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一、两种认识路线的对立统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始终是在实践标准指导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思想路线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在实用主义影响下,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思想路线的对立和统一。
例如,在对经济领域中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中,受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影响和支配,某些观点在理解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对非公经济论述方面,片面夸大“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要继续鼓励”,顾此失彼,把调动生产活力的两个“毫不动摇”与公有制主体对立起来,导致我国公有制主体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汇总,从1998年到2015年,我国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资产占比上升到42%,国有控股企业从69%下降到39%;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上升了190.7倍,而国有控股企业仅上升了4.65倍。考虑到同期货币(M2)供应量增加了12.32倍,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很难形成实质性增加。
又例如,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提出,
“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地分化自然出现。”
对照之前的
“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以上分别见《邓小平年谱》1993.9.16,1984.11.9,1985.8.28),
这些判断出现了严重的主客观背离。其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产生了唯生产力论偏差,做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的错误判断(参见紫虬: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之一——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别是在实用主义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在党的高层领导会见美国新自由主义领军人物,把经济领域改革和资本主义举措严重混淆的情况下(参见紫虬:实用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论思想方法的一个倾向、后果及究因),又做出“经济领域出现和平演变是极左的”认识判断。
对以上主客观背离,1997年的十五大没有做出严肃总结和防范,相反,肯定了唯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片面强调脱离了群众路线的“实事求是”(参见紫虬:实事求是的方法:英雄史观还是群众路线?),并提升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两极分化产生新资产阶级的社会条件下,提出
“允许和鼓励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十六大上进一步确立为“原则”。这些思想理论的演变,必然导致暴富阶层爆发性增长,根据福布斯统计,2016年我国10亿美元以上富豪户数已达经过250年积累的美国的56%,所占有的财富已占我国GDP的7.35%。
主客观背离,从思想认识方法上,是脱离了实践标准。40年前由教师胡福明同志的文章为引子,在全国组织了真理标准讨论,其正面意义是继续了几年前庐山会议上毛主席倡导的天才论和唯物史观的斗争,批评了脱离具体情况的迷信,强调了唯物反映论,这是主要方面。
二、真理标准是怎样蜕变为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但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两级分化提出了一个问题:真理标准是怎样忘记初心,从实践检验蜕变为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从今天来看,当年真理标准讨论本身存在缺陷,特别是被引导到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依据以后,在思想方法上就出现了实用主义偏差。
1, 真理标准讨论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5),使讨论本身理论不彻底,缺乏实践检验的具体性、操作性认识。
2, 由于第1条原因,使得讨论中实践标准的系列观点成为抽象概念,为以后的实用主义、精英主义泛滥留下后门。
3,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把批评“两个凡是”凝固为特指对毛泽东,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功利化,令实践检验标准走向唯物论反面,产生新的“两个凡是”类思想方法:凡是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结论和提法,就是正确的,必须坚决执行,毫不动摇。在认识论上,用党的组织原则取代对真理的追求,陷入教条主义迷信和思想禁锢。
三、毛泽东同志把认识过程总结为两次飞跃和实践认识链
第一次飞跃: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第二次飞跃: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以上均引自《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5)
提出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认识论阐述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
列宁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9-12月,《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181页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的两次飞跃,是在1937年《实践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做出这个总结的时候,又进行了26年的伟大实践。这26年来,中国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打败了十七国侵朝联军,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农业大国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改造的“光辉灿烂的明天”,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蜕化变质的继续革命实践和理论正在探索和酝酿之中。
毛泽东同志认识论“两次飞跃”的提出,是一个建立在伟大实践之上的理论总结,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贯强调的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化了。它清晰的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毛泽东受到了马克思、列宁的启发,总结的认识规律因为客观、具体,又高于马克思、列宁。
今天我们可以从结合实践的反思中看到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意义。
人们曾经真诚地相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但是实践让人们感悟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是马恩列提出的消灭阶级,发展生产力只是服务于消灭阶级的手段,因此就必须要向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
人们曾经真诚地相信,毛泽东同志的继续革命理论是“晚年错误”,几十年来触目惊心的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以及外部的和平演变凶险充当了最好的反面教员。
毛泽东同志指出: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结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形成了丰满翔实的毛泽东思想认识理论。
自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以来,毛泽东同志领导五分之一人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由于实践的规模、广度与深度空前,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条件和高度。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部分,由于存在“晚年错误”的判断,近四十年来缺乏深入研究。这是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新实践读经典,读原著,认真挖掘、补课的。
2019-08-14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紫虬:重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和实践认识链——理论强党的问题导向之三
2019-08-15何召鹏: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兼评“取消所有制分类”等错误观点
2019-07-31•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