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王继才,是庄重的、严肃的、深沉的,是不需要向任何人(包括自己)证明的王继才。
01
看过《守岛人》几天了,虽然已经写过一篇影评【点击阅读】,但仍然心潮难平,深感有必要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王继才、王长杰等再做讨论。
《守岛人》是根据“时代楷模”王继才真实事迹改编的,不过影片一旦拍摄完成并且上映,就有了相对独立性,所以,我在这里讨论的是电影中作为艺术形象的“王继才”,而不是已经殉职的真实王继才,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会误解。
02
1986年,王继才登上开山岛,开始了长达32年“一人守岛”的生活。
这真是一场漫长的战争!包围着王继才的,不仅是无边的海水和呼啸的海风,还有无际的孤独,真可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继才的事迹,令许多观众想起了《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继才是“海上王成”吗?
应该说,是,也不是。
说他是王成,是因为他的精神气质和王成是高度吻合的,他们都把“人在阵地在”视为最神圣的诺言;
说他不是,是因为他的处境和王成有很大不同。
王成固然是一个人守卫阵地,但他深知背后有无数的同志、战友渴望和他在一起,他坚信一旦自己牺牲,立刻会有千千万万的战友接过自己的枪继续战斗,而自己的生命将会在他们身上延续。
所以,纵然一个人面对蜂拥而上的美军士兵,王成也毫无孤独感,他也不害怕牺牲。
但王继才远不如王成幸运,他登上开山岛,接管了哨位之后,就孤独地守在那里了,“没有人愿意接替”和“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这两大困境,长久地困扰着他。
王继才的孤独,不仅是隐性的,也是显性的,不仅是客观存在意义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一个人守岛,没有人接替,除了父亲、武装部长王长杰以及妻子王仕花等有限的几个人之外,也没有人理解他。
开山岛经常会遇到台风,但也有波浪不惊,繁星满天,万籁俱寂的时候,王继才在岛上,有大把时间陷入沉思,他不可能不思考这些问题,他不可能不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在这里?”
03
我把王继才定义为“解散时代响应集合号的人”,也就是说,当其他人都四下散去,“个人顾个人”时,只有他打起背包,拿起心爱的武器,匆匆跑向集合点。
但对王继才来说,令他十分困窘的是,当他来到集合点时,发现那里不是人声鼎沸,有大批战友等在那里,准备和他一起出发,而是他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孑立,这种巨大的空虚感,几乎把他给吞没。
王继才的困境,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
从社会价值观演变的角度来看,以甲午战争为标志,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始触底反弹,即“为公”的价值观开始上扬,“为私”的价值观开始被鄙视,并逐渐边缘化。
原因就在于,泱泱大国被一向为士大夫阶层瞧不起的“弹丸小国”日本打得踉跄大败,这给了中国极大的刺激。
此后,伴随着“为公”价值观的一路上扬,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中国的国运也一路上扬,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报告中的说法,已经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私”的价值观再次取代“为公”的价值观,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80年5月1日,发行量达200多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来信,题目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为私”的价值观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流。
王继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开山岛的。
王继才的行为,如果在一个“为公”价值观占据主流的社会氛围里,会被视为一种光荣的英雄主义行为,会受到鼓励、赞扬和模仿。
但在八十年代的氛围中,他收获的是不解、甚至还有恶意的揣测。王继才深知,对自己行为的任何解释,都会招来更多的嘲笑和非议,他只有保持一种“失语”的状态。
04
有一位豆瓣网友看过《守岛人》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的不明确,看过真实人物事件的都知道,要想人物立得住,就得用家国大义去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似乎在有意回避保家卫国的电影立意,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情节里几乎都没有触及到这一点,导致人物并不能令人信服。”
此言差矣!
这位网友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根本不能理解“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
事实上,陈力导演用娴熟的电影语言,把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王继才。
“不明确”,是因为王继才“不能说”,甚至“不能面对”。
在影片中,王继才一直处于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状态,他要么和巨浪搏斗,要么在岸边拣鱼,要么下海救人,要么敲着一个破脸盆提醒渔船不要触礁……总而言之,没有片刻安闲。
他不能闲下来,闲下来,他就要面对“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
偶然有时间,他又在墙上写“正”字,骂王长杰是骗子,努力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真的是想尽快下岛。
当王长杰弥留之际,王继才来到了他的病床边,眼含热泪,喃喃自语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他上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他并不想下岛。
这无疑是王继才的真心话,但真心话,就是真实的王继才吗?
证明自己是男人,15天就够了,已经压到此前的一切在岛上值过班的“男人”,如果15天不够,3个月够不够呢?3年就顶破天了吧?无论如何也不需要30年,对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王继才呢?
影片中已经交代的很清楚:升国旗时的王继才。
每天,他都极尽庄重地举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妻子王仕花登岛后是两个人):迈着正步走上天台,无论是在狂风中还是在暴雨中,都用力挥舞国旗,再把它插到基座上,然后肃立敬礼,用沙哑的嗓音完整地唱一遍国歌。
这个时候的王继才,是庄重的、严肃的、深沉的,是不需要向任何人(包括自己)证明的王继才。
守卫国土的战士,保护国旗的英雄——这才是王继才的自我期许和自我想象,这才是他留在岛上32年的真实原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他在“白鹿”之夜,被坑道里突然出现的“狐仙”吓得失魂落魄时,还是不忘降下被台风撕碎的国旗,换上一面新的。
但这个原因,他不能说,说出来就会被嘲笑,他只能装出一副希望早日离开开山岛的样子,只有这样,他才会被“理解”。
心中是一团火,外表却必须是一块冰——王继才心中的泪,可能被海水还要苦涩。
在影片中,王继才几次和王仕花一起唱“接媳妇”的淮海戏,不过我想,王继才真正想唱的,也符合他自己形象的,应该是“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吧?
05
有人说,王继才就是当代武训。
这种论调,貌似深刻,实则牛头不对马嘴。
武训疯狂维护封建剥削制度,逆历史潮流而动,王继才身上体现的却是劳动人民对新中国的感情。
他的父亲是翻身农民,解放战争中的支前民工,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
受父亲的影响,王继才也养成了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结。在很长的时间里,王继才像一位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但他不抛弃,不放弃,坚信国土总要有人站岗,五星红旗总要有人守卫。
这就是王继才,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基石,是我们这个社会中弥足珍贵的、深深扎入泥土中的社会主义根系——根系默默地生长着,等待有一天重新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