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八 ——萧三
点击:  作者:王立华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7-07 07:11:41

 

1.webp (19).jpg

【编者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他看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取得成就,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不但重交友,更为特别的是交友之奇,朋友间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愿意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在官府庙堂之上,也不一定在自命不凡的精英圈子中,那些一无所有的贫寒学子,那些被看不起的下层百姓,往往隐匿着一些非常之人,能做非常之事,能创非常之业。一师毕业时,毛泽东周围真地聚集起一批奇友,看起来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苦救难、救国救民之志。这些年轻人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却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业永载史册。

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连载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同志著作《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中“交奇友”部分内容。该系列文章内容精彩、领悟独到,既可从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也可得到刻骨铭心的事业人生启迪。已发第一至七篇(见文后【相关阅读】),此为第八篇。

 

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八 ——萧三
 

1.webp (20).jpg

【萧三(1896.10.10-1983.2.4)】

 
萧三,字子暲,学名萧植蕃,湖南湘乡人。比毛泽东小3岁。

他与毛泽东既是一师同学,还是东山高小同学,与哥哥萧子升都是毛泽东的好朋友。不同的是,萧子升早期与毛泽东情同手足,后因政见不同分道扬镳;而他早期与毛泽东交往不如哥哥多,后来却与哥哥分道扬镳,在革命队伍中与毛泽东交往甚密。他是世界著名的诗人和作家,还是党内第一个为毛泽东立传的人。

两人相交,据说有一个极具才情的开头。

1910年秋,毛泽东在东山高小读书,得知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想借来一阅。萧三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在学校当老师,母亲是家财万贯的名医女儿,他与其他富家子弟一样,有点瞧不起这个外地乡巴佬,再加对毛泽东不甚了解,起初不乐意将书借给他,因而故意说:我借书向来是有讲究的,三种人不能借。毛泽东问哪三种人,他说: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不借,我出联而不解答者不借。

毛泽东随即请出联。

萧三说,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

目旁是贵,瞆【1】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很快对答: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此对如此才华横溢,让萧三顿时刮目相看,当即取书相借,从此两人成莫逆之交。多年后,毛泽东回忆往事说:我在东山学校学习时,平常总是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是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这个住在苏联的作家,就是萧三。

1911年春,毛泽东与他同时到长沙求学。萧三考入一师预科班,1916年夏毕业,曾聘在一师附小任教,负责童子军工作,还教英语和音乐等课,曾是任弼时的小老师。而毛泽东两年后才进入师范,毕业比萧三也晚两年。求学期间萧三与之朝夕相随,共同经历了许多事。

他们经常到隔河相望的岳麓山,早晨迎着朝霞去爬山,锻炼完身体后坐下来看书、读报和探讨各种问题,要么跑到山腰僻静处停下,各人占据一个地盘,或咏诗、或唱歌、或大声呼唤。星期日或暑假不回家时,往往一起带着干粮上山,在草地上露宿过夜,睡觉时他们特意不聚在一起,各人相距一段距离,以便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他们仿效杨昌济老师洗冷水浴。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聚集到水井旁脱掉外衣,身上只穿一条短裤,每人从水井中提取一桶冷水,准备好后“值日官”一声令下,大家把一桶水从头顶倒下,哗啦一声淋遍全身,为了防止有人怕冷而不浇全身,就互相倒水浇淋,浴后用毛巾擦干,再用力摩擦全身,直到把皮肤擦红为止。他们把这称之为“抵抗卫生”法,春夏秋冬都不间断。这种运动开始只有毛泽东和萧三兄弟参加,后来参加的同学越来越多。

他们还经常结伴到湘江游泳,在橘子洲头的沙滩上晒太阳。一次游泳时,江面突然刮起大风,萧三等赶紧往岸边游,而毛泽东却迎着翻滚的波浪游向对岸,这时一条大船顺水而下,直冲毛泽东而来,他跃身闪过船头幸免撞击之祸,但却躲闪不及被卷进船尾激起的浪涛里。萧三等同学跳进江中,着急地向毛泽东失水处游去,几经周旋才在漩涡中找到他,一起把他托出水面扶到岸边。毛泽东筋疲力尽,无力地躺在沙滩上,大家围坐在他身边。过了一会儿,毛泽东睁开眼看着同学们,起身后没说什么感谢的话,只是对大家感激地微笑一下。过后谁也不再提及此事,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一切活动照样进行。后来毛泽东写诗回想这段风华正茂的岁月,还豪情满怀地发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曾发起学生自治会,一是代表学生参与一师教学行政管理,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技能研究和课外活动,后来自治会改为学友会。萧三擅长音乐美术,是学生文娱活动的组织者。工作中有时会发生一些矛盾,萧三总是对一些人和事愤愤不平。一次大家讨论团结问题,毛泽东发言说:在我们中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鼓励、发展、运用每个人的长处,不管那长处是很小的、有限的,我们看人首先就应看他的长处。对此萧三却有不同观点,他说:我很钦佩润之兄的为人和广泛团结同学的精神,所言团结的道理极是,但我做不到,像那些品行低劣而又傲气十足的人,我很难和他友好相处,我讨厌那些势利小人,根本不想理睬他们。

毛泽东告诫他,脾气要改一改。

萧三固执地说,本性难移【2】。

对长沙或外地来的有名学者,两人常一起去拜访求教。1917年春,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孙中山第一知交黄兴移柩回乡,在长沙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曾帮助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宫崎寅藏(白浪庵滔天)也来参加。得知这个消息后,萧三和毛泽东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宫崎,希望能前去拜见。

此事最后虽然没如愿,毛泽东却一直没有忘记。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宫崎的儿子应邀来华参加天安门观礼,毛泽东接见他时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经给宫崎寅藏先生写过一封信。得知这个情况,他回国后认真整理父亲的遗物,终于找到那封珍藏了几十年的短笺,在编辑《宫崎寅藏全集》时特别收入第1卷卷首。内容如下:
白浪滔天先生阁下:

久钦高谊,觌面【3】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于鬼神,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丰采,聆取宏教。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 萧植蕃 毛泽东上【4】

为何要拜见宫崎寅藏?因为在毛泽东和萧三心目中,一个日本人对自己的中国朋友黄兴,生时以强大的精神力量相助,死后以痛苦的涕泪来凭吊,归葬时又跨越波涛万里前来送棺,如此天下少闻、古今未有的深情厚谊,真的是感天地泣鬼神!所以他们执意一睹其风采,前往聆听他的教诲。在两人写的短笺中,写到“先生”处都是另起一行以顶格处理,敬重之极。

年轻时,他们也是追星族啊,但追的是仁人志士之星。

1918年初,毛泽东集合同志创建新民学会,萧三也是重要发起人之一,曾参与修改毛泽东起草的学会简章。新民学会成立的头天晚上,毛泽东曾到他住所交谈。在成立会议上,大家讨论会员守则时,根据他的提议增加了“不懒惰”这一条。他不但参加了这些活动,还留下了难得的日记史料。新民学会成立后,决定赴法勤工俭学的那次会议,也是在一师附小萧三住处召开的。

那年8月,他与毛泽东等一起,乘火车到北京准备赴法留学。

在北京那段时间,他们的住所离北大不远,毛泽东等8位同学住在故宫后门吉安所东夹道7号,萧三和另一位同学住在8号。

他们聚居在很小的房子里,过着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艰苦生活。白天,大家外出学习或做社会活动;晚上,挤在一个大土炕上睡觉,每人只占一块方砖那么宽的地方。开始时大家在价格便宜的小饭馆吃饭,后来还是感觉太贵,便决定自己做饭吃,买了一个大脸盆当锅,洗菜、和面、煮面条都可以。他们轮流值日,但因不会做面食闹出过许多笑话。

先是萧三的哥哥萧子升值日时,把面粉倒入盆内放水搅成糊糊,然后放在炉火上煮,结果煮成一盆没法吃的浆糊,受到大家攻击和惩罚,最后他自己掏钱请客。

轮到毛泽东值日做饭时,虚心问萧三做啥子饭能既省事,又保证不出笑话?萧三很内行地说,最好买几斤现成切面放在水里一煮就行。毛泽东感觉言之有理,便依萧三所说,先在盆里倒上凉水,把买来的切面扔进水里,然后放在炉火上煮,结果把面条煮成了面粉坨,也受到大家的攻击和惩罚。

看来,伟人也非天生万事通灵,也曾是连面条都不会煮的人哪!

那年冬天,毛泽东约萧三、罗章龙一起兴致勃勃地去天津大沽口观海。先乘火车到天津,又转车到大沽口。他们来到海岸后发现,面前不是想象中的万里波涛,在北方隆冬季节的海岸,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雪海和冰川。

他们决定,在冰面上走一会儿。

在那白茫茫的海冰上,他们漫无目标的走着,走的很远。不知走了多长时间,隐约看见前面有一团火光在迷茫的雾气中闪烁,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木屋。走进去看,那里面竟有一位老人,不知何故住在冰上,把他们热情地邀进屋里,还为他们各泡了一碗热茶,在冰天雪地里喝下那碗茶,真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离开那座小木屋后,毛泽东非要再在海冰上转一圈不可,商量后决定各走各的,到岸上约定地点碰头。萧三回到岸上后等了许久不见人来,正在着急时,发现毛泽东在茫茫白雾中出现了。萧三有些抱怨地说,到哪里去了?让我等了许久,手脚都冻麻木了。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有意想找蓬莱仙岛哩,谁知什么也没找到。

那天返回时已是夜间,车厢里没几个人,也没有暖气,冻得手脚麻木,浑身直打哆嗦。他们想了一个办法,面对面坐在车厢长椅上,各自脱掉鞋子把脚伸到对方裤筒里取暖,使麻木的双脚很快恢复过来。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见到萧三时,还回忆这次看海说:
“那个时候我还真相信旧小说里写的蓬莱仙岛是可能的,希望能找到这个仙岛。谁知道什么也没找到。”【5】

或许,因为没找到那传说中的仙岛,他才下决心创造人间仙境。

那次观海几个月后,毛泽东送走第一批留法好友,自己却决定回湖南,要先把中国国情和文化研究透,再考虑留学的事。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创刊号近40篇文章,除了毛泽东署名的30余篇,还有萧三署名的3篇。其中一篇杂评他是这样写的:
有人疑惑,贵族资本家,若被平民压倒了,让平民的势力,大于贵族资本家,也是不平等的。我说,不要紧,你也做平民就是。

即使写的政论,他也是用诗一样的语言。

1920年5月,萧三等6名会员从上海启程赴法,毛泽东组织在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开了一个送别会,实际上这也是一次讨论学会会务的重要会议。萧三到法国后,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参加留法会员在蒙达尔尼召开的会议,传达了上海半淞园会议的情况。中国与法国相隔万里,那时没有当今发达的通信手段,通过这样的联系拉近距离,心气相连。在法国的这次会议上,他们集中讨论了新民学会的方针及学习方法等问题,萧三随即又写了一封长信,告知毛泽东留法会员讨论的情况。毛泽东很快给他回信,并对他的学习提出建议:
“我意你在法宜研究一门学问,择你性之所宜者至少一门,这一门便要将他研究透彻。我近觉得仅仅常识是靠不住的,深慨自己学问无专精,两年来为事所扰,学问未能用功,实深抱恨,望你有以教我。”【6】

萧三在法国学习3年,与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陈毅等都是同学和战友,后从法国转入苏联学习。他先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又加入法国共产党,再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加入过苏联共产党,与任弼时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葬礼及护灵活动。1925年回国,曾担任共青团北方区书记、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等,参与筹备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又去了苏联,在东方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与苏联文豪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法捷耶夫等交往密切。

他在苏联写了许多革命诗歌,名字在苏联东欧几乎家喻户晓,被誉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诗人。1930年,被选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书记处书记,后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连任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革命、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领袖的作品,是最早用诗歌等文艺形式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真相的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9年,他从苏联回国抗战,此时的老同学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延安相见那天,两人都分外高兴,仍像过去那样竟夜长谈。谈话结束时,毛泽东从书架底下取出一听香烟,吹吹上面的灰尘,塞进萧三的大衣口袋里。见此情形萧三感到很过意不去,因为来到延安后他才知道,由于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延安竟是如此艰苦,不仅香烟奇缺,各种物品都很匮乏,而自己千里迢迢从国外归来,竟没想到给老同学准备点礼物。

那天离开时已是深夜,深蓝色的天空繁星点点,只有少数窑洞还闪着微弱的灯光。毛泽东把他送出门外,又陪他走到下山的坪口。在朦胧夜色下告别时,毛泽东突然把两手并放在膝前,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萧三连忙以同样的动作,深深地鞠躬还礼。他非常熟悉这个动作,毛泽东这是以学生时代的礼节告别。

1.webp (21).jpg

【毛泽东与萧三在延安】


一个傍晚,毛泽东特意到他住处聊天【7】。从生活、工作谈到文学,还谈到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毛泽东认为这部小说体现了一种封建主义的温情主义,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主张自由恋爱,但不反对一夫数妻,赞美女人的小脚,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他欣赏作者蒲松龄,说他很注重调查研究,泡上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人群中间,请人讲自己知道的鬼狐故事,然后回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和狐狸精来呢?

毛泽东对萧三说,听说你在国外成了著名作家很高兴,但不大了解你在苏联的创作情况。萧三自我介绍说,我在国外搞文学是卖独行市,那边的中国同志只有我一个人搞文学,写几首诗人们就称为诗人了。毛泽东打断萧三的话很肯定地说,你就是诗人。从少年时代就在一起,他怎能不了解萧三那奔放的诗人气质呢?

萧三又把话题转到毛泽东身上,问对斯诺给他写的传略有什么意见。毛泽东告诉他原稿没看过,书略微翻了几页,有些不完全正确。萧三提议说,我在苏联写过你的传记,想再继续增补修改,假如主席不反对翻古,方便时详细谈谈。毛泽东回答,把一些历史事实写出一部小说,拿一个人作引线那是很有味的,不过斯诺花了我4个夜晚,以后再不愿意谈自己的什么了。但到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约好自己休息时可来谈谈。后来两人真的几次在一起翻古,回忆同学少年时代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而每次翻古之后的分别,两人都是用同学时的礼节,把双手放在膝前,相互深深地鞠躬。

那晚,为纪念马克思诞辰和马列学院成立一周年,延安举办文艺晚会,毛泽东带萧三一起参加。走进会场时,大家起立鼓掌热烈欢迎,毛泽东挥手答礼后,与萧三坐在第二排长凳上。晚会开始前不断有人拉歌,萧三正看得开心,突然有人大声喊:欢迎萧三同志唱个歌!还有的喊:欢迎萧三读首诗!很多人齐声响应。萧三不知延安有这样的规矩,不知如何是好,他看看身旁的毛泽东,希望能得到指点,但毛泽东笑而不语,他只好模仿前面的人跳上凳子,给大家唱了一首法文歌。接着又有人高喊:请毛主席唱歌!请毛主席讲话!而毛泽东只是左右看看,含笑稳坐不动。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喊了一阵作罢。

萧三到延安后,先是在鲁艺任文学系主任兼编译部部长,一年后因受排挤愤然离开,去主持延安文协并创办俱乐部工作。他曾向毛泽东提出要一匹马,以便自己骑着下去深入生活。毛泽东给他回信说:
“这事倒不很容易。如你在边区范围内行动,那我可以拿我的马给你用一下;如往外边,就得另想法了。”【8】

为了写好毛泽东的传,他常到毛泽东处聊天核对事实。对他们频繁密切地接触,有人有非议。一次毛泽东在礼堂门口遇到萧三,先是微笑着看他,然后话中有话地调侃:首长路线危险,首长有芝麻大的,有脸盆大的。后来萧三提到那些非议时,毛泽东又开导他说:
“一个人要能受委屈。分明对,而人家说你不对,这才叫委屈。假如没有受过委屈,那还算什么有经验?”【9】

1942年4月18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前,萧三接到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说有事相商,如有暇,请于今天下午临我处一叙为盼!萧三赶到杨家岭已是晚上8点,毛泽东正在低头写作,见他来到便起身让座,说专门把他请来商量一下有关文艺界的问题。毛泽东说:我本来不管文艺的,现在文艺界的问题碰到鼻子上来了,不能不管一下。然后听萧三介绍延安文艺界的思想状况,并将自己准备的讲话内容和主要观点与他商量。萧三介绍了苏联对文艺家的政策及相关情况,并对毛泽东的讲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他还向毛泽东建议,要引导作家们到生活实际中去,使他们多接近党政军干部。毛泽东非常赞许地说,你们可邀请他们开座谈会,并当即决定由文化俱乐部出面,召集文艺界人士开欢迎贺龙将军的座谈会。从而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道,帮助文化人走出封闭的圈子,使大家相互沟通和理解,使文艺贴近火热的现实工作和生活。

毛泽东很关注萧三的创作。萧三在延安《解放日报》发了一篇文章《第一步》,认为文艺工作者主动接近工农兵代表,采访他们的英雄事迹,这第一步是可贵的,但还要下决心去接触工农兵群众,与工农兵交朋友,用各种形式写他们,歌唱他们,雕塑他们。文章发表第三天,毛泽东就给他写信说:
“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你的态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几年了,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当然,从前你的文章也是好的,但是现在更好了,我读这些文章,很得益处。”【10】

1.webp (22).jpg

【毛泽东写给萧三的信】

萧三撰写毛泽东传时,毛泽东几次托人传话叫他停止写,还亲自对他说应当多写群众。后来朱德提议让在延安学习的高级干部都写各解放区略史,毛泽东极为赞成。萧三说那就好了,省得我一个人跳来跳去。毛泽东对萧三说,那你就搞下去吧。但到最后还是只出版了《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出版后迅速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1.webp (23).jpg
【萧三 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他还编辑了一部民歌集,书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与毛泽东讲收集民歌的情况时,念了其中一首:
天公公,地公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大恩人,他给百姓当长工……【11】

毛泽东听后没说话,只是微笑了一下,似乎表示认可。

萧三精通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在苏联工作时曾与陈独秀的儿子陈乔年一起翻译《国际歌》。回到延安后,又对全部歌词进行修改重译,使歌词更加准确、简洁、有力,在多个翻译版本中最受欢迎。延安版的《国际歌》一直传唱至今。

当时,苏联有一部著名话剧《前线》,写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时,因为一些苏军高级将领思想保守落后,差点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这部话剧对苏联红军特别是高级将领起到很大的教育和启示作用,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奖。萧三很快把剧本翻译过来呈送毛泽东,毛泽东看后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连载并刊发社论,在根据地财政相当拮据的情况下普及性排演。由此,《前线》中的两个人物“戈尔洛夫”和“客里空”名声大噪,成为党和军队领导干部的一部形象教材,大家都自觉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良作风。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萧三作为代表参会。中央和毛泽东曾推荐萧三为中央委员候选人,但因一些同志对他谈吐举止的洋派作风有意见,未能如愿当选。

中央在西柏坡时,一天晚饭后萧三正在村头散步,毛泽东的车向他开过来,他不知是来找自己的,继续散步没理会。没想到毛泽东喊他上车,萧三问有什么事情,毛泽东说,去耍一下吗!

他们一起来到芦苇塘边的草地,时而躺下,时而坐起来,山南海北云天雾地的闲聊,一直聊到明月高照。毛泽东说,以后每天下午7点半可同去散散步。此后差不多每天晚饭后,他都要陪毛泽东散步,有时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也同去。一次,他们还带了一群孩子,孩子们逗一只小狗玩,他们也凑过去一起逗。毛泽东手里拿着烟,抽一口后放在小狗嘴里,那小狗抽烟后呛得直摇头咳嗽,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12】

1.webp (24).jpg

【萧三与妻子叶华】


萧三曾与苏联姑娘瓦萨结婚,后又与德国姑娘叶华结婚。他回到延安后叶华也跟到延安。但叶华发现,一些女孩子在追求萧三,其中延安女子大学一位叫甘露的漂亮姑娘,是萧三妹妹介绍来让他关照的朋友,更是经常到他家里来。中央曾把甘露分配到远离延安的绥德,但萧三与叶华都怀疑对方与有些异性朋友关系不正常,最后离婚分手。叶华不适应延安的生活,1943年11月独自带两个孩子回苏联。苦恋着萧三的甘露本来已与别人结婚,得知此消息后决然离婚,1944年10月回到延安,终于与一往情深的萧三结婚。当时大家都乐见其成,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贺龙、李富春、王震等都应邀参加了婚礼,规格为我党历史上罕见。毛泽东送了一条大生产运动中编织的加厚羊毛毯当贺礼,还敬酒祝萧三和甘露白头偕老。

婚后,萧三经常带甘露去拜访毛泽东,总是受到热情招待,留下一起吃饭。有时毛泽东还特意让警卫员来,叫他们带上孩子一起去野外散步、休息、议事。

但诗人的感情生活,注定是那样跌宕起伏而且丰富多彩。

1949年建国前夕,萧三到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途经莫斯科时,苏联方面安排他与叶华见面,导致旧情复燃,不久萧三接叶华母子回国并住在自己家里。周恩来去看望叶华时,萧三当面提出与甘露离婚与叶华复婚,家中因此哭闹成一团。周恩来让三方分别分居,冷静以后再做最后选择,但萧三依然坚持与叶华复婚,并在一起同居。虽然中央最后批准了他的要求,但因他感情多变的浪漫行为,几乎惊动所有中央领导,在党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一些民主人士意见大,有的甚至上书中央说,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做难以服众。后来中央决定给予他口头警告处分,由时任中央监委主席朱德亲自给他传达决定,一年后才撤销处分【13】。

1.webp (25).jpg

【新中国成立后的萧三】

新中国成立后,萧三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并翻译了许多德、苏文艺作品。妻子叶华先是担任新华社摄影记者,后又担任东德电视台驻北京记者。

1961年秋,中苏关系已经严重恶化。萧三却在这时请苏联人到家中做客,引起有关部门怀疑和监视。再加早年在苏联时曾与克格勃有些接触,虽主动向组织汇报过,还是在党内流传出一种说法,萧三不可靠,叶华是国际间谍,后来夫妇二人被有关部门拘留审查多年。

1.webp (26).jpg

【萧三与叶华晚年】


1975年6月,已释放回家的萧三和叶华分别给毛泽东写信说,把他们定为苏修特务分子没有真凭实据,专案组上报的材料是弄虚作假是欺骗,是绝对的冤枉。

工作人员读过信后,毛泽东感慨地说,我与萧三很熟,又是老乡,又是同学,萧三的毛笔字写得是很漂亮的。随作如下批示:
“证据不足,只是嫌疑,则应释(解)放,免予追究,以观后效。在实践中证明。”【14】

毛泽东当时患眼疾,看写东西都很困难,批示中有几个字是重叠的,最后两个字甚至是由工作人员代写。此后萧三夫妇的处境有所改观,但所涉特嫌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直到1979年才摘掉帽子,恢复组织生活和工作。他高兴地给一位朋友写信说:
“最近,我修改、整理完了一本书稿《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不久将着手继续写《窑洞城》,即写延安时代的生活、日记等。日记我都保存着,退还给我了。”

1.webp (27).jpg
【晚年的萧三笔耕不辍】

1983年2月,87岁高龄的萧三与世长辞。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昏迷两日后醒来,见上上下下前来探视,竟然近乎恼怒地说:
我还不想死!

他仍旧写作不止,直到拿不起笔时,才立下遗嘱,希望把自己延安以来的日记,整理出来献给党。
 
 注 释:
【1】瞆[guì]:瞎子;眼昏花。 
【2】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7页。 
【3】觌面[dí miàn]:见面;;当面。 
【4】《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5】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68页。 
【6】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页。 
【7】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82-386、443-444页。 
【8】《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9】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42页。 
【10】《毛泽东书信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8页。 
【11】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73-474页。 
【12】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页。 
【13】王政明:《萧三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98-505页。 
【14】当代中国研究所科研办助理研究员刘志男:《关于“文革”后期毛泽东对萧三来信批示的考证》。 
 

 【相关阅读】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一——陈昌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二——易昌陶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三 ——罗章龙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四 ——李立三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五 ——萧子升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六 ——蔡和森
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七 ——何叔衡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