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安全战略 > 阅读信息
王春益:人类应该怎么办?——疫情后思考系列
点击:  作者:王春益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5-17 10:19:57

 

1.webp (10).jpg

 

思考之一:人类应共同遵守地球生物圈规律


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不仅涵盖了生物链及其生态环境、生态系统,还包括生物与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冰川冻土圈等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生物圈里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空气、水、温度、湿度以及食物。气圈使地球表层维持合适的温度,供给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并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水圈是生命的源泉,水的循环不断收放热能,调节各层圈的能量,影响着环境的发展与演化;土壤圈支撑生物的生存,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生长条件;岩石圈提供了生物生存的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冰川冻土圈储存了大量的水,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和干旱区的主要水源……

人类虽然十分伟大,但只是生物中的重要一员,而生物也只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状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生物圈中的要素和系统功能不能维持其维系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参数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参数发生变动和局域或全球性功能指标变动将会导致生态不安全,就会减缓或中断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进程。

我们也许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形——地球依旧运转,但适合人类生存的生物圈已经不在存在!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改变了地球的气候,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耗损、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同时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长、破坏经济资源;水污染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影响水生动植物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破坏工农业生产,阻碍经济持续增长;土壤污染导致生产能力退化,影响食品安全,引起大气、水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使土壤为生态系统和人类提供多种服务、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衰退;呈指数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采掘,使岩石圈中的油气储量和矿产资源日趋枯竭,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不断减少;冰川冻土圈持续退缩将引起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加大、影响范围变广,加速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使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并影响农业生产,有研究指出冰川融化会释放冰封的很多远古细菌和病毒,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就发现古老病毒存在证据,其中28种是新病毒。

要保持生物圈的稳定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支持功能,无论如何强调生态安全的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都不为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臭氧层损耗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山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沙尘暴频繁、病毒导致的瘟疫蔓延等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全球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应该拧成一股绳共同应对;面对国土生态安全、健康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人口生态安全、贫困生态安全、核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建设活动引发的生态安全等区域性生态安全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各扫门前雪的同时,还要通力合作,避免以邻为壑。当前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协调机构,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全球性生态环境类公约的制定与履行约束,重视周边相邻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积极参与消除全球异地污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发挥非政府性生态组织的作用,最终促进生态治理全球一体化结构的形成。
 

思考之二:人类应共同维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安全需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甚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尽管历史上出现的大瘟疫为代表的生物安全事件频频记载于史籍,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是于己无关的遥远之事,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居安思危往往是不合时宜的行为,虽然国际社会30多年前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但对生物安全尚未引起普遍和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发生并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才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与每个人生存相关的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是地球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中与生物相关因子对经济、社会、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当前生物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与动植物疫情、研发和应用生物技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保障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微生物耐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防御生物武器威胁,建立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物安全体系,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瘟疫的爆发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生态安全问题。3000年来,我国共发生瘟疫约500多次,《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仅从西汉到清末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可以说瘟疫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每逢瘟疫发生,大批人死亡,严重打击当时的经济并造成社会的动乱。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东汉大瘟疫,持续时间近半个世纪,因瘟疫死亡的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70%;金元之际发生的鼠疫,造成当时全国近20%的人口死亡;明末大鼠疫,疫情席卷全国,死于鼠疫的人数达1000多万,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20世纪初的清末东北鼠疫,不仅导致6万多人死亡,也差一点使大清朝走向覆灭。就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瘟疫的爆发也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雅典大瘟疫造成雅典帝国近1/4的居民死亡,安东尼瘟疫造成罗马帝国死亡750万~1500万人,西普里安瘟疫使罗马帝国四分五裂,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庭帝国由盛而衰,被称作“黑死病”的鼠疫夺走了全世界约7500万人的性命,天花使印第安原住民几乎遭受灭顶之灾,黄热病造成美洲和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大量人死亡,斑疹伤寒导致拿破仑推出历史舞台,19世纪的大霍乱仅印度一个国家就超过3800万人死亡,“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2000万~4000万人死亡……

人类迈进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依然没有解决人类所面临生物安全问题。20年的时间先后出现了Ebola、SARS-CoV、MERS-CoV等病毒带来严重疫情,重创区域经济,严重损害了公众的身心健康,其他诸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艾滋病等疫情也不时频现。近期爆发并流行于全球的由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更是二战以来全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受到影响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接近瘫痪,全球走出疫情的曙光至今未现,疫情所带来巨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后果目前尚不能评估。但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生物安全问题时时刻刻与人类发展的进程如影相随,我们一旦有所轻视,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浪费本已不多的资源。

生物安全带来的影响已日显全球化、经济化、政治化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运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必须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生物安全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当前,对我国来说,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刻关注未知病毒和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发展绿色经济,避免经济畸形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类丧失赖以生存的适宜家园;三是构建完善的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生物安全法,建立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标准体系、名录清单管理体系、信息共享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应急体系、决策技术咨询体系等);四是在全社会普及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建立生态文明的文化体系;五是加大生物科技发展步伐,吸取中国传统的中医技艺,发展新的技术应对可能出现的瘟疫;六是强化全社会的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反思违背生态规律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建立绿色生活方式。
 

思考之三:人类应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


当前,全球正在抵御新冠病毒带来的大瘟疫,疫情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停摆、社会活动停滞、人们生活受限。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世界经济连成一体,疫情的蔓延造成的全球性危机是空前的,其破坏性的强度和广度百年来前所未有,毫无疑问改变了当今的国际秩序。

长期以来,全球治理的模式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尽管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维持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但国家间各自为政是基本面。各国、各集团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置全球整体利益于不顾,造成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正是这一弊端的典型表现。因此,要提高全人类的福祉,必须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球制度层面,建设全球性的制度保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命运共同体的大旗下践行生态文明。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且这个地球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手中借来的。我们这一代人绝不能干着吃祖宗的饭、造着子孙孽的事情。翻开历史画卷,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等诸多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而由于自然灾难和人为因素,使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古文明,由盛转衰甚至走向毁灭。保护地球,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虽然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唯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会让地球上的人类和谐共处,理性选择共同的未来。人类与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以及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综合。不仅山水林田湖草和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物圈中所有的要素组合成的大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都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共存共生才能共育共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走到今天的工业文明,人类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生态文明社会。

人类应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命运共同体,当前一个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新冠疫情对人们毫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敲响了警钟,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度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以及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产方式是疫情爆发的一个原因。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经济运行停滞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是很多地方出现了空气变好、水变清,这是人们在维持高碳生活过程中看不到的图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只要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天蓝、地绿、水净”是能够实现的。《21世纪议程》提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标准,减少对地球有限资源的依赖,并与地球的支撑能力取得更好的协调。”这就要求人们放弃在价值观缺失背景下的生活习俗、消费习惯等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以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促进产业生态转型的进程。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我们都是蝴蝶。如果我们共同扇动翅膀,我们便可以改变世界。”
 
(作者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驻会副会长  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