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比较短,主要是为了回应有些小伙伴的要求。
这几天,不断有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让我讲讲美国和印度军演的事。
很多人都觉得:在我们南边,美国人要搞事,而且要搞大事。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不管是媒体,还是有些自媒体,把这事说得很严重。
首先是美国和印度要搞的这场军演,名字很牛叉,叫“准备战争”。
光听这名字,就有种杀气腾腾,美军和印军联手,要从西南方向压上来的感觉。
还有一个呢,是选择的地方。
新闻里是这么说的:
时间在10月下旬;
地点在位于北阿坎德邦的奥利山区,不少媒体还特意加了句:演习地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距中印边境实控线约95公里。
不少人就被“95公里”这数字给刺激到了。
这件事,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先说答案吧。
这次军演,对美国和印度来说,非常失策,甚至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啥这么说呢?
先从“准备战争”军演说起。
我们都知道,印度人喜欢吹牛逼,尤其喜欢把屁大一点点的小事,吹成不得了的大事。
这个军演名称,就极其典型地反映了印度人的这一特点。
印度这个国家,挺喜欢派兵出去,搞维和的。
增加影响力嘛!
但它发现:搞维和时,常会碰到美军。
这不难理解:美国是世界著名的搅屎棍,哪里有它,哪里就出事嘛!
印度想搞维和,又怕大家不够协调,和美国发生冲突,所以就觉得有必要和美国人一起训练一下,大家彼此之间熟悉熟悉也好的嘛!
当时美国总统是小布什,忙着打“反恐战争”。
所以又把“反恐”列进了演习的目标。
到现在为止,已经搞了17次了,轮流在美国和印度两国境内举行。
参加的人数也不多,多的时候各自派三四百号人,少的时候派两三百号人,所以是营级规模的演习,再加上演习项目也不是正规军作战,而是维和和反恐,所以虽然顶了个很牛叉的演习名字,其实花头不是很大。
再说这个演习地点。
这个演习地点的选择,倒确实是有挑衅意味的。
毕竟距中印边境实控线只有约95公里嘛!
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件事,从性质上来讲,就是美国和印度在挑衅。
但任何事,除性质外,还得看它的实际效果。
现在不少媒体都说:这次演习,将起到增强两国军队高寒山地的联合作战能力。
这种说法,有点夸张。
为啥呢?
一是我之前说过,它这个演习,演的不是这个科目。
二是它选的地点,起不到那个作用。
为什么呢?
看几张地图就明白了。
先上第一张地图,是南亚次大陆的地图,给大家看一下演习区域大致在什么地方。
从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演习所在区域,确实离边境很近的。
这也就是很多媒体得出结论的原因。
但有多近呢?再上第二张地图。
我们媒体里说的“奥利山区”,其实有点含糊,是从人家的报道里音译过来的。那地方在我们的地图里,一般翻译成“包里”。它所在的县,名字叫包里加瓦尔县。
就是加了红点的这个地方。
看了这张图后,你就会发现,虽说从直线距离来看,美国和印度演习的区域离我们的边境线有95公里,但这个地方,地形似乎有点崎岖和复杂啊。
但光崎岖,还不足以形容这个地方地形的复杂性。
再上第三张图。
看出来没?喜马拉雅山脉就像一堵大雪墙,美国和印度联合军演的地方,其实就在这堵大雪墙的墙根。
在这种地方,直线距离95公里,根本就不作数。
为什么呢?
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北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差不多只有这个“直线距离”的一半,有本事爬爬看?
更要命的是:演习区域的自然环境和青藏高原,也就是所谓的直线距离95公里外的边境线,根本是两码事。
因为印度洋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脉给挡住了,所以就拼命下地形雨,美国人和印度搞演习的区域,是这么一副温暖湿润的场景。
然后人们沿着山谷,弯来扭去、极其艰险地爬,可能要走好几百公里之后,会见到这么一副场景。但这里不是演习区域。
人空手,都是很难翻过这堵“大雪墙”的,别说装备什么的了。
等翻过这堵“大雪墙”,将看到这么一副干旱寒冷的场景,和演习区域完全不一样。如果要打仗的话,这地方才可能是战场。
虽然直线距离确实相隔不远,但在喜马拉雅山区,相隔几公里,地形都差很远,别说相隔几十公里了。
如果真要搞那种针对性的演习,肯定得选个地形、气候和海拔都相近的地区来演啊,都差那么大,这种演习有什么意义?
看完这些图片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这次演习地点,距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只有95公里,确实是个挑衅。但当地的地形实在太过于复杂,所以这种挑衅只具有政治意义,军事上没啥意义。
那么,为什么美国和印度要搞这场挑衅呢?
现在不少自媒体又说了:那是因为老太婆跑蛙岛去,不但没什么效果,还被我们乘机压过了“海峡中线”和所谓的“领空、领海线”,美国人挂不住面子,所以要来在南亚搞点事,报复一下。
这又把军演想得太简单了。
其实设计一场军演,那爬是“准备战争”这种营级规模的演习,事先也得准备很长时间。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那么事情一发生,之前啥也没准备,马上就能宣布,然后立即就进行演习的。
如果有这种事发生,只能说明事先方案早就做好了,就等待着什么时机,把方案从口袋里掏出来而已。
那美国和印度这次演习是怎么一回事呢?
看出来没?美印举行联合军演,今年6月份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查尔斯·弗林访问印度期间,就已经敲定了。
老太婆要去蛙岛,是7月下旬才传出消息的,所以两者之间没啥关系。
但美国和印度要搞联合军演这件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激怒了尼泊尔,破坏了美国花了很长时间才下定的一盘大棋。
我们都知道,从去年以来,尼泊尔政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尼泊尔总理换成了德乌帕,相对来说,此人更亲印度。他上台之后,美国就和尼泊尔签订了“千年挑战计划”协议。
对这个协议,尼泊尔国内争议很大,普遍认为这个协议简直是丧权辱国,向美国出卖了主权,当时在尼泊尔国内引发普遍的抗议。
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和印度人搞了神来一笔,宣布在奥利山区举行军演,顿时尼泊尔人就极其不爽了。
为啥呢?
因为美国人和印度选择的演习地点北阿坎德邦,虽然离中印边境很近,但同时也是印度和尼泊尔存在着领土争议的地方,双方为此差点翻脸。
看到那尖尖的一长条没有?
这块地方名字叫卡拉帕尼。这地方很荒凉,崇山峻岭,别看地方很大,有将近300平方公里,其实只有三个村庄。1962年印度和我们打仗时,印度军队路过,一看这地方挺不错啊,就把它给占了。
当时尼泊尔人也没觉得什么。
毕竟就只有三个小村嘛!
但到了最近几年,印度人开始搞动作了,他们沿着中印边境开始修路架桥了,这一修一架,就把尼泊尔人的意识给唤醒了:这地方是我们的地盘啊,怎么轮得到你来修路架桥呢?
所以两国就对干起来。
到了什么程度呢?2020年6月13日,尼泊尔下院众议院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卡拉帕尼等地区纳入新版国家地图。之后,双方的军警还发生过对峙。
但这股浪潮持续时间没多长,等相对亲印的德乌帕上台后,尼泊尔和印度之间的领土争端就消停下来。
为啥要加个“相对”呢?
其实德乌帕这人,虽说亲印,其实和我们这边也挺熟的。小国领导人嘛,向来都是这样,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从来都是八面玲珑的。
但美国人6月和印度敲定搞联合军演,还放在北阿坎德邦,尼泊尔人的脸就挂不住了,为啥呢?他们和印度争议最大的那块领土,可就在北阿坎德邦啊。
印度人已经够欺负人的了,美国人还跟他们一起在争议领土附近演习,想对付的,究竟是中国,还是尼泊尔呢?
上张地图,大家就看出端倪了。
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这位司令查尔斯·弗林可能一点都没意识到这个军演地点的敏感性,他在访问印度之后,居然还跑去了尼泊尔。
尼泊尔人跟他讲什么话,不知道。
但两件事是清楚的:
第一件事是美国人没换军事演习的地点,还是放在北阿坎德邦;
第二件事是原来美国人一直怂恿尼泊尔人,说要派美国国民警卫队进尼泊尔,和尼泊尔军队一起训练什么的,尼泊尔人本来还有那么一点意向,但在弗林这次访问之后,他前脚刚走,尼泊尔人后脚就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这个计划。
是不是有因果关系,不清楚,但至少从时间点来看,是很相近的。
但尼泊尔人也不能白白吃亏,眼看着美国人和印度人在家门口旁边搞军演,虽说只是场营级军演,但对尼泊尔这种小国来说,这场演习的威胁性还是挺大的。
于是,没过多久,就有了这条新闻。
对尼泊尔来说,这条铁路它早就想建了。
因为它是内陆国,北面和我们之间隔着一堵大雪墙,地形太复杂,所以目前几乎所有对外贸易、各种物资,都得依赖印度。
毕竟印度地势相对平缓嘛。
印度呢,也利用这种尼泊尔对它有依赖,各种日常地敲竹杠,蹬鼻子上眼也就算了,还时不时地,赤裸裸地干涉尼泊尔的内政。
要是尼泊尔不听,它就关闭边境,像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全国死伤惨重,在这种关键时刻,印度人居然关闭了和尼泊尔的边境,让本来就承受重灾的尼泊尔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尼泊尔作为内陆国,它的邻国只有中印。它如果要突然发难,对印度掀桌子,必须要克服对外交往和运输的难题,如果没法克服,那尼泊尔迟早会被印度蚕食或直接吞并……
之前尼泊尔也争取多次,想修建中尼铁路。这条铁路的中国境内勘线应该早已完成,但来自印度方面的压力,实在太大,所以尼泊尔那边一直没搞成。
但随着这场规模不大的军演,现在中尼铁路的建设真要来了,而尼泊尔也要开始破局了。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铁路所至,国力所至。一旦这条铁路建成,我们的国力将能更顺利地穿过喜马拉雅山脉这座大雪墙,更顺利地投射到南亚次大陆去。
虽说声响不大,但这确确实实是战略性的突破。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
文章来源于史客郎 ,作者s叔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