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郑有贵:新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经验和意义
点击:  作者:郑有贵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19-12-08 10:03:45

 

1.webp (8).jpg

 

 

 

新中国70年,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提升、由受温饱不足困扰到小康富裕飞跃的历史性跨越。把新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这一奇迹的取得纳入长时段和国际视角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用后发优势、人口红利、比较优势、结构效应等,可以解释某些时段、某些产业、某些地区的发展,但不能解释新中国70年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全部历程,而最根本的也是贯彻始终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不懈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积累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道路。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所呈现的后发国家能够突破劣势窘境向优势跨越发展转变的前景及其实现路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和重大的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厚植起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是基础。70年间,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公有制及其有效实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历史性伟大变革。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资本主义处于强势的世界局势下,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私有化冲击的压力下,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并基于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促进与之相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导向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与之相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课题,形成了激发各主体奋力发展的强劲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完善促进了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较强的资源动员和整合能力,破解了作为落后的农业大国的中国缺乏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本及一盘散沙下难以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问题。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以及这一体制下求快冲动的投资饥渴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新的生产力水平台阶上,基于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论断,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将两者有机统一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而突破了之前理论和实践中把两者对立起来的逻辑思维和理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而不乱,能够统筹全局与局部发展、长远与近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保障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条件且难以做到的。
  
70年的实践中,正是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快速促进了先进生产力增长极的形成,迅速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从而纠正一些失误实现发展,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禁运封锁“抵制”等多种形式打击,克服了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探索形成快、活、稳统一的优势跨越发展路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发展是成功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关键。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封锁的情况下,抓住苏联对中国实施援助的机会,从1953年起实施以156项重大工程项目为主的“一五”计划。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继续封锁,而中苏关系又恶化的情况下,1964年起实施以备战和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为目标的三线建设。在中国技术装备仍然落后的情况下,基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向缓和方向发展,1972年启动实施了以引进预算为43 亿美元的成套生产设备为内容的“四三方案”。这些都表明,落后的中国,期望实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努力抓住并争取发展机会。如果没有如此艰苦奋斗推进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前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难以实现的。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充分积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受到干扰,最突出的是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在经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基础上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吸取“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之后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如此,还推进由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产业脱实向虚而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中国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新中国70年的跨越发展,彰显了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深邃的理论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取向,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至今,中国共产党虽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所变化,但其中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为促进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推进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推进小康建设;21世纪起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展开。在发展目标与方略上,在确立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在思想理念上,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并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布局上,形成并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形成并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如此,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机制,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一个不能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历史性跨越发展有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历史性跨越发展有了基于人民需求增长、升级而对发展的强劲拉动,使历史性跨越发展有了不竭动力。新中国70年实现跨越发展表明,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够提供持续而又强大的发展动力。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重要法宝。在新中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为了保证国家建设的投资,必须有重点地使用资金,把资金主要用在对国家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事业上——重工业的建设和国防建设,反对在短期内把一切“好事”都办完的观点。这就探索形成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尖端科技难题、促进先导产业发展,以形成增长极而引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中国集中力量快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一开始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了1.27倍。这表明,中国通过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建设实现了预期。改革开放前,中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时,也发生了一些失误,主要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导致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发挥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性作用,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效更为显著地发挥出来,进而促进了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为各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支撑。新中国70年的实践表明,国家集中力量能够办成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法宝。
  
基于独立自主推进对外开放为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赢得了机会、拓展了空间。中国注重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开放发展的关系,不断地推进对外开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在这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封锁,中国除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合作外,没有别的选择。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不是自己搞封闭,而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禁运封锁。中华民族有一股劲,越是禁运封锁,越是拧成一股绳,自力更生奋力推进建设发展。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禁运封锁与其自身发展的利益冲突,其盟员或明或暗地试图突破对中国禁运封锁的“盟约”。至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盟主的美国在国际上要与苏联争霸,在国内又面临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而发生经济滞胀,也按捺不住为其过剩资本和产品找出路,在中国主动发起乒乓外交后,艰难地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破冰。1978年,中国对世界开放,世界也对中国开放,这是历史的交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坚定地走出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促进了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构,助推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机遇,引进国外和华侨资本弥补国内资本不足的问题,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在技术上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而不是有人简单概括的以中国的大市场换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发展的,中国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世界发展的相互促进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一方面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此开启合作共赢新机制的探索构建,为破解国际间的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竞争痼疾作出了重大实践和理论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自“红旗文稿”)

5.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