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吴志菲 | 窑洞里飞出红色战歌
点击:  作者:吴志菲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9-08-04 21:28:37

 

《八路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像嘹亮的冲锋号一样,鼓舞和激励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

 

1.webp (2).jpg

 

军歌乃军魂所系,军威所在,聚集着永不磨灭的战斗精神。每当军歌响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八路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像嘹亮的冲锋号一样,鼓舞和激励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它后来几经修改,成为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webp (3).jpg

 

《八路军大合唱》的诞生


1938年8月15日,从延安鲁艺刚刚毕业的作曲家郑律成,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1939年春,年轻的郑律成受音乐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影响,决定创作《八路军大合唱》。他找到诗人公木商议创作。很快,他们确定了一起创作“大合唱”的设想。

 

在不到1周的时间里,公木创作了7首歌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他原来的《子夜岗兵颂》一共8首。

 

公木不是科班出身,作词常常听郑律成的意见。从命题构思到谋篇造句,公木都依照郑律成的要求完成。郑律成设想《骑兵歌》中要有马蹄嗒嗒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要有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则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四个字的短句,诸如此类的要求,公木凡能做到的都统统照办。

 

进入谱曲阶段后,为了便于交流,公木和郑律成搬到了一起居住。为了谱好曲,郑律成倾注了满腔热情。一天,公木发现郑律成的手破了。原来,为了谱好曲子,郑律成双手各执石子边想边敲,反复琢磨,忘情之下把手指都敲破了。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并由郑律成指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当时既未宣布谁写词,也没说明谁作曲。公木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们从不计较名利,在台下听听,听完就走了,也没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有多么了不起。”

 

《八路军大合唱》那嘹亮的歌声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延安,传唱到塞北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鼓舞着八路军健儿奋勇杀敌,得到我军指战员们的肯定和赞扬。

 

《八路军进行曲》的演变


1940年5月,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萧向荣把这两个年轻人请到文化沟青年食堂,吃了顿延安的美味佳肴——红烧肉和“三不沾”(注:也叫桂花蛋,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加适量的水搅匀炒成的,不粘盘、不粘牙、不粘筷子,故称)。同时告诉他们,这些有关八路军的歌曲已由抗大学员传唱到各个根据地,期望他们更认真地向工农群众学习,再接再厉地为士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随后,《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其中,《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了《八路军进行曲》曲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把人民子弟兵驱逐日寇、收复失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用凝练集中、铿锵有力、热情奔放的语言表现出来,整个曲调与之配合得天衣无缝。

 

抗战胜利后,抗日民族战争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八路军发展为人民解放军。1946年,《八路军进行曲》这首见证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著名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管是八路军还是人民解放军,都是人民军队,性质依旧,为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主题思想没变,反映军人高昂进取的主调也不变,因此只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把原歌词中的“善战的队伍”“永远抵抗”“直把那日寇驱除国境”等少数词句做了相应的修改。改动的地方,原本大多具有抗日战争年代的背景和色彩。

 

军歌壮军威,改名后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依然是进军的号角,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紧随着人民军队进军的步伐,响震河山。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它进行了三大战役,高唱着它百万雄师过大江,高唱着它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演奏曲目,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修订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刊于由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1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的附录二,以《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曲。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登了这首歌。

 

歌词在不同年代稍有变化。1939年原始歌词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脱口唱出的是“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最初手稿末句为“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冈”,1949年版本则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实际上各地部队都在修改这首歌的歌词,不一样的版本很多。

 

军歌的歌词一直与时俱进。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军歌版本显然将以前抗日的号召改为“讨蒋”的檄文。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之后,歌词“胜利的旗帜”又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歌词也最终确定为: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识之一。

 

2.webp (1).jpg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原载2019年8月1日《人民政协报》,原标题为《窑洞里诞生的红色战歌》,本文有删节) 

 

2.webp.jpg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吴志菲 | 窑洞里飞出红色战歌

    2019-08-04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