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延安的人,大多要到王家坪的主席故居前看看,在毛泽东父子谈话的石桌前,聆听主席送子务农的故事。
1946年1月,毛岸英23岁时,从苏联回到了延安,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毛泽东身边。
一天下午,外面暖洋洋的,毛岸英随父亲漫步在王家坪的院子里。
主席笑着问岸英:“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的书吗?”
“经常读的。能找到的我就找来读。”岸英回答。
“读过什么小说?”
“读过《红楼梦》、《水浒》,还有鲁迅的作品……”
主席沉思了一下,说:“岸英,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是,你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外国没有,中国过去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当年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指导教师”就是为主席代耕的劳模----吴满有。
当时,边区政府规定每个人每年都有生产定额,要生产一石六斗小米。因为主席的工作太忙,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吴满有便主动替主席完成代耕任务。
据当年的警卫参谋回忆:
1946年3月的一天早晨,岸英高兴地告诉我们,他要去劳动大学了。
“哪个劳动大学?”我们问道。
“爸爸让我到一个劳动英雄那里去参加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完才能回来,还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
他完全被一种新的生活吸引住了。
忽然,他偏转头问我们:“农民睡觉时都垫褥子吗?”
“没有。”
他又问了许多农民的生活情况,最后他说:“那我也不带褥子了,在老乡家里会显得很特殊,爸爸会批评的。”
我把主席长征骑的老黄马牵出来,让岸英骑上,把被子和粮食也驮上。但是被岸英婉言谢绝了。
他说:“这是劳动的开端呐,一开头就应该好好地锻炼自己。”
岸英劳动的地点是在离延安城有15公里的吴家枣园。
当时的天气已经比较暖和了。一路上我牵着马走得都有点热乎乎的,岸英背着东西,想必就更热了。
到了延河边,我又建议他骑上马,把东西驮上。他还是执意不肯。我们俩只好拉着手趟过了延河。
一路上,我看得出他确实很累,但情绪却很饱满,谈笑自若……
据吴满有的弟弟吴满赢回忆,岸英他们是前晌到达的,岸英当年比他小两岁,他带了一斗小米,还有菜籽、瓜子什么的,岸英拿着老镢,背着灰色的背包,挎着灰色的挎包,还有一个参谋牵着一匹马。
吴满赢讲,岸英劳动时同我们一样,头扎白毛巾,身着坎肩、短裤,一开始他干得很猛,手上都打起了泡,他心劲大,累了也不歇息。收工后,岸英还给我们背柴,挑水,同吃同住,他对人很和气,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大学生。每天晚上岸英还要在灯下学习,他那挎包里带的都是书。平时,他给我们讲苏联的卫国战争,还说以后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当时我们都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岸英脸晒黑了,庄稼也都认下了,担粪、推磨,样样农活都会干了。
当时,正值老吴给主席送粮来,主席把岸英叫了来,指着老吴说:“这就是我给你找的劳动大学的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
他又指着岸英对老吴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过去上外国的大学,没住过中国的大学,你要好生教育他。”
老吴说:“咱叫啥大学,咱啥也不懂。”
主席说:“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更甭说这个娃娃了。我拜托你,教教这个娃,你要教他种地,告诉他,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多打粮食。”
老吴说:“那我行……”
下图是选择了主席送子务农临别叮嘱的情景:
毛泽东和儿子踏着清晨的薄雾,上了路,他要送上儿子一程。
岸英身着灰布军装,肩扛一袋小米,手持老镢,背着背包和挎包,足登布草鞋,精神焕发……
主席叮嘱说:“岸英,你要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从开荒干起,一直到收获。这样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劳作的艰辛,懂得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永远和农民在一起,永远从人民中吸取营养,永远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毛主席的特别之处,伟大之处。(王成信)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