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新冠疫情 > 阅读信息
为何重症和死亡越来越多?奥密克戎没你想那样简单
点击:  作者:三甲传真    来源:三甲传真  发布时间:2022-12-25 10:46:57

 

 

昨天看到一位医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参与医院重症患者救治的感受:

 

1.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难以置信;

 

2.感染后大多数人都有症状,而且还挺重;

 

3.奥密克戎导致肺炎的风险被低估了!上午门诊有位一年前手术的患者找到我,她说家里人感染后都好了,怎么就自己还在咳嗽,而且活动多一点就喘,血压也比之前低。我怀疑是奥密克戎导致的肺炎,马上给她做了胸部CT,证实诊断。这一类患者很多并没有去急诊或发热门诊,有些还在家里扛着;

 

4.对于那些平素看上去还算健康的高龄老人来讲,奥密克戎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感染几天后突然出现病情急转直下的很常见,需要高度警惕!

 

三甲觉得,要感谢这位医生的善意分享,让所有人把奥密克戎前所未有的看得如此清晰。但同时让人担忧的是,他所在的医院处于国内一线城市知名三甲医院,该城市集中了国内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同时又在多个外省市派出重症医疗队援助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那二三线城市、偏远山村又该如何处理奥密克戎带来的重症潮和死亡潮呢?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同样是这座一线城市,仅仅一个区的殡仪馆以前1天火化40具,现在140-150具,一天就超额死亡100人啊。该城市可不止这一个殡仪馆,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殡仪馆,还有市级殡仪馆,一天该有多少人因感染奥密克戎失去生命?触目惊心!

 

我们真的严重低估奥密克戎了。放开前90%的无症状、极低的重症率和极低的死亡率,与放开后的数据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已经超出了预期和认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第一,放开之前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有人去查去核实吗?说一个普遍感受,现在都是一家一家的阳,按照90%无症状的比例,每个家庭中都应该出现比例不低的无症状感染者才对,但残酷的现实是每个家庭成员绝大多数都有症状、都需要服药、都需要去抢购药,都需要人照顾,有不少感染者更是需要紧急送医抢救。最近医生圈、患者圈关于感染后变成大白肺的讨论和议论越来越多,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奥密克戎吗?这还是我们放开前专家口中的“连感冒和流感都不如”的奥密克戎吗?

 

第二,人群的免疫水平不高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要看到,放开时,国内的疫苗两针、三针接种大多是在半年和一年前完成的,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第四针还未接种,人群的免疫水平不仅不高反而是很低,加之冬季为各类基础病高发期,对有基础病的人群将是一大劫难。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全程接种率、三针接种率本来就不高,这些都可能推高重症率和死亡率。

 

第三,当下的情况时常让人想起3年前的武汉,因为很多场景太相似了。如此多的重症,如此高的死亡,外省医疗队的援助......唯一的不同就是似乎缺少了中医。抗疫三年,中西医结合是我们保证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中国特色,特别是中医药在预防感染、预防转重、抢救危重症、预后康复等所有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放开之后,支撑我们走过三年的优势和强项渐渐地消失在公众的视野。

 

最后,三甲提醒大家,阳转阴后如果依旧咳嗽不断、活动多一点就喘,请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否已经转成了新冠肺炎。毕竟,现实中的奥密克戎看起来并没有那样简单。

 

来源:三甲传真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