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吴晓求万字演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的作用
点击:  作者:吴晓求    来源:人大重阳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11-23 09:32:53

 

编者按:演讲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金融学一级教授,本文为吴晓求2022114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系列讲座首场演讲的演讲实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此次演讲。本文转自1121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核心提要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历史上,在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有些国家要么迈不过去,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短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一度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较短时间内又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要总结这些国家的教训,避免走弯路、进“陷阱”,防止出现他们的失误和曲折。

共同富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要保护并优化财富创造机制。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

● 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方面的改革:1、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2、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3、开放和国际化。

 

庄毓敏: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为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堂,财政金融学院全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积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学科示范课,开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系列讲座课,特邀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名家主讲,带领同学们从学科的视角切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与鲜明特色,引领同学们感悟责任、担当使命,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今天是系列讲座的首讲,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吴晓求教授为大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的作用。吴晓求教授是我国著名金融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吴晓求教授带来精彩的讲座。

 

 

吴晓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荣幸学校和财政金融学院党委让我来做二十大系列报告的首讲。刚才院长和书记告诉我在八百人教室的现场主要是财政金融学院一年级本科生,线上还有硕士生、EMBA和博士生。我以人民大学教师的身份,欢迎在八百人教室的财政金融学院一年级新生能够到人民大学度过你们人生最辉煌、最宝贵的时光。

 

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人民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又是人民大学最好的学院之一(这里必须要加上之一,否则会得罪其他学院)。人的一生能在一所顶级大学度过他(她)的青春年华,又能在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应该说是一生的荣幸。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作入学教育的,学校的书记校长以及学院院长书记都作了系统的入学教育,对人民大学有系统介绍。学校人事人才部门不久前曾请我给新入职的教师做一场报告,介绍了人民大学的情况。我告诉他们,到人民大学来任教职,是正确的选择。人民大学具有难得的包容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所有理想的大学。我告诉新入职的教师,你们的职业选择是正确的。在座的同学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十大报告对未来的中国做了很好的战略部署,内容丰富,高瞻远瞩,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理解。因为内容丰富,我不可能对二十大报告作全方位解读,我也没有这个水平。我重点是从金融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中金融的作用,谈谈个人的认识。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准确而全面的概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定义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要点,同时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点。这如同我们的市场经济一样,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其中,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又是人类社会探索市场经济道路的一种新探索。我们不是模仿、照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识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又走了一条中国的发展道路。实践表明,把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如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于学习、善于改造、敢于创新,同时又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前行的基石,是我们创新的起点。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海市蜃楼,是基于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为什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体现国际社会一般认知的现代化内涵。国际社会所认知的现代化,有多重指标体系。在这多重指标中,有一个核心指标,那就是现代化国家首先应是一个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当然也就是高收入国家。所以,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涵。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国际机构对发达国家标准都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是人均GDP应超过12500美元。2021年中国GDP 114万亿人民币,当时的汇率是6.291美元兑换人民币6.29元),按照这个汇率计算,2021年底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离12500美元的基础标准只差一点点。最近一个时期,股市和汇市波动很大,人民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1美元兑换人民币曾经一度突破7.3元人民币,之后央行进行了干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有所回落。长期看,人民币有稳定的信用基础。在计算人均GDP时,汇率波动是要考虑进去的。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会要用美元做计量货币?这是因为国际上在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和富裕水平时通行的计量货币单位,易于比较分析。如果都用各国货币计量,则难以比较。从这个指标看,我们与高收入国家现在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考虑汇率因素影响,2022年人均GDP用美元计算可能会略有减少,当然用人民币计算则是增加的。

 

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按照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到2050年要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大报告重提了未来中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到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四十多年过去了,因为我们走了改革开放的路,走了市场经济的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顺利。小平同志期待的到下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前到2035年实现,提前了15年。我确信,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完全可以达到被认为是高收入国家经济指标的基本门槛,到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一般认为,国际上现在共有36个发达国家。这36个发达国家首先当然跨越了人均GDP这一基本门槛。除此之外,成为发达国家,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法制基础、贫富差距、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社会指标。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单一指标的突进。

 

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土地、空气、水资源、河流、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改善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未来面临的艰难任务。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现在处在世界先进行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很短,大约40岁左右。那个年代战争频发、经济发展水平低、粮食供应不足、医疗卫生体系落后,人们的预期寿命很短。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女性比男性略高一些。在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上,我们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但中国的教育状况离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让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很好的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任务。我们要着力改善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逐步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到十二年,这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我们要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投入,让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上得起学。

 

虽然人均预期寿命较高,但中国的医疗资源短缺,医疗体系是脆弱的。要大力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让所有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医疗保障。

 

法制要进一步改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对保护人们财产权,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性有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了重要成果,清洁了我们的社会环境,把原来扭曲的价值观给扭回来了。但中国的法制观念、法治水平离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乱作为、胡作为的现象屡屡出现,出台一些和法律相抵触、相违背的政策。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的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不少国家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历史上,在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有些国家要么迈不过去,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短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一度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较短时间内又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要总结这些国家的教训,避免走弯路、进陷阱,防止出现他们的失误和曲折。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成功了,韩国是个典型的案例。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近70年的努力,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币大幅贬值,经济萧条,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严苛条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韩国从危机中走出来了,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在于技术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不少人只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些创新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会对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国际影响力。

 

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二十大报告把中国特征概括为五点,这五点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二十大,每个时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都是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1955年毛主席说,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1990年小平同志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第一天开始就讲,未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话题。共同富裕一开始就在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战略设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成为高收入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期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这里有一个基本判断:什么样的制度、体制和政策能使经济处在可持续增长中?我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业态、一种新的探索形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在今天这是一个常识。但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亚当斯密之前,世界经济的增长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一条平行线,财富几乎没有增长。亚当斯密时代,他观察到财富在增长,并开始研究财富的起源,继而有了《国富论》。

 

《国富论》第一页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公允的价格,也就没有公平交易。没有分工、没有市场、没有交易,那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可能让人类社会富裕起来,只有分工以及基于分工和自由市场的交易,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财富。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把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为它是基于分工的,交易是平等的,市场是自由的,价格是公允的,这里不应有强买强卖。同时,又是法治的,市场主体是平等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人处在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我们选择了一条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开始富裕起来了。我们所走的市场经济之路,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赋予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过去太贫穷了,贫穷的时间太长了。数百年来,中国都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让中国强起来,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由于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时间太长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急于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按自然演化的市场经济模式难以迅速摆脱贫困。后发达国家有其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重视引进外资,重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视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必须尊重分工、自由的市场、公允的价格、公平的交易和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外,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要发挥并优化政府的作用。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各级政府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举例来说,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甚至有一个时期还有GDP竞争、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竞争,被称之为“GDP主义财政收入至上。这个说法,可能有失偏颇。在当时的情境下,急于摆脱贫困,走上发展之路,实现中国式发展,地方政府作用很大。再如,工业园区、开发区的设立也是中国特色。存量改革阻力很大,要把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进行存量改革,非常困难。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引进新资本和新技术,以增量活力引导存量改革。再如,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顶层设计和引领的作用。上述特征,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国外有识之士都有高度评价。2019324日杰弗里·萨克斯教授访问人民大学时,我与他曾有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们共同高度评价中国在市场经济模式中所做的新探索,其中,专门谈到中国政府的作用,还专门谈到国家发改委的作用。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实践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有效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市场化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我们制定了双循环发展战略,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情况以及全球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转型。双循环战略强调内循环为主,内循环和外循环协调发展,但这决不否认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扩大开放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很穷,经济发展缺乏金融资源。过去对外开放很重要的是引进外资。1978年底,10亿中国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210亿人民币,外汇储备1亿6700万美元。我们就这么点金融家底,从金融资源上讲,是非常匮乏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资源转化成资本,这样才能让潜在的生产要素形成现实生产力。没有金融资源转化成资本,地下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只能是潜在生产要素。我们必须通过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在一起,潜在的生产要素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所以,在当时金融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重点放在吸引外资上多么重要。

 

1982年,小平同志专门宴请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欢迎他来中国投资。我们当时确实资本严重匮乏,需要大量引进资本。今天,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资本充盈且有些过剩,但对外开放仍然是很重要的,要高度重视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重视外部市场的拓展。

 

200112月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第一次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融合,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中国加入WTO就能认识到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多么重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未动摇。在我的理解中,共同富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保护并优化财富创造机制。要让社会财富不断地丰盈起来,就必须共同奋斗,不存在等靠要式的躺平等靠要与共同富裕毫无关系。共同富裕一定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共同创造可以分配的增量财富。没有新增财富,存量财富很快就会枯竭了。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创造增量财富,不能只盯着存量财富。中国还不是高收入国家,只是中高收入国家,刚刚解决了温饱,刚刚进入小康社会,要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高效率的财富创造机制是关键。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适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再分配环节,注重公平性。我们要让低收入阶层、贫困家庭过上正常的生活,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政府要对所有的人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国家要重视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不存在富人和穷人之分。转移支付、困难补助、救济以及公共产品都是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意义深远。

 

第三,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有效的财富积累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没有财富和资本的积累,就难以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所以,要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财富积累机制。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财富积累除了另类投资外,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将现期收入减去现期消费之后的剩余收入,以居民储蓄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这是大多数人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

 

二是,投资于风险性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是现代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方式,未来应是财富积累的主流业态。

 

三是,创业。创业的风险比前两种财富积累方式要大得多,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创业不成功,投资就失败。创业一旦成功,财富就会以几何速度增长。在这里,收益与风险是平行的。

 

四是,投资不动产。2004年以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房价飞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了20倍以上。投资不动产,一个时期成了人们财富积累的重要渠道。

 

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我认为,过去一个时期通过投资大量不动产增加财富积累的机制是需要规范和调整的。这种畸形的房地产化的财富积累机制,给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中国居民资产结构中,67%都在房地产上,这是不正常的。房地产价格这么高,创业要租房子,房价贵,房租就贵,小微企业如何生存?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小微企业举步维艰。高房价给创业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年轻人的未来留下了阴影。我们要正确认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很重要。基本方向对了,政策基本上不能大变,不能经常变。社会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规则总体上应是稳定的。当然,这不排除政策基于经济周期而实行的微调,比如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上调或下调利率,都是正常的。但一会儿鼓励房地产业大发展,一会儿又严重压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巨大摇摆的政策,很不正常。

 

在如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方面,我认为,财富积累的前三种形态是正常的,通过过度投资于房地产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应是规范的重点。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金融的作用

 

在中国,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增财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有可持续性。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寄希望于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或风险。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技术、新产业没有形成足够的需求,没有确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打压和阻挠,所以,新技术变成新产业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超出了单个资本的承受能力,更超过了创业者的承受能力,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分散从新技术到新产业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分散风险就是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需要金融进行创新和进行结构性调整。金融没有创新和结构性改革,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速度就会减缓、效率也会降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为什么大幅度超越了日本,很重要是金融的作用。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差不多,后来美国之所以大幅度超越日本,金融起了重要作用。硅谷的成功与其说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典范,不如说是金融创新的成功。没有金融创新就不太可能有硅谷。大家只看到高科技,新产业,没有看到金融在其中所起的孵化和促进作用,起着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中国金融面临重大的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统金融占主导的金融模式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是困难的。

 

在中国,金融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的责任。所以,金融创新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无论是基于脱媒力量的金融变革,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金融创新,资本业态、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出现了。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功能全方位的提升,金融功能由单一走向复合。与此相适应,金融的业态也是多样的。金融功能的多元性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代表未来的实体经济。金融的使命不是复制历史,而是创造未来。如果金融只是复制传统、复制历史,这种金融就是落后的金融。如果金融关注的是未来,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就会有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在于科技的力量、金融的力量,而不在于其他。资本业态的多样性是金融业态多样性最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从天使投资、VC/PE,到各种功能多元的私募基金,多种新资本业态蓬勃发展。这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不仅仅要完成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样,需要有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资产类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合适的资产组合,以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所以,金融体系必须创造具有成长性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背后是风险收益。所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基本元素就是金融的现代化。如果金融是传统的,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恐怕要打折扣。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包括中国金融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有很多指标,比如功能的多样性。融资、财富管理、便捷支付、激励机制、信息引导等,这些都是金融的功能。金融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功能。

 

金融的现代化意味着金融普惠性的提高。一个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是现代化的金融。如果金融只为富人、大企业服务,忽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忽略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这种金融仍然还是传统金融。

 

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1、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完成金融结构的改革和转型,其中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最为重要。我不太关注金融机构的结构,我关注金融的功能结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汇,但现代商业银行也有其新的功能,比如说财富管理。处在传统利差阶段的商业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定价很低。为什么我们的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定价很低,3-4倍市盈率,0.5倍左右的市净率,全世界最低,是因为功能单一,创新不足。这种定价水平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迫在眉睫。市场化改革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金融功能的多样性。

 

2、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金融的发展只能走老路,只能步发达国家之后尘。我们仅靠脱媒和市场化机制去改革金融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技术的力量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作用,因为,科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的甄别机制。金融的基石是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是信用甄别。在实践中,传统的信用甄别手段识别不了新的风险,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信用甄别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为什么在中国几乎全军覆灭?是因为它没有解决相应的信用甄别问题,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去观测线上风险,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3、开放和国际化。一个封闭的金融肯定不是现代化的金融。现代化的金融,一定是开放的金融、国际化的金融。所以,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是未来最重要的改革。这其中有两个基本支点:第一,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必须要迈过的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本币的自由化;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国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的占比只有4.5%,美国是18.5%,东京、伦敦市场超过30%。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实际上只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市场。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开放和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唯有这样的金融,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来源:人大重阳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