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率先进入疫情的,也是第一个疫情得到控制的。疫情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从2月份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以来,大企业中90%以上、中小企业70%甚至80%复工复产,但当人员到位、机器开通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球疫情蔓延、封国封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停顿,股市熔断、油价暴跌、货币泛滥,给我国经济带来第二波冲击。就目前情况看,二季度和三季度各主要经济体出现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出口下降了15%,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下降17%,超过2008年水平,预测二季度出口下降有可能更深。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8.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是改革开放以来降幅最大的。从经济支柱中央企业看,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8%,净利润同比下降58.8%,5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26家企业经营净亏损。在一季度这么大的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能不能走出疫情冲击,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我觉得一方面要看政策出台和救助的及时不及时,力量是不是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看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的市场化配置改革能否落地见效,将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4月9日,中央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文件,我觉得这个文件非常好,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市场配置资源改革中出台的一个最有分量的文件,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尽快走出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增长动力和潜力,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目标,我想主要靠五个方面的支撑。 一靠进一步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叠加疫情冲击,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从一季度披露的上市公司业绩和预告看,72%的公司业绩预降或预亏,交运、消费者服务、商贸零售、传媒、地产及后周期(家电)、农业、非银金融业绩波动较大,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生存形势非常严峻。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些救助政策,但力度不够,一些中小微企业活下去仍面临运营资金紧缺、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流通严重受阻,客户和订单严重流失等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救活中小微企业,是稳就业、保生计的兜底手段,现在行政性资源配置对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约束和制约,完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激活土地要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为企业将一些闲置的或者效率使用不高的资源盘活,走出目前困难的局面提供了契机。比如:土地是五大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地区,土地是其唯一最方便获得和利用的要素,激活土地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其他要素才愿涌入,科学放松“地根”将对企业产生更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二靠内需推动。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我觉得还是要靠内需拉动,现在外需情况看不清楚,尤其欧美国家的疫情发展会到什么程度,将来会不会反复很难说,当然要尽可能拓展外部市场、挖掘外部资源,在外需不确定的状态下,唯一确定的就是国内市场,最终托底中国经济的还要靠内需。
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覆盖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产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规模效应。消费应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现在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但离发达国家消费占GDP80%的比重还有很大空间,过去的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的城市化和消费升级。随着居民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以及从中小城市进入大中型都市圈,其消费会从衣食类的必需消费,向住行类的可选消费升级。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者补贴的方式激活可选消费增长,可以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保住相关就业和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对占比较大的行业进行专项补贴,发放消费券,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其次是加大投资。基建投资作为宏观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抓手,肩负着托底经济的重要使命,过去我们一直讲三架马车,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现在走出疫情冲出,仍离不开投资拉动,目前稳投资持续加码,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齐发力,将对我国经济形成有力支撑。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是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未来5年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中国将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三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是经济新增长点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领域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比较友好,但近几年美国通过出口限制、出口封锁、实体清单、技术转移清单等手段,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对产业政策进行施压,对科研人才和学术交流进行限制,我们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受到了较大影响,但在这样复杂严峻情况下,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是在持续提高。2019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在全球的占比仍然还是很高的,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业给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在科技创新领域,重大挑战就是重大机遇,下一步随着新的业态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机会。中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意见,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方面迈出重大改革步伐。通过对科研人员赋权的方法,使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成果分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释放创新潜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通过构建要素的技术交易生态,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引导更多资本进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按照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有利于形成国际技术交易以及更多形式的产业创新合作。四靠补齐发展短板。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短板不少,换个角度看这就是经济潜力和发展能量。特别重要的是除了补足基础设施的短板外,还要重点补足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地区发展短板。中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依然贫困,即便是今年把剩余的551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那些已脱贫的地区离实现富裕的目标还很远,需要用新的标准、新的措施推动这些地区的人民走向富裕。二是公共服务短板。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不仅在整个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上存在突出问题,就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基于高标准统筹谋划,硬件软件一块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管治能力。从这次的疫情来看,我国的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物资管理还存在很多短板,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的社区医疗、家庭医生等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医疗战略物资的生产、储存、配置也都要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在教育方面,尽管国家发了很多文件,但是不见起色。补足教育短板,不管是师资体系、校舍建设、设备更新,还是城市周边设立更发达的教育体系,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购买和投入政府都应该直接介入。三是产业短板。中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存在着一些能力瓶颈和薄弱环节。产业门类虽然健全,但高端化明显不够;经济体系虽然完整,但科技含量以及现代要素体现得不够充分; 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受益于积极参加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布局。但大部分居于产业链末端,关键零部件、技术仍受制于其他国家。全产业链建设已经刻不容缓,虽然中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但在关键部件或技术上还无法形成“闭环”,核心技术将是我们发展的首要目标。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增加新的供给,创造新的消费,特别要围绕建立以新型科技做支撑的新的产业和经济体系来补短板,使得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更广阔、更通畅、更具活力。五靠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以城镇化为主线释放内需潜力,是应对疫情冲击、提振内需的关键一步。一是中国城镇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间,粗略估算,以城镇化升级为主线,仅旧改、保障性安居工程、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强新基建等领域带来的内需释放在近年每年可以达到几万亿元的规模,这是释放内需的重要抓手。二是即使国内相对发达的大都市圈(如珠三角、长三角都市圈)相比国际大都市圈,人口密度、人均产出、单位面积产出等指标依然存在显著差距,围绕关乎民生的交通出行、住房、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突出问题,进行优化产业与空间布局依然大有可为;三是占比接近20%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下一步城镇化的关键之一;四是中小城镇进一步城镇化、增进与大都市的协调发展空间也很大。从这五个方面来看,我觉得中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巨大的空间,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国际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要盯着着国际與论跳舞,不去做那种不讨好或者无效率的投资,不干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已地的事,还是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多做少说,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方式和立足点上,眼睛向内,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发展搞好。(作者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