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曹雅欣:中国人自有文化意识中,为什么对历史是如此看重?
点击:5711  作者: 曹雅欣    来源:横渠书院  发布时间:2015-08-09 09:38:26

 

20120913232912-845439546.jpg

 

      2013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习大大对于历史非常重视,201410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自有文化意识中,对历史是如此看重呢?

  (一)文化架构的意义

  第一,历史,在中国文化里具有架构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度越诸子百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是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所以儒学被尊为是”——经,本意为古时织布过程中恒定不动的、纵向的经线(如同现在地球上的经线);的引申意思便是标准、是恒常;能被归为的内容,就是确立标准的思想、是恒常不变的理论。儒家典籍,便叫做经典,儒家学说,便是经学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

  因为经部的儒学,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总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学术理论;于是史部中的记述,便成为了印证儒学思想的史实,是一种具体的故事演绎。相互论证、互为佐证,阐述着兴衰成败的经验得失,总结着社会发展的恒常规律,彰显着儒家理论在历史沧桑中的作用。

  所以,中国的史学特点是:写也是论;说也是说。因而我们能够看到,《史记》里有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有臣光曰,这都是史书的作者在讲述史实之后、又在论述其中的得失道理。而史学家在论理层面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就是儒家文化。因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大史学家,本身就是大儒学家,譬如这《史记》里的太史公司马迁、这《资治通鉴》里的臣光司马光。

  史部,就是以历史真实的演绎,印证历朝历代运用儒家思想治国的正确与否。经,是用理论说话;史,是用事实证明。

  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后来的两千年里,儒家为纲、定于一尊。但是,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因为儒家的独大就从此寂于无声,它们都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补充和互动平衡。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思想,就会渐入僵化、沦为僵死,而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生生不息、鲜活有力。比如,有儒家的入世、就有道家的出世,有儒家的仁爱、就是墨家的兼爱,有儒家的德治、就有法家的法治……因此,子部,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百家争鸣怎样争、而在于百家争鸣可以鸣。各家共同的发声、各派不同的音效,汇聚成了中国文化这一曲八音克谐的民族大合唱。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蔚为大观的文化大厦,那么:

  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

  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盎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主要方面;

  然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健康;

  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常常像是初次走进一座大厦的人,最先喜欢的,可能都是建筑里多姿多彩的内饰,是爱上了这儿的一张画、那儿的一幅字,是迷上了这一只青花瓷瓶、那一个红木圈椅……就如同我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喜爱集部里的内容开始的,是最先着迷了唐诗宋词、是最初邂逅了京剧昆曲……但是,要想全面地了解国学、要想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解构、内里层次,必须从对集部的热爱,发展为对经、史、子各部分的研读。

  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恢弘的殿堂。

  因此,历史,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结构,是继承中国智慧的重要内容。

  (二)经验借鉴的意义

  第二,历史,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借鉴的意义。

  中国人历来重史,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对未来缺乏想象、所以总是咀嚼过去;也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对老的东西就情有独钟、所以爱听老故事爱收藏老物件。并非是这么简单的心理。

  中国人重史,是因为通过写史、论史、读史,通过总结了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之后,中国人发现,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道理,常变的历史天空、上演着不变的人情故事。正如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所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代代人不同,事事总相似。

  这样一来,历史的警醒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

  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旧时旧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

  学史,不是在学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学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

  历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浪头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自己那一艘驶向未来的命运之船。

  这就是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及不知来,视诸往的道理:

  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样前进,那就看过去是怎样走来;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将来的未知征程。

  (三)民族传承的意义

  第三,历史,在中华民族里具有传承的意义。

  是历史,蕴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所在;

  是历史,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

  是家国历史,息息相关着属于一个大家庭全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

  是民族历史,滚滚奔腾着属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

  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不念过去,必然会茫然于现在,迷失于未来;

  背叛昨天,必然会失守了今天,丢弃了明天。

  忘记了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

  忘记了历史中的经验智慧,就会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识;

  忘记了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园。

  而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才是真正沦为了亡国之徒。抛弃赖以生存的历史土壤,民族的文化大厦轰然倒塌,一国精神于世界潮流中再无立足之地。

  守护好历史的沃土,才是种植今日之粮的基础,更是生发明日之花的根基。

  历史当然不会全然重复旧路,但是未来必然承接历史的轨道而继续出发。我们可以继续建更好的新轨、开更快的新车,但我们不能脱轨而踉跄在危险的荒原。

  承接过去,面向未来;立足当代,纵览古今。中华民族是乘坐在一辆史车上同来,还将驰骋于车同轨、心同德的未来。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