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哲学语言里,思想作为言语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从思想世界降生到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了从语言降到生活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在此是以批判性的语调阐释了语言与思想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但毋庸置疑,这三者之间的本质关联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伟大的理论创造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就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话语体系,在这一叙事方法和话语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宏观话语、中观话语和微观话语体系的相互交融,深刻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与现实个人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改变现实生活世界的思想观照。
宏观话语体系:历史发展规律的辩证叙事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理解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问题。如果不能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深刻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就无法通过对唯心史观的“天命观”和“循环论”的批判来确立自身的理论根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这就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既能够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当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时,必须用一种宏观辩证思维方式来内在地理解历史规律,并且运用宏观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来阐释这一规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反思批判,建构起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阐释基本规律的宏观话语体系。如具有独创意义的“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合力论”等概念和表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思想家的相关理论有所借鉴,但在根本上,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所创立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在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够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规律,并运用宏观话语体系将其加以深刻阐明。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理论研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造中,马克思将抽象思维方式和宏观叙事方式运用到对历史现象的归纳与分析中,将人本主义、社会进化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融合,建构了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在这个宏观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思想。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高等动物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社会历史不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自在之物,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和生命机体进化的特征,对于这种发展规律和特征,不能仅仅依靠科学实验来认知,而必须通过历史的抽象和宏观性的思想话语来予以理解和解释。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从本质上不同于利奥塔所批判的“宏大叙事”,利奥塔认为“宏大叙事”包含了太多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以及总体性、共识性、普遍性。马克思所建构的宏观话语体系虽然具有总体性、共识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但他是要通过话语体系对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予以抽象化和逻辑化,从而发现存在于历史发展中的人的本质和社会规律,如果没有宏观话语,人类将可能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能是历史的“剧中人”,而不可能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同时,马克思除了用宏观话语体系来阐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同时运用中观话语和微观话语来阐明存在于历史中的现实个人及其生活世界,这就使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而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建构的思想世界。
中观话语体系:“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思想阐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个人实践过程的描述,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实证科学并不是单纯指不关注人生意义的自然科学,而且包括探究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意义的“人的科学”,而这两种科学虽然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裂隙,但并非二者本质上的断裂,在此意义上,以人的现实生存及其历史意义为旨归的唯物史观本身就属于“人的科学”,当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之支撑。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而从实证科学的层面来看,唯物史观既有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观察与描述,也有对于社会发展和现实个人实践的中观与微观的考量和阐释,在实证科学方法论的角度上,历史唯物主义必然需要中观话语体系来阐明其基本的方法与实证性的维度。以人本主义哲学向实证科学的融入作为理论的视角,我们能够发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萌芽状态出现的人本主义和实证科学的交融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想提炼,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转化为成熟的以“真正的实证科学”为样态表达出来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哲学体系性、规律性的宏观性话语向方法论和科学性的中观性话语转变,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也从对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阐释,转换到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辩证关系的表达,而唯物史观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建设性的维度也在这种中观话语体系中得到完整的发挥。正是通过中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规律、科学方法能够与现代性的生活世界有机融合起来,在抽象理论中发现并阐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存在。
微观话语体系: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描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更易于深入研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对于社会形态的研究也是如此,越是成熟的社会形态越能够给观察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具体而微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现象,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用微观话语来描述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此意义上,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对于当代微观生活世界的考察与研究也是理解历史总体性发展规律的钥匙。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马克思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即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出发,在叙述中走向对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界定、分析和解释。而这种研究和叙事方式,也是微观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方式。诚如马克思所言:“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生活世界”这一思想的地平线,正是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地平线上,马克思将唯心主义赶出了在历史观中的最后避难所。当然,生活世界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出场,而是以“实际生活过程”、“生活的历史过程”、“现实生活”等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些表述中,马克思已经体认到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现实个人和现实生活世界中汲取思想的元素,才能够对唯心史观展开内在的批判。对于现实个人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观察和微观描述,既为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的宏观体系建构提供了“砖瓦”,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更新持续性地提供“微量元素”。
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中涵括着话语体系的建构。正是通过宏观话语、中观话语和微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区分及相互交融,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现实形态做了深刻的阐释与反思。而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唯物史观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必将引领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总体性发展,从而形成超越现代性语境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