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陈银健:从历史中寻找初心——读《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
点击:  作者:陈银健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0-14 07:49:20

 

1.webp (38).jpg
    
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以西方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防疫局面失控,我国不仅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且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很多人说,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如何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研究员历时5年著就的《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一书,非常值得一读。该书史论结合、以史鉴今,全景式回顾了新中国近70年发展道路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选择,总结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从学理上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中国道路对西方道路形成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不乏一些人对中国道路的虚无主义认识,海外也有一些学者没有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认为中国道路仅仅是对西方道路的模仿和修补,仍然是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道路。作者认为“之所以对中国道路存在种种误读,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道路是新事物,新事物为人们所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并没有充分体现广大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实践经验,从而不具备在一切国家实践的意义。”对此,作者书中努力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首先,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克服西方学者用抽象的数理模型取代鲜活的历史,忽视各国经济运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的偏颇,把中国的发展道路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解释中国为什么一步步选择了今天这样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道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两个领导人主观设计出来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中用很大的章节阐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中国人努力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并没有开启现代化的进程。当时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现代化的进程?只有说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并不是出于什么“意识形态中的苏联模式”、“所有制崇拜”或者照搬外国模式,而是有其自身的经济理性,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道路的来源和根基;其次,研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把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国际战略结合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经济的政治,也没有脱离政治的经济。当前,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经验的总结,大多数还仅仅局限在就经济谈经济,把经济行为过度抽象,忽视了经济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自然难以注意到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该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亮点。
    
如何评价新中国第一个3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书中用专门的章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作者认为,评价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既要看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但又不能只看经济总量和增长率,还要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经济发展是否满足了这个时代国家和人民优先的需要,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看这个时代给后代留下了什么。作者用史实和数据详细阐述了新中国的前30年,是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现起飞的时代,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实现工业革命的时代,是传统农业向现代集体农业转型、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的时代,是中国第一次普及医疗和教育,人力资本水平跃升、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的时代。经过30年的发展,一个任人欺凌、四分五裂的弱国,变成具有国防巩固和民族尊严的强国;一个一盘散沙、人心涣散的国家,变成组织起来、民族精神高度凝聚的国家;一个等级森严、两极分化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公平正义的国家。这30年,是党和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30年,是胸怀理想信念、不信邪、不怕压的30年,是改天换地、感天动地的30年。历史证明,新中国第一个30年的经济建设是成功的,虽然这30年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曲折和失误,但是无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中国都毫不逊色,而且避免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早期面临的各种陷阱,创造了不少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有鲜明现实意义的经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一些人将新中国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割裂开来,其重要的理论工具便是市场转型理论,他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区别于社会主义。然而,这些人没有去仔细深究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转型的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根本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修饰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党的领导下的经济社会实践。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思想,“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只有正确看待历史,才能正确认识现实。中国要成功地向前走,就必须对历史做出科学的评价。从书中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可以看出,作者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上,曾有不少国家成功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并没有逃脱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命运;也曾经有一些一度成为“明日之星”的国家,就是因为发展道路出现偏差,而功亏一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新中国能够成功走到今天,得益于在一切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重大问题上没有犯颠覆性错误。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习惯做法、习惯思维,已经不能够再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虽然中国道路已经初步成型,但是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需要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要站在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复兴,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力量。作者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世界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表现。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是新形势下这种危机在中国的反映。要走出危机, 根本的办法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坚定地走中国道路。
   
 “我们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探索的一条全新道路。这本书,本身也是这条道路的产物。”作者如是说。通过阅读该书,我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坚持“四个自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目标。这是我阅读该书最主要的收获。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