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风晚蝉鸣: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点击:  作者: 风晚蝉鸣    来源:光辉的历程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7-06-10 09:35:33

 

          最近几天媒体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铺天盖地的一致认为是邓的英明决策,好像在当时邓大人是一把手,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真的是这样吗?想到了有些人说过:历史往往是有胜利者撰写。也有人说,历史不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经过经年沉淀,历史最终还是会回答这个问题。

一、文革前的高考也有政审条件。

在很多人看来,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有条件限制源于文化大革命,其实是错误的。新中国建立以后,高考政审是以立法的形式.对于公民考试权利做出的制度性规定,在当时称之为不宜录取。也就是对一些考生要通过政审,政审不合格不能进入大学或者很难进入大学。比如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地富反坏右的,亲戚中有杀关管的,或者有海外关系港台关系一般通不过政审,即使能读大学也不能读保密专业(军事院校、军工院和校涉及军工的专业都属于保密专业)。

二、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

19666月的一天,北京四中初二学生刘源把一封反对教育考试制度的文章搁在了时任国家主席,中央一线领导人刘少奇的案头。

6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并决定将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中央认为: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有不少大专学校和中学,资产阶级的统治还根深蒂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在大专学校和高中,把文化革命运动搞深搞透,将对今后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解放以来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方面,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另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作好一切准备。

6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源的信和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的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文章。同时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提出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方面,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另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作好一切准备。

正因为此,全国高等院校1966-19705年没有招收新生。

从时间上看,推迟高考正是刘少奇和邓小平主政文革和通过工作组控制高校的时期,对推迟高考负有领导责任,这也是邓小平虽然后来支持恢复高考,却对当年推迟高考没有垢病的原因。

三、文革中高考没有文化考试是误读。

19705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北大于当年64日开始在北京地区试行招生, 627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这批学生后来称之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2-3年。

197343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央决定恢复在招生当中的文化考试,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由于邓小平是1973310日由毛泽东决定重新出来工作,这个功劳一直戴在邓小平头上,其实邓小平是310日向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泽东当天批准同意。此后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一个决定,发至全国各基层党组织,将邓小平复出一事通报全党及党外群众。邓小平真正出来工作是412日,这次恢复高考文化考试与邓小平没半点关系。主政者是周恩来。

19736月份的高考时,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张铁生因生产忙没有时间复习文化知识,考试时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得6分,心存不满在试卷上写下了一段话,提出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张铁生是27号接到高考通知,30号进考场)。此事被后人称之为白卷先生,张铁生也因此名燥一时并在文革后身陷囹圄。

显然,笼统地讲文革中只有选拔推荐没有文化考试是不准确的。

四、文革后恢复高考是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决定。

邓小平故居纪念馆有一个1977年全国高考决策过程的专题展览,除了历史图片外,文字说明基本以《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为依据。

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不仅见于许多人的回忆文章里,而且主流媒体也是这种观点。其实细化分析,邓小平只是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党的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恢复高考既不是他提出来的,也无权拍板确定如此大的国家政策方针。恢复高考的决策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

邓小平恢复职务是1977716—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追认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决议》;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通过了《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他们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十届三中全会通过邓小平恢复职务的决定是721日,并于当天在会议上讲话。邓小平复出首次露面是9天后的730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现场。

邓小平复出三天就恢复高考见于许多文章中,这不是事实。恢复高考是1977105日由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教育部长刘西尧报送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文件经过教育部修改后,于1012日由国务院正式批转下发。文件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何来邓小平拍板决策!

 五、提出恢复高考的是查合性教授或温元凯教授。

邓小平重新复出后,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197784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3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会议中的第三天,作会高校15位代表之一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提出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他的发言受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数学家吴文俊等著名科学家都的赞同。据说邓小平因此问在座的教育部负责人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这句话水分很大,许多文章对此提出质疑。因为邓小平当时没有资格敢说今年就恢复高考,事实是后来经过多次讨论才最终形成)

中国科技大学年轻助教温元凯的回忆则是另一种情况。据他的回忆文章中所述是他利用插话的机会说高考制度要改革,提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3/4?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更高兴了。”“我记得邓小平说今年就改,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说,工农兵招生方案已经发下去了。邓小平当场就说,发下去了可以收回来,推迟几个月。今年就恢复高考,不能再耽误一代人。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5分钟。”(这种回忆属于艺术加工,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敢于在中央会议上鼓掌,也太没规矩了)

事实上此次会议之前的81日,邓小平在同方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西尧(教育部长)的谈话中提出: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还按原来的办法。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开学时间统一到秋季好。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学校可以搞多种形式,总的目标是尽快地培养一批人出来。今年先过渡一下。显然,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并无意在77年恢复高考。即使对78年的高考也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

813日至9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招生工作会议。会议仍然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将讨论的内容写成内参稿,由人民日报社以《情况汇编·特刊》的形式上报中央。显然,教育部正式的招生会议并没有采纳座谈会的意见,也不存在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

六、邓小平当时不具备拍板决策恢复高考的权力。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其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康生、董必武去世,王洪文、张春桥身陷囹圄。李德生辞职19751月十届二中全会)73年又增补了邓小平入常。到1977年时,上届政治局常委只剩下叶剑英和增补的邓小平。

1977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五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当时的分工是华国锋负责全面工作,叶剑英负责军队,邓小平负责科技和教育,李先念负责经济,汪东兴负责宣传工作。由于常委人数少了,一些工作由政治局委员分工负责。

邓小平成为核心从而实现的一言堂是在胡耀邦时期,是华国锋和叶剑英相继离开后才形成的。

七、恢复高考是分管工作的邓小平多次汇报请示后中央研究决定的。

1977818日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闭幕后,邓小平将教育部《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报送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并附言: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18日当天,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圈阅同意该请示报告。

96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动,办法正在研究,方案拟定后,拟先送请批准。

邓小平写这封信的起因,是95日收到教育部长刘西尧的一份书面报告,其中提到,招生涉及城乡知识青年和高中应届毕业生3000万人,招生办法又涉及一些方针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周到,以防对当前工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和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起波动。

103日,邓小平将刘西尧报送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和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批示稿等文件批送华国锋: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华国锋很快批示汪东兴将上述文件印送中央政治局各委员。

10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原则性通过了教育部《意见》,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当天与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一起接见了出席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

107日,邓小平在教育部修改后(两处修改:一、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留的研究生年龄,从28岁改为30岁。二、考虑到国家正式职工被录取为研究生后,原来的福利劳保待遇不致降低,将工资关系转入培养单位一句改为学习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原工资。)的意见上批示:我看可以。华主席、剑英、先念、东兴、方毅同志指示。退教育部办。当天,华国锋等圈阅同意。1012日,国务院转发了《意见》。至此,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从上面的论述看,恢复高考并非是邓小平拍板决策。而是经过了几次讨论修改,中央多次研究才决定下来。那儿看得出是邓小平拍板决策的。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模糊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作用,是贪天之功。就当时而言,邓小平只是分管科技和教育的党的负责人,负责科技和教育工作是职务行为。作为刚刚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只是党的核心层,却不是党中央的实际领导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在中央,而最终决策权在华国锋。

华国锋在1977年被称作是英明领袖,党的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三权于一身,威望正如日中天。连1977410日尚未复出的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信,信起首为华主席叶副主席并党中央,其中表示:我完全拥护华主席最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完全拥护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方针和对当前各种问题的工作部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最后一段话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根本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这种情况下,像恢复高考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没有华国锋和叶剑英的同意,邓小平根本办不成。

邓小平确实在恢复高考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参加人员是有选择的,但提出和形成了恢复高考的意见,为最终恢复高考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就像1966年刘源递信要求取消高考,1977年又向邓小平写信要求参加高考一样。邓小平1966年参预决策取消高考,1977年又积极推动恢复高考。

历史总是这样开一些人的玩笑。

作者:风晚蝉鸣

时代红旗:文中部分文字有修改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风晚蝉鸣: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2017-06-10
  • 内容 相关信息

  • 风晚蝉鸣: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2017-06-10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