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都在讨论稀土,这位“中国稀土之父”你认识吗?
点击:  作者:北洋之家    来源:清朗天空  发布时间:2019-06-02 09:11:51

 

这两天,关于稀土的新闻

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有外媒分析认为:

中国对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已赋予北京还击之道。

 

《人民日报》发文,观点和态度都相当硬气:

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的反制能力!

美方想利用中国出口的稀土所制造的产品,

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民决不会答应!

勿谓言之不预!

别说我没有警告过你!

稀土到底有多厉害?

美国媒体迫不及待给出了答案:

稀土会影响到一切

——小到手机、照相机,

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

都离不开稀土!

 

中国稀土出口占美国稀土进口的78%

稀土,绝不仅仅中国手中的普通牌,

简直就是一张王炸

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

稀土生产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只能向国外廉价出口,

然后再高价进口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终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

这样的格局被一位中国科学家打破了!

今天,我们能打出稀土这张王牌

必须要感谢这位老科学家

中国稀土之父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带领中国走进稀土强国的——徐光宪!

 

你可能以前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可正是因为他研究出来的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才使中国稀土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实现了稀土市场的中国冲击

这个中国冲击有多厉害?

《纽约时报》发文给出答案:

中国完全支配了稀土加工中的

一个最关键的流程,

即将稀土氧化物转化为金属

 

然而,在十几年前,

中国的稀土资源因为过量开采,

一度被卖成了猪肉价

面对稀土廉价出口、资源大量流失,

已经80多岁的徐光宪心急如焚,

他联合众多院士两次上书总理,

呼吁保护稀土资源,

2007年,

中国开始限制稀土产量,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今天,稀土这张王牌

牢牢握在了中国的手里,

我们不能忘记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

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

 

1

在前途大好之时

冲破美国重重阻拦回国

1920117日,

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

他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

他名字中的便是取自宪法一词;

他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

但对子女们管教极为严格,

常常告诫他们:

家有良田千顷,

不如一技在身!

 

19513月,徐光宪获得博士学位,

因为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

毕业时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

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

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

或许我还会在美国多待一段时间。

但我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不愿意留在

一个和自己祖国敌对的国家中!

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不久后,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

美国总统提出法案,

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

让他们全体加入美籍。

这使徐光宪感到:

法案一旦通过,

回国将变得更加困难,

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

19514月初,

心急如焚的徐光宪与妻子商量,

希望能早日回国,

可当时,高小霞还有一年

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这时放弃会不会太可惜?

 

让徐光宪感动不已的是,

高小霞丝毫没有迟疑,

而是铿锵回应:我们留学为什么?

不就是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吗?!

现在是国家最困难、最需要人的时候,

现在回不何时回?

高小霞断然决定:

放弃博士学位,

与徐光宪一同归国。

 

 

2

 

空有宝山却受制于人

他用中国冲击改变稀土世界格局

1972年,北大化学系

接受了一项十分紧急的军工任务,

分离镨和钕两种元素,

纯度要求很高。

这项任务几乎改变了徐光宪

后半生的轨迹,

他与稀土结下了缘分!

稀土,其实并不是土,

而是17种彼此相似、

很难分离的金属元素。

由于稀土有着非常奇特的

光、电、磁、催化作用,

只要使用一点点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稀土是发展电子、航天等高新科技

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维生素

邓小平同志曾说: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

 

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

再到核燃料化学,

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已经52岁的徐光宪

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

在他心里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

当时,稀土分离工艺作为

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

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有巨大稀土资源,

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

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

从国外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化学家的徐光宪曾坦言:

我们心里十分不舒服,

所以,再难也要上!

 

当时,徐光宪顶着各界的质疑,

坚决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

采用萃取法完成分离,

但萃取技术国外不是没有人研究,

而是始终没有突破!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

外国人都没做成的方法,

中国人拿来能成功吗?

徐光宪对自己有信心,

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

住实验室、啃干面包,

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

来回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

整整三年之后,

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

19758月,

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京召开。

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

串级萃取理论,

他的理论引起了轰动。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

将这一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

国外稀土厂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被视为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

因为徐光宪的无偿推广,

这一在当时和今天都是领先世界的技术,

在中国竟然成了

连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发达国家

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很快被打破,

由于中国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

国际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

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

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

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

雄劲地刮了起来。

 

立足基础研究、

着眼国家目标,

不跟着外国人跑,

自己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还没有满足。

经过艰苦探索,

他带领团队又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试验被计算机模拟代替,

使稀土生产实现自动化。

有人说,徐光宪创造了中国传奇

更有人把他比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然而,当徐光宪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荣誉接踵而至,

最让他始料未及和痛心疾首的事

发生了……

3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中国稀土决不能当猪肉卖

 

徐光宪没有想到,

这项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推动中国稀土产业的同时,

也间接引发了巨大危机——

中国一下子搞了几十个稀土厂。

世界的需求量是10万吨,

而中国的产量已经达到12万吨。

超过了全世界需求量的结果就是,

大家自我竞争,

自己压低价格。

尤其是有的厂家技术水平不高,

出品简单分离的混合稀土,

因为纯度不高,价格卖的很低,

大概只能卖到猪肉的价格,

所以有的报纸上说:

我们是把稀土当猪肉卖。

 

 最让徐老痛心疾首的是: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把自己的工厂关了,

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稀土做储备。

面对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

面对不可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

徐光宪每天都

如坐针毡、心急如焚。

徐老深知,

稀土是影响世界的关键战略资源,

很多发达国家大量购进稀土,

是在做战略储备,

同时,它大量储备以后

也可以来影响你的定价权。

 

所以,当时最让徐老痛心的就是,

中国的稀土生产控制了世界,

但是自己没有定价权。

更严重的是,

中国的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过度开采会面临枯竭!

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

和国家战略的问题。

2005年和2006年,

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

两次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

稀土和钍资源!

当年温家宝总理很快作出了批复:

2007年开始

将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

2010年,中国又将稀土出口配额

5万吨降到约3万吨,

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为了保护稀土资源,

80多岁的他四处奔走,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稀土矿,

呼吁增强我国稀土生产的宏观控制,

呼吁组织稀土行业协会”……

除了对稀土倾注所有心血,

他更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

仍然直接指导研究生,

并坚持给本科生做讲座。

 

他不仅将半生心血献给稀土事业,

更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人,

为中国稀土产业界

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200919日上午,

人民大会堂。

89岁的徐光宪从胡锦涛同志手中

接过2008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4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2015428日,

在他与妻子的第69个结婚纪念日后十天,

95岁的徐光宪,

终于跟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团聚,

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曾有人以这样一首藏头诗

缅怀这位不朽的中国稀土之父

赞誉声隆业绩亨,

徐行报国立功名。

光风霁月遍桃李,

宪宪学科多大成。

不跟外国人跑,

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几十年前,

徐老顶住质疑、顶住压力

坚定决心走科技创新的话,

至今仍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未来需要年轻人负担起来!

这是徐老对年轻人的寄语,

今天,我们更想告慰徐老:

请您放心,

今天的中国人,

更加爱国、更加团结,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正站出来、顶上来、扛起来,

像您那时候一样,

推动着中国向前,再向前......

徐老,谢谢,

谢谢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谢谢您让我们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