城时,这些土炮就无能为力了。最终攻城力量严重不足的起义部队,在长沙城下折戟。

 

 

【秋收起义时,起义部队使用的木制土炮】

 

在当时各地蜂拥而起的工农武装起义部队中,这种土炮屡见不鲜。各地武装部队就地取材,召集能工巧匠建造了花样繁多的土制火炮,以尽量弥补部队重武器匮乏的缺憾。比如浙南红军部队用铸铁建造的九节炮,湘鄂西工农部队建造的短管铁炮,湖北阳瓦仓农民自卫军制造的罐子炮,以及陕北农民赤卫队用榆木建造的木炮等等。这些火炮虽然仍旧参照古法,但工匠们别出心裁地进行改进,使其威力有了不小的提升,在面对小股敌军进攻时居然能屡次压制住敌方,让人不得不叹服“高手在民间”。

 

 

【浙南地区工农武装使用过的铸铁九节土炮】

 

【海南琼崖纵队用当地的荔枝木制成的土炮】

 

当然,工农武装部队未来要面对的毕竟是现代化的作战环境,仅依靠这些土炮显然无法与敌军的现代化武器抗衡。1928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南昌与湘南起义幸存下来的部队,历经坎坷抵达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支起义部队会合后,随即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下辖3个师共计6个团。朱德所部的到来,给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带来了珍贵的8门沪造82毫米迫击炮,这些迫击炮被编入第28团下的迫击炮连。从此工农武装部队真正拥有了现代化的炮兵编制,这可算是人民炮兵部队真正的火种。

 

 

【国产沪造82毫米迫击炮和宁造2082毫米迫击炮使用教程,这两款迫击炮是红军经常缴获并使用的迫击炮】

 

1928830日,刚刚组建四个月的炮兵部队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当日清晨,蒋军调集4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的扑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负责守卫黄洋界的红31团仅有一门刚刚修复的82毫米迫击炮。而正式凭借这仅有的火炮,31团据险固守,瞄准敌军前线指挥所进行精确打击,敌军被炮火所震慑,误以为遇上红军主力,随即丢盔卸甲,狼狈撤离。之后,毛主席在听取红31团的战斗报告后,欣喜不已,即兴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而黄洋界保卫战更是被视为人民军队炮兵部队的首场战绩。

 

 

【在黄洋界战场上摆放着的一门沪造82毫米迫击炮】

 

在随后的多次成功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部队接连缴获大批蒋军装备的各型火炮,比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蒋军18师被红军全歼,大批沪造与新式的宁造82毫米迫击炮和大量弹药成为红军的囊中之物。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又缴获了两门75毫米山炮和若干迫击炮。在蒋军“后勤支持”下,红军的炮兵部队不断壮大,先是发展为15个炮兵连,后又成立了军委炮兵团,成为工农部队第一个独立建制的炮兵团,下辖3个山炮连,1个炮兵教导队,1个运输连和1个步兵连,装备包括沪造和宁造82毫米迫击炮,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日制四一式75毫米山炮等各型火炮。至此,江西苏区内红军的火力投送力量已经极为可观,足以令前来围剿的蒋军为之忌惮。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支雄厚的炮兵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损失惨重,剩余的火炮在长征途中又经历了不少折损,不过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期间,基层官兵仍然想方设法保存这些珍贵的火炮,并在征途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最经典的战例就是在强渡大渡河时,迫击炮连连长赵章成,在缺少炮架设备的情况下,亲自用手臂托起炮管进行瞄准,用仅有的三枚炮弹精确命中对岸敌军火力点,为渡河勇士扫清了障碍。因此战功,赵章成被授予神炮手的称号。

 

 

【已经升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的赵章成,在演示徒手固定迫击炮瞄准】

 

到三大主力会师于陕北会宁后,红军所属的炮兵部队不过10个连,分别为红一方面军的两个连和一个排,红四方面军的两个连和5个排,红二方面军的一个连,以及陕甘宁地区的3个排,总共仅剩不到100门火炮(这还是算上陕北红军自造的土炮)。红军部队正式依靠这些残存的炮兵力量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敌后抗日斗争中去。

 

在抗战初期,经过改编的后八路军从各地方军阀势力手中获得了一些火炮,但依旧以迫击炮和山炮为主,且数量和配属弹药有限,于是八路军因地制宜,将迫击炮和山炮集中使用,采取抵近精确射击的打法,有利打击了日军精锐部队。比如在1939114日的黄土岭战役中,晋察冀第一分区第一团和第25团在侦察到日军第二旅团指挥所后,随即请示上级调来军分区直属炮兵连的几门迫击炮,对目标进行集火精确打击,几轮炮击后,日军指挥所一片混乱,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被炮击打成重伤,不久毙命。创造如此辉煌战绩的八路军对炮兵部队更加青睐,并在随后的敌后作战中格外重视俘获敌军的火炮。不久,92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九四式山炮不断被这些善于运动和游击战的士兵们推回后方,充实着八路军的炮兵力量。

 

 

1937年陕北的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装备的一门日制四一式75毫米山炮,当时陕北红军的军帽是一种小军帽,因外形类似日军的黄色军便帽经常被混淆】

 

【拆下炮盾准备转入运输状态的四一式山炮,当时的陕北红军已经有比较成体系的炮兵后勤编制】

 

【进行迫击炮操练的八路军士兵】

 

【晋察冀军区缴获的日制92式步兵炮】

 

19452月,为了培养炮兵人才,进一步提高炮兵部队的作战素养,延安炮兵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南泥湾,从此人民军队有了专属的炮兵人才培养基地。当年81日,延安炮校正式开学,首批招收10各炮兵队,1各工兵科和1个迫击炮教导队。最初的校长是在苏联学习过炮术的郭化若,但因身体原因由朱瑞代理。此时距离日本无条件投降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些炮校培养的新型人才未能赶上对日的最后一战,但在其后赴东北搜罗火炮的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安炮兵学校正门】

 

日军投降后,延安敏锐地发现东北残存日军的火炮装备对未来战局的重要意义。1945年冬,朱瑞率领延安炮校挺进东北,从破旧的厂房,泥泞的水潭和冰封的湖面中,像考古队一样抢救初大批各型日制火炮,并进行修复。到第二年5月共收集各型榴弹炮,山炮和迫击炮798门,炮弹63万发,还有牵引车辆65辆,人民军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庞大炮兵装备。

 

 

【朱瑞率领延安炮校学员在检查一门日军遗留的92100毫米加农炮】

 

【已经渐成规模的东北民主联军炮兵部队】

 

194610月,朱瑞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任炮兵学校校长。人民军队的炮兵力量在他的手中开始了指数级增长,在次年冬天的冬季攻势中,凭借手中不逊于对手的重炮部队和各型营连级火炮,东北民主联军给予蒋军以重大杀伤,彻底扭转了东北地区被动的局面。在解放战争剩余的几年里,我军不断壮大的炮兵部队随主力南征北战,从白雪皑皑的北国一路挺进中原,跨过长江,所向披靡,当初在蒋军的火力优势下屡屡被动的人民军队,终于凭借手中的重炮利器完成了史诗般的逆袭。

 

作者:风千里  来源:兵说视界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