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雷鸣电亮|重视“科技与人类融合研究”已迫在眉睫
点击:  作者:雷鸣电亮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4-28 18:42:50

 

1.jpg

 

鄙人之前撰发了《人类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与高科技》一文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评。这说明了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大家都已感受到了“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类诸多副作用”的危害,故期待国家尽快地重视“科技与人类的融合研究”,才能引导世界与人类在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行稳致远。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的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技能”“科技”与“高科技”同样如此。何况,有一些“科技”符合自然规律,有一些“科技”违背自然规律,甚至有的“科技”被坏人所“操控”与“利用”,正在危害着人类、自然与地球的安全。
这都涉及到人们在研究科技、利用科技与开发科技时,必须要考虑到“科技”与人类、自然及环境融合发展的问题;若处理不好此类问题,很可能导致“科技越发达,人类与自然出现的灾难会越严重”!
一、“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不可否定的客观事实。
就从当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上看,现在人们吃的、穿的,比以前越来越丰富多彩了;现在人们住的,也比过去越来越坚固与舒适安逸了;现在人们交通与通讯,也比过去越来越快捷方便了等;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在这些“高大上”社会进步的背后,仍孕育着很多新的“危机”。
1、人们吃的、喝的被某些人利用“新科技”注入了“色素”与“添加剂”等;人们穿的衣服也被注入“化学纤维”等。这些“化学新产品”正在诱发人们出现新的各类莫名其妙的疾病。
2、因为社会各个行业推出一些高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建设,人类不知不觉地,又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生态平衡,诱发了新的“天灾人祸”。
3、再看大数据互联网,它在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一旦大数据及互联网依赖的“电能”与“技术”被敌对势力所控制,它又将会给人们及国家安全带来灭顶之灾。
4、最可怕的是,“高科技”(例如医药)被资本或敌对势力控制与利用后,他们就会当做“武器”来控制与扼杀人类,疫情就使得世界人民深受其害。
二、“人文思想”的进与退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史,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多年从没有间断,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华民族有得“极强的融合性”,大爱无疆;二是中华民族有得博大精深的“人文哲学思想”,智慧超人;三是中华民族深谙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天人合一;四是中华民族十分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血脉传承;五是中华民族拥有自己战胜自然疾病的致胜法宝——中医药;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我们的最大优点是强调合乎社会,合乎人心,合乎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的最大缺点是发展缓慢,顾及面广,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先人一直遵循“天人合一”,既要讲究社会进步发展,合天应道,又要确保不伤及无辜等。
此道理,从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理论中,尤其看得十分清楚,即我们既要治病,又要十分注重不伤及其它器官;但是西医就不会顾及这么多,它只要感觉能治病,就不惜破脑开肚,直来直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更不会估计“什么后遗症”等,赚钱是资本的唯一目的。
所以,表面上看西方所谓的“理论”是“看得见”“摸得着”,似乎“直观真实”,但其后遗症极大,治标不治本;而中华医术,表面上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一般人似乎感觉是“模糊不清”,但殊不知中华文明是博大精深,合天应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三、人类、科技融合与自然
上面简单谈到了,西方文明的特点是讲究看得见,摸得着,以此视为他们“科学”与“智慧”,但往往忽视了人文思想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矛盾。
东方文明的特点,一般讲究天人合一,即物质与意识两个领域,都必须同时顾及,讲究天地大循环与自然、科技相互融合,行稳致远。
最近这些年,随着美西方霸权的横行,西方理论及其文明成了全世界很多人吹捧、信奉与学习的“对象”,而且很多人只看到西方“科技”长处,而忽视了其“短处”与“危害”。
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看到西方“科技”背后的控制者,就是吸血的“资本财团”,他们不顾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不管什么人文环境与道德;更不管“科技”与人类、自然环境的融合,贪得无厌地把“高科技”用于掠夺、吸血与人类控制;目前,已彻底颠覆了很多人的社会认知与道德标准,实际上,他们是在扼杀人类和他们自己。
正因为“科技”具备“工具性”及对自然万物生杀的“两面性”;未来,我们一定要做到,把“科技”及“科技人才”牢牢地掌握在正义的人民手里,同时我们一定要让“科技”与人类、社会与自然“互相无害地相容”,才能造福人类,我们的社会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四、人类与科技融合的标准
鉴于以上所谈“科技”的“工具性”与“两面性”,虽然“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研究“科技”的人是有国界的,而且又有好坏与优劣之别的;再加上“科技”是否符合自然社会规律,是否被邪恶势力所把持,是否能与自然、人类及社会相互无害地融合等,都需要我们人类来甄别与分辨,才能真正地拿到掌控西方“科技”的金钥匙,故鄙人初步草拟五条“人类与科技融合的标准”:
1、对所谓的“科技”,我们必须要通过科研与实践,首先来断定所谓“科技”的真实性、先进性、创新性、可行性与可控性等。
2、不论是西方所谓的“科技”或是东方文明思想与智慧,我们还要地看“它”是否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规律。若此“科技”不符合自然人类社会规律,即便一时有利于社会,也需要慎重推广,免得后患无穷。
3、不论是西方所谓的“科技”或是东方文明思想与智慧,我们都要看它背后的“操纵者”是为在谁服务的,这是决定着“科技使用”的政治属性。
4、不论是西方所谓的“科技”或是东方文明思想与智慧,我们还要看,此“科技”能否与自然、社会与人类相互无害地融合?若不能融合,它一定对人类与自然有所“伤害”,若勉强推广,很可能得不偿失。
5、不论是西方所谓的“科技”或是东方文明思想与智慧,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树立正确的“科技融合发展观”,不可急功尽利,只顾眼前,不管未来,或不变真伪,盲目学习引进与推广,其必然误国误民,遗患无穷。
五、重视人技融合迫在眉睫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今世界现代文明马上就要进入高科技智能发展新时代,我们必须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研究与掌握“高科技”;同时要慧眼识珠,辨别真伪,找到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真科技”;更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搞好“高科技”的引进与推广;同时还要防患于未然,搞好各类“科技”与现实的无害融合;
鉴于过去急于发展“科技”带来的很多“社会与自然后遗症”,我们必须汲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严把“科技振兴”关,搞好“科技与自然、社会”的融合研发。
一是重视国内外,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 招揽各路人才。
二是重视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科研成果”的汇聚、研究与开发。
三是重视国内外,各个领域科研成果“副作用”及其对策研究。
四是重视国内外,各类科研成果与现实融合及长远利弊、分析与研究。
五是重视国内外,各类科研成果在全国推广的理论及实践的审批与把关。
六是严防“不成熟的科技”或“有后遗症的科技”流入社会,或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七是加强严查与严打同步推进,清理与治理一些“毒科技”“毒化肥”“毒种子”等流入市场及人民群众之中。
只有如此,我们国家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且从容应对地,在未来科技大爆炸时代到来时,不被敌对势力诱骗而掉入外国邪恶势力预设的陷阱;同时,我们还要坚决反对一些不经论证、实践与考察的所谓“高科技”与“黑科技”,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国家市场与人民群众之中,危害我们的社会及子孙后代。
为此,我们更要强调:在未来所谓的“高科技”研究与使用时,一定要注重它与人类及自然的无害融合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安全及社会在未来高科技发展中,行稳致远。
2023年4月27日写于北京云中阁

作者雷鸣电亮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鼎新智库”今日头条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