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 | 《一九四二》:没有人民,便没有国家——观影笔记之十九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8-06-05 09:48:59

 

      人民战争,才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在日本投降前就解放一亿多人口、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关键就在于认真落实了毛泽东主席制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相反,国民党在抗战中之所以一再丧师失地,龟缩于西南一隅,根本原因也在于执行了一条不依靠人民、甚至是反人民的片面抗战路线。

这一点,观众可以从2012年上映的《一九四二》对灾难的展示中,充分的体会到。

 

作为一个河南人,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反映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公映的第一天,我就赶去看了。

我最担心的是,拍贺岁片起家的冯小刚可能拍不出这类题材应有的历史厚重感——从当年拍《甲方乙方》开始,冯氏一路走来,其作品的风格就基本是以调侃、一点正经没有为特征。

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这样一部反映人间惨剧的电影,居然有很多不适宜的笑点。

比如逃荒途中,一心想利用饥荒传教的传教士安西满(张涵予 饰)发现一老太太死了,但却闭不上眼睛,便赶去给她做弥撒,他庄重地唱道上帝就在你面前,然后用手去合她的眼睛,抬起手来一看,死者依然双目圆睁,再唱一遍,再用手去合,亦复如是。

影院里随即响起了一片轻快的笑声,一时间,悲剧似乎变成了闹剧。

诸如此类桥段还有不少,是冯导担心观众过于沉重?抑或仅仅是一种惯性?不解。

 

影片的另一个不足是缺乏阶级分析的视野,这当然不是冯小刚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近三十多年来文艺作品的普遍现象。

事实上,整个民国时代,每到灾荒年景,地主老财总是乘机压价兼并小自耕农的土地;军警、商人等也大批购进土地,造成阶级矛盾激化。

许多地方,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夜集明散……甚至捣毁乡公所、区署、群起暴动者,此种现象,遍地接踵发生

但在《一九四二》中,主角老东家(张国立 饰)和其他农民一样完全成了灾荒的受害者,整个电影就是以老东家遭到灾民抢劫,儿子被杀,家道败落开始的。

影片把老东家和长工栓柱(张默 饰)、佃户瞎鹿(冯远征 饰)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温情脉脉——在逃难途中拿出自己不多的余粮周济瞎鹿,不让佃户卖孩子;自己的千金小姐,孤僻自傲的星星(王子文 饰)则因不堪忍受饥饿而主动卖身窑子。

观众因此对老东家充满了同情。但是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土围子并且拥有武装护卫的地主,绝非一般富人,多数属于一方豪强,甚至是恶霸。

 

影片在细节上也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逃难途中,栓柱为了救回被国民党溃兵抢走的星星,胳膊上中了一枪,星星他包扎;但镜头一转,栓柱的臂伤竟奇迹般地消失了。

老实说,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导演,冯小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很不应该。

尽管影片在细节上存在种种不足,但观众仍然可以从对灾难的展示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在笔者看来,观众能够从《一九四二》中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如果一个政权把人民视为包袱而不是依靠的力量,最终必将走上于人民为敌的道路,并为人民所抛弃。

影片中一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

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李雪健 饰)专程赴重庆面见蒋介石(陈道明 饰),打算向他报告河南的灾情。

蒋对李的来意心知肚明,却故意安排在自己飞赴缅甸之前召见他,并让机要秘书向他报告一大堆重大事件,包括准备与罗斯福、丘吉尔的会谈,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等,使李培基感觉委员长要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比我的事重要,知难而退。

蒋也就顺水推舟,乐得继续佯装不知道河南灾情了。

 

这一细节虽属虚构,但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蒋介石的心态——

出于对战争形势的悲观,他已经把河南当成一块随时可能放弃的领土,把河南灾民当成了一个给他带来拖累的包袱;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蒋介石对在河南救灾毫无兴趣,他一方面尽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甚至故意让河南沦陷以便摆脱自己救灾的责任。

时任国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厅厅长的张仲鲁老人回忆,1942年夏,河南灾情初现,蒋介石便接到了军方密报,随后第一时间赶往西安,召开紧急前方军粮会议。会上,蒋介石宣布,本年河南军粮配额减为250万石——只是减少,却并没有被免掉,更谈不上开仓赈灾了。河南省政府随即指派大员分头出发,继续督催军粮,因为他们知道,军粮,才是蒋介石最关心的。

《一九四二》中,身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蒋鼎文,断然拒绝李培基减免军粮的请求,他说:农民饿死了,土地还在;军人饿死了,国就亡了。

 

蒋鼎文的这句话,是有所本的,它来自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关于河南饥荒的报道。

白修德采访时,发现农民大批地饿死,而国民政府和军队却仍不顾灾民死活横征暴敛,当他就这一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时,驻防河南的汤恩伯部一名军官告诉他: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

显然,在蒋介石集团内部,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军官,存在并共享着这样一种独特的逻辑:国家,可以以一种排除了老百姓的纯粹土地而存在。

军队的宗旨,不是保卫老百姓/国民,而是保卫土地。

如此,老百姓就成了军队的累赘,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成为军队的敌人。

理解了蒋介石集团的这种逻辑,就能够理解,19386月,蒋介石为什么毫无心理负担地决定以水代兵,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任由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下,夺淮入海,却不向下游老百姓发出任何疏散的警报,致使八十九万民众在水中丧生。

 

黄河水退后,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河汊,无法耕种,另有大片土地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频繁决口。黄泛区土地经过大旱炙晒后,又变成蝗虫迅速滋生的温床,为1942年的大饥荒种下前因。

《一九四二》中,河南的灾民在地狱般的处境里辗转挣扎、死亡于沟壑,蒋介石却在重庆忙于作秀。

他接见、抚慰几个由阵亡的高级将领遗孤组成的童子军,邀请其中一个春节的时候到家里过年,同时却任由成千上万同样年龄的河南儿童成为饿殍。

国民政府的官员最关心的是如何能让重庆市民整齐地喊出“welcome,以取悦于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但对赈济河南的灾民却毫无兴趣。

据史料记载,1942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政府免除灾区征粮数额,蒋介石不但不见他们,而且还不让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

1020日,国民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回来后也承认河南灾情很严重,但仍然没有引起蒋介石的重视,直到白修德的报道引发了美国舆论的哗然,国民政府才拖拖拉拉地着手救灾,可这时,超过300万河南民众已经被活活饿死了。

 

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人民才是力量之源。

毛主席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唯一宗旨。

1943年春,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陕甘宁边区,仍然接受了近万名河南灾民,在晋冀鲁豫边区,仅太行、太岳两区的就接受25多万河南灾民。

事实上,由于陕北的贫瘠和国民党的封锁,当时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遇到的粮食问题,比国军要严重得多,但毛主席选择的解决方案,不是饿死老百姓喂饱军队,而是大生产运动,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43年,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每年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的就达1500万公斤,大大减轻了边区了人民的负担。

1942年,陕甘宁边区也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面积856185亩,损失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边区政府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使用概述》),但却完全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遗憾的是,不知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冯小刚和刘震云在影片中完全不提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的救灾,《一九四二》被拍成了没有共产党、八路军的一九四二

影片到了最后,老东家和他捡到的一个小女孩成为饥荒最后的幸存者——

如果这就是一个民族面对饥荒结局的话,那么这个民族一定灭绝。这个绝望的、没有任何希望的结尾,完全不能解释三年之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七年之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有些文化精英,不认同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为中国选择的道路,内心深处希望他们不曾存在——但如果从中国现代史上抹去了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中国和中华民族又是完全没有希望的——这是一个令这些文化精英感到尴尬又无法超越的悖论。

 

蒋介石以及国军对待人民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1944年日军发起的豫湘桂战役中,向豫西溃退的国军有5万多人被愤怒的农民缴械,有些甚至被活埋。

19447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豫湘桂战役为什么失败?》的社论,指出:军队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军如寇仇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最关心的军粮,则通过汤恩伯之手转交给了日军——日军占领汤恩伯部的军需仓库后,发现里面囤积的面粉就有100多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

在抗战胜利后展开的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军队不旋踵即风流云散,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一九四二》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蒋介石曾无限感慨的缅怀起北伐时事事皆顺的局面,但最终也没有想明白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

蒋介石没想明白的事,后人应该想明白,我以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