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司马南:到底有几个800?
点击:  作者:司马南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9-06-28 10:41:56

 

1.webp (8).jpg

【编者按】电影《八佰》的事情看来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为什么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与中国这点文艺事八竿子也打不着的NY时报却如此感兴趣,非要为此采访司马南,且报以那么大的热情,那么仔细地叩问“背景”等等?着实让被采访人有些意外,也值得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深思。

 

以下是采访全文:

 

NY时报我这边是《NY时报》驻北京分社,最近网络上在讨论电影《八佰》撤档的事情,请问可以跟您做一个采访,以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关于这件事的情况吗?


司马南:当然可以,没问题。

 

先解释一下,上海电影节不放这部片子,及最近又暑期撤档,我不解其究竟。制片方史有先例,用一部片子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会儿说被禁,一会儿说被删改,悲情牌打得眼泪哗哗的,想看电影的观众义愤填膺,凭啥不让人放啊?末了电影全线播映,赚一个钵满盆满。如今缺席、撤档之类的事情,究竟是影片制作方面的饥饿营销战术,还是真有什么人叫停,我完全不懂得剧情。

 

再解释一下,这事儿我了解不多,如果你们想做深入采访,建议去采访郭松民、胡澄、王立华三位先生,一会儿发你联络方式。

 

 

NY时报:6月9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开了一个“电影创作倾向问题学术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和领导对即将上映的影片《八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结论是把《八佰》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在国庆节普遍放映是很不适宜的。是否有这么回事?


司马南:是有这么回事,我参加了座谈会,发言附议了这个结论。难以相信,座谈会上一帮老头儿唠唠叨叨的议论,会引发那么大的动静。建议先把基本事实搞清楚,免得我们一块儿替电影做义务宣传,也免得对红色文化研究会之影响之能力之作为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评价。

 

1.webp (9).jpg

 

NY时报:请问司马先生,因为我看到之前央视也有在放关于这次战役的宣传片,为什么《八佰》这部电影不适合放映呢?它的内容有哪些部分是敏感的吗?


司马南:这样的问题应该问主管部门啊。

 

我没有从中央电视台看到800的宣传片,关于800这部片子的所有信息,都是从网上获悉的。既然你问我,我索性就说吧,说一个也许会得罪人的观点:中央电视台是否播放该影片的宣传片,不是这部电影是否适合在国庆70周年放映的标准。如果以中央电视台为准,那中央电视台又以什么为准?

 

抗美援朝这部大片子,中央电视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采取搁置的态度,不予播放,显然不合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标准,难道是这部片子错了吗?央视有它的尺度,它的尺度也有一个以什么为准的问题。

 

说到800,谁说不适合放映?谁能决定它适合不适合放映?有人问:龙标不是早就拿到了吗?标拿到之后什么时间放映,难道不是由制片方决定吗?因为所谓撤档而引发的舆论,这股邪火究竟应该烧向谁呀?自己憋火儿还是风邪侵入?贵报搞明白了没有?反正我是真的不明白。有舆论说,都赖座谈会这几个老头瞎吵吵,我在脑子里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过一遍那几个比我还老的老头儿,再回头看看那几个比我年轻的小老头儿,怎么都觉得媒体错怪他们了,这比手撕鬼子还要荒诞哩。

 

至于什么敏感不敏感,原谅我,一时还分辨不清您所指的“敏感”究竟是什么意思,您这一“敏感”让我“敏感”起来了。

 

嗯,有没有可能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我现在说的仅仅是推论和假定:假如这部片子有问题,不是“哪一个部分”的问题,而是整体的问题呢?譬如A部分没问题,B部分没问题,C部分也没问题……但合起来有问题了。

 

甚至,合起来也没有问题,但是和片子的外宣结合起来,不对劲儿了,问题来了。

 

竟会有这种事情?

 

会的。这叫“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由你们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先提出来,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不能推论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说白了吧: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

 

微观上看,仓库保卫战牺牲的9个烈士,他们英勇抗击日本鬼子,宣传他们,学习他们,怀念他们是对的。

 

微观上看,舍生忘死英勇支援仓库国军将士的上海市民,那些活跃的积极分子,他们的救国救亡的自觉,直到今天还是激励我们的精神力量,表现他们宣传他们怀念他们是对的。

 

微观上看,被汪派特务行刺身亡,名满天下的谢晋元将军,将他的形象再现于屏幕,唤起民族大义,增强我国族文化自信捍卫我国族尊严,当然更是对的……

 

但是把这些微观的东西放到一个更大背景之下,调取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来,把一些在影片中没有反映的另些微观的东西比拼在一起,情形就大不同了。

 

您理解我的意思吗?

 

八百壮士精神值得敬仰,这没有问题,国共双方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毛主席确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中正也赞誉八百壮士为“精忠贯日”。在民族危亡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一点上,当时国共两党达成一致,捐弃前嫌,一道抗日。不仅国共两党携手,事实上还没有整肃清楚的各路军阀也暂时搁置争议忘却仇恨枪口一致对外……

 

关于这个片子的争议点,不是承认与抹杀八百壮士抗日业绩的问题,而是在今天我们究竟怎样解构历史拿历史说事儿的问题。医学上有靶向治疗之说,核酸、蛋白、小分子药物本身没啥,但是向特定目标投送,击中特定靶标,产生的结果常常令医生额外兴奋。

 

问题的复杂性还可能表现在,片子里边还原的是历史,很可能是偏于严肃的态度比较老实的,而片子外边,比如铺天盖地的所谓800壮士的宣传,则勾兑一些对历史歪曲桥段。你知道中国那个白酒啊,酒基酒体是差不多的,主要的成分是水,但是最后的勾兑却是最关键的,勾兑不同的东西出来不同的风味儿,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兼香型,全赖最后的勾兑,中国文人谓之画龙点睛也。

 

所以,可怕的不是谎言,而是被谎言稍加修正的事实

 

(1)史诗般的画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规模一般的大片气魄,催人泪下的保卫青天白日旗煽情,籍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您不觉得有一种违和感吗?把隔壁王奶奶家的祖宗牌位送到胡同东头儿张爷爷家里去,大哭大恸,鼓乐齐鸣,这不滑稽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新政权。现任生日庆典,来宾看到大屏幕里播放前任欢爱的种种感人细节,气氛不尴尬吗?

 

(2)800更像是翻拍,当年小蒋(经国)拍过一部《800壮士》。经典题材经典作品不断翻拍属文艺圈儿惯例,但翻拍不能满足于重复,而是对经典的当下解读。现实关照,具体勾连,无疑是当下解读的核心内容。目前尚不清楚这部片子除了更大的气势、更多的投资、更大的规模、更先进的设备,更强烈的视听效果换了一批大陆演员之外,在基本调性上与小蒋那部片子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蒋意在宣言中华民国之正统,表达被逐出联合国之后的心头恨,给颓丧蒋军官兵及岛民打鸡血,我们何必随帮唱影呢?如果羞于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朽腐败,其政权性质、军队性质与人民尖锐对立,这大片儿是不是缺点儿啥?

 

(3)部分国民党官兵抗战之英勇与国民党政权之腐朽,上层军官之腐败,老蒋外交政治策略之可笑,影片中若能给予必要的反映,会大大的增加片子的力量。遗憾的是在800所有的文宣中,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恰恰相反,主创团队的外宣主动加入了孙元良将军元素,又是与孙公子合影,又是向孙元良将军致敬,惹得网民扯出了“逃跑将军”又臭又长的历史裹脚布。您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孙将军这样的军官守上海守南京,怎么守得住?贪腐成性,管不住腰带下小动物的大将军上海南京沦陷时的种种劣迹,岂是守库官兵鲜血能够抹去的?

 

(4)9个抗日英烈惊天地而泣鬼神当然是要歌颂的,一部投资飙至N个亿的大片,讲完了9个烈士的故事,是不是还应该讲讲100多烈士的故事啊?壮士撤至租界,100多人丢了性命,凶手,谁人者也?十里洋场“直播”仓库保卫战,打给谁看的?“直播”的条件又是由谁创造的?面对30万日军的悍然进犯,400人怎么能坚守下来?日军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而受阻?彼时东洋西洋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态链?八百壮士,如何从与东洋鬼子“对决态”,换作了主动缴械西洋鬼子的“俘虏态”?那些西洋鬼子凭什么能轻取抗日将士百多人性命?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军队命运、抗日将士个人命运之所以如此的悲剧内容,不值得在影片中反映吗?缺失这些元素,漠视这些元素的道理在哪呢?

 

……

 

基于以上,但不限于以上原因,座谈会得出该片涉嫌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样的片子普遍放映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不妥的……这个结论有什么问题?

 

补充一个观点:用纪念抗战替代纪念新中国成立,用纪念抗战稀释纪念新中国成立,用纪念国民党抗战纪念新中国成立,用纪念国民党抗战稀释纪念新中国成立,这是一套“隔山打牛”的江湖功夫,亦即蒋军文宣卷土重来的组合拳。

 

关于什么叫隔山打牛,不解释了,你们自行百度吧。说到底,这些与蒋军文宣气味相投,或受蒋军文宣影响的文化泡沫,在客观上悉为否定三年解放战争而服务。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反击蒋军翻案风》,仔细分析了这其中的要害,一会发给你。

 

几十年来,横看竖看共产党总不顺眼的内外某些势力,致力于“内战无义”的宣传,并非他们对历史问题有些什么真理性的发现,意在否定解放战争,进而蹬鼻子上脸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是其根本诉求

 

在中国大陆,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文化倾向政治倾向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儿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杀气腾腾磨刀霍霍,又一无比柔软的身段儿,直接去影响青年,影响观众。国民党的军队是被打败了,蒋军孝子贤孙掖着当年蒋军文宣残本又来了。800这部电影沾染了一些这方面的倾向,之所以说他,是因为他的文宣跳将出来,要给国庆70周年献礼,也因为一部宣传既久的电影投资巨大,制片方有过一些重要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的舆论,“蒋军翻案风”他们家不是味道最浓烈的。

 

明白明白,我现在就回头说这个座谈会。

 

1.webp (10).jpg

 

这个座谈会在离八宝山不远的地方召开,又坐地铁又打车,结果迟到,半截的时候我才进去的,前边很多人发言没有听到。

 

印象中,这个座谈会并非专议800,而是针对的是文艺创作影视创作倾向中的广谱问题,话题相当宽泛,从新文化运动扯到延安文艺,又扯到1949年以来文艺界的情况,其中不乏关于文艺作品价值观缺失,创作掉到钱眼儿里,崇洋媚外,以洋人为标准,低俗庸俗,猎奇以夺人眼球等错误倾向的批评。

 

某些文艺作品把腐败的国民党部队写的比共产党部队更具道义感,写到国民党的部队,即现高大、神圣、悲壮审美意向,写到共产党的部队,愚昧、偏狭、土匪气,好不容易塑了一个正面人物李云龙,满嘴都是“狗娘养的”,他不解风情,粗暴对待“院花儿”。偶像化的帅哥美女谍战片,咖啡美酒床戏浪漫,胡编乱造的这些谍战剧也受到了与会者的质疑和批评。至于“手撕鬼子”“裆里炸弹”一类把敌后抗日根据地残酷的斗争弄得戏噱夸张可笑相声化,与会者也举出不少实例。

 

话题宽泛,涉及到的人和事儿也多,发言中提到过很多人的名字,印象中有,鲁迅、肖军、萧红、陈寅恪、郭沫若、胡适、周扬、丁玲、贺敬之、魏巍、曹禺、王蒙、金庸、莫言、马悦然,还有那个白鹿原的作者老汉陈忠实、陈建功、刘恒、刘震云、苏童、方方……因为没做笔记,也没有录音,靠回忆,跟你介绍一些情况。座谈会嘛,拉拉杂杂的,内容比较庞杂,但总体倾向是明显的:数落了一堆文艺创作影视创作中的问题,寄希望于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能够落实

 

关于800这部电影,开会之前发给我一些链接,打开一看,主要是800的各类文宣,好大的量,关于湾版800壮士的视频,在地铁上只看了一小段,那些人的台词儿有点像30年代国语电影,节奏比较慢……

 

NY时报:网上有提到您对于此的评价是“如此大加张扬青天白日旗,不管影片基于怎样具体的历史背景,都是令人感到惊诧的。”


司马南:我找来关于座谈会的稿子看了,的确是这么写的,今天早上还有一位老同志批评我说话文艺腔弯弯绕,一件事儿勾连一堆事情,不能一句话切中要害。看过那些像孙元良将军致敬的一类的文宣,惊诧和错愕的感觉肯定是有的,但不会因为在影片中出现了青天白日旗,便批评人家这部电影,太搞笑了。请相信我一个64岁的老头儿不会那么幼稚,也不会那么神经。

 

青天白日旗有啥敏感?中国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网络作品当中,青天白日旗元素,好比大街上姑娘翘根小辫子,太多出现,没有人会敏感。

 

问题不在于片子当中有没有青天白日旗,而在于怎么对待青天白日旗,怎么对待青天白日旗和五星红旗,这就不仅仅是电影的事儿了。我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蒋军翻案风,不独指电影,更非独指800。

 

我担心你所代表的媒体读者,对中国社会在1949年那场革命,城头变换大王旗,缺少必要的了解。那个时候美国政府是支持青天白日旗的, 给了老蒋很多军援,给枪给炮给美元,派来了很多参谋人员,后来干脆直接派军舰接送蒋军打共军,然而不争气的老蒋在共军面前一如在日本人面前一样,一溃千里,8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的落花流水,龟缩到海岛上去直至今日。

 

你这个年纪,未必了解这段历史,你的读者也未必了解这段历史,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心理背景下看同一个东西,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历史的真实是共产党解放军得人心,而蒋政权蒋军队不得人心,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式装备的蒋军,扬言三个月消灭共军,可是三年时间他自己被打得稀里哗啦,大大地出乎美国政府和蒋本人的预料。这种反映人心向背,社会进步的巨大的革命,在今天被污蔑、被解构、被亵渎、被围剿、被调侃、被任意抹黑,基本的历史事实被颠倒了,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NY时报:请问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吗?里边有大量的青天白日旗的镜头吗?


司马南:我还没有荣幸看到完成片,只看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文宣资料,包括许多现场视频,特别是主创团队的创作阐释意见。

 

有朋友被请去观摩了电影,他向我介绍的一些观影的意见。比较吊诡的是,据朋友说,片子拍的很老实,影片本身与猛势文宣大不相同,仿佛是两个世界。现在的情况变得比较复杂了,都在说800,但可能有不同面目的800:送审的时候编一个故事800,片场的时候拍一个故事800,文宣的时候开足马力宣传一个800,蹭着孙元良的后人暗喻一个800,网上网下互动,节奏带出另一个800。都在说800, 800何其多,800面目如此分裂,难怪人们各说各话。

 

果真情况如此,我倾向于认为:

 

(1)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宣失误,人们看到的,也许正是制片方所要看到的。

 

(2)应把电影本身的故事与文宣攻势联系起来分析电影之社会影响力。

 

(3)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经典电影不同,不能有限于分析电影文本,不能只解析电影本片,而应将与电影相关生态链上下游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社会效益究竟如何。

 

有人批评我,电影都没看你凭啥发表议论?

 

这个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

 

隔壁王奶奶告诉我,后来我自己也看到了,胡同东口新开了一家豆腐店,弄得半截子胡同臭烘烘的。你道是为什么呀?尽知小店赚钱不易,为开张红火,接连半个月,门外免费分发小块臭豆腐,让胡同串子与其他游客现场品尝,以收集反馈意见。他门厅里卖的是六必居酱豆腐,最里边卖的是自创卤水点的大豆腐。或问,为啥不到内屋买卤水豆腐吃过之后再发表议论?你难道不知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吗?

 

反问:弄臭半条胡同难道不是真的?闻见你臭说你臭,错在哪里?闻臭识豆腐,难道不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为啥要挂臭豆腐卖卤水豆腐?调查研究难道不是一个过程吗?认识难道是一次完成的吗?难道只有吃完了所有豆腐,才能够打出一个卤水豆腐嗝,放出一个卤水豆腐屁吗?

 

有人转给我一个音频,据说是主创人员之一某君讲话,尖尖细细的嗓子发飙,嘴里骂骂咧咧不干不净,他大骂一通座谈会,点了司马南的名字……可以的,可以的,没啥保密的,一会儿我一块转给你。本以为他会讲出什么道理来,奈何他竟重复法圈功(一会我再跟你解释这个概念)的古老谣言,造谣司马南这个人“骂美国移民美国”,这个谣言恐怕是要跟随我一辈子了,于是他精神上开始得意起来了,司马南的观点便不值得一驳了。你看啊,司马南骂美国移民美国人格分裂→司马南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对电影的创作倾向提出了批评→所以批评是错的,司马南是错的,电影没有问题……这神逻辑,也是没谁了。

 

那凶巴巴的样子,没有一点儿虚心的态度,如果真有机会和这样的主创人员开座谈会,听他飚骂之后,我反倒不知该说什么了。有理讲理,为啥不好好说话?包括我的个别朋友在内,喜欢在嘴角挂几句标志性的粗鄙字眼儿,以显示其爷们风格,爷敢把生殖器挂嘴上,你们敢吗?你们不敢,所以爷是脊梁,你们输了。请问这样好吗?今天的中国,文艺作品产量巨多,但缺少像样的文艺批评,也是这次座谈会共识之一。

 

NY时报:以后对电影和其他影视作品的创作倾向会有更严格的把控吗?


司马南:这个问题跟开头那个问题一样,应该问主管官员,不应该问我,我的身份是北京市民,退休老头儿,如果想了解我们这条胡同接待外地游客,或者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些事情,我倒是可以给你说的细一些,电影把控的事儿,咱哪里管得着啊?跟我没关系,隔壁王奶奶也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街道居委会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接待外媒的时候,多说说南锣鼓巷,你们NY时报有兴趣吗?

 

贵报偏于严肃,如果你们对中国的文艺问题,并通过切入文艺问题对中国的社会有详实反映,如采访前我们沟通时所声明的那样,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在做一件好事。我担心的是,听我说了一大堆,你们只摘取某句话,拼接到既有观点下边,从而让读者生出更多的误解来。

 

中美的误解太深了,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刻意制造的误解,我以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