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新冠疫情 > 阅读信息
北大医院专家王广发:北京流行的BF.7绝大部分有症状,将迎来重症高峰
点击: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12-20 11:09:08

 

王广发主任在病房指导对新冠患者的救治。(图源:受访者提供)

 

因为南北气候的差异,南方虽然疫情高峰也很高,但可能重症比例没那么高,不像北方来得那么凶猛。

 

 “这次新冠疫情的感染高峰不是一般的高,是疫情海啸,在过去的一周我们都已经感受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对医学界说,他提醒,接下来的一两周内会迎来重症高峰,因此各医疗机构应该早做准备。

 

那么,医疗机构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感染过新冠后短期内还会再感染吗?新冠病毒会越变异致病力越低吗?对这些问题,王广发给出了他的答案。

 

医学界:北京是这轮疫情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城市之一,你们科室情况怎样?接下来疫情会如何发展?

 

王广发:这次疫情,重症高峰还没到来,我们的医疗资源已经比较紧张了,加上医务人员感染的很多,过去一周,各个医院都挺艰难。我们科室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挺多的,好在很快就能陆续返岗了,这样人力压力会轻一些。

 

接下来人员虽然会不那么紧张了,但病人量也会紧接着上来,跟随着感染高峰之后,重症的高峰马上就要到来。

 

新冠这个病的特点,不是一上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另外,感染新冠后引发的基础疾病的加重,也有个时间过程。综合分析,未来一到两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医学界:既然已经预测到将会出现重症高峰,那么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

 

王广发:新冠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有可能会发生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所以呼吸和危重症科室首当其冲。此外,冬天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高峰,也要注意新冠感染后会加重基础疾病。

 

从救治上看,主要是医院的各个ICU主要承担重症救治任务,包括呼吸ICU、综合ICU、内科ICU、急诊ICU,甚至儿科的NICUPICU。我们每10万人的重症床位是10张,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30张,美国在疫情感染高峰时也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可以预见我们肯定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所以各个医院应该赶紧行动起来,第一,要尽可能多的扩充重症床位。最近国家卫健委也提出要加快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达到床位总数的4%,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

 

第二,有了床位,也要配备好救治设备,所以医疗机构应该对呼吸机等进行集中管理、集中调配,如果可以,要尽快添置呼吸机。

 

第三,组织重症救治队伍。因为短期内很难培养出一支成熟的重症队伍,所以要把医院里的重症救治队伍整合起来,以ICU的班底为骨干,吸纳一些有危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生、护士加入,混合编队,达到每个小组中至少有一个高水平重症救治能力的人员,可以指导其他医生开展抢救工作。这种方式还是行之有效的,我们过去在SARS时期,以及新冠这三年来,各地都已经积累了救治经验。

 

不单是医生,护理也很重要,一张重症床位应该配置一个有抢救能力的医生和2.5-3名有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护士。现在人员是一个大问题,解决办法除了混编外,还可以开展速成培训,注重救治技术,少讲理论,这样能提高效率。

 

第四,除了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外,还要提高防重症的意识。虽然接种疫苗很重要,但我们仍要对高风险死亡、高风险重症的病人,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些病人要早用抗病毒药物,而不是一般的感冒退烧药,是真正具有抗病毒能力的药物,第九版诊疗指南中也推荐的有,从过去的救治经验看,是能够降低重症率的。

 

医学界:这次,各地疫情高峰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有些地区还没到来,应对上会有什么不同?

 

王广发:医疗资源不发生挤兑,是我们危重症救治成功率高的关键因素。所以疫情还不严重的地区,要赶紧行动,准备资源,已经到了感染高峰的,要积极准备重症救治资源,组织重症救治队伍,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大多数奥密克戎感染者都不是重症,医疗机构应该对病人进行分级,低风险病人可以回家,高风险的病人,即使是轻症或普通型的,也要收住院。同时还要兼顾非新冠患者的诊疗需求,这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太强了,传播速度太快,院内感染很难避免,这就要求医院做一些腾挪和统筹,合并病房,腾出资源,有针对性地投入到最急需的部门。

 

因为南北气候的差异,南方虽然疫情高峰也很高,但可能重症比例没那么高,不像北方来得那么凶猛。另外不同地区,疫情基础水平不一样,传播风险也不一样,受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因此各地高峰会有一些先后。那些高峰还没到来的地区,一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赶紧行动起来,准备好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救治资源。

 

发热门诊药品要储备充足,这样做,能够分流病人,让轻症的回家。急诊能收得进去,病人不能都积压在急诊科,那样病死率必然会高,要腾出空间设置缓冲病区,把急诊积压病人分类甄别,保证重症病人有地方救治。把发热门诊、急诊和ICU盘活,对医院整体救治非常重要。

 

医学界:国内本轮新冠疫情高峰会持续多久?

 

王广发:这次疫情高峰大概要持续到春节后。春节之后全国整体上会有减缓趋势,但基本恢复正常可能要到2月底、3月初了,也就是天气开始转暖的时候。但同时也要注意,北方停止供暖后,可能还会迎来一个小高峰。

 

除了救治新冠外,还要注意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不能掉以轻心。在这个季节,欧美同时还在流行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还不突出。现在我们放开了,入境管制也有所放松,接下来有可能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也随之而来,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过去三年,大家戴口罩做得很好,不仅防住了新冠,也把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疾病防住了。虽然这三年来流感流行的强度减低了,对老人和小孩可能是好事,但同时社会流感抗体水平也偏低,当流感病毒再次出现时,有可能引起比过去更强的流行,所以即使得过了新冠,我们还是主张大家不要轻易摘口罩,特别是到人流密集的场所,还要戴好口罩。

 

医学界:很多人担心二次感染问题,你觉得会发在短期内发生大量二次感染吗?

 

王广发:新冠病毒确实特殊,一般六个月左右抗体就检测不到或者很低了,另外针对野生株的抗体对奥密克戎的交叉保护作用也有所减弱,这是客观事实,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保护作用,对疫苗还是应该有信心。

 

这次大范围的感染会产生群体免疫,而且这个群体免疫是针对当前的流行株(BF.7BA.5.2),所以短期内再重复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但长期再感染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不过比例不会特别高,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短期内大量感染造成了医疗挤兑,后续的再感染,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感染高峰了,到那时应对上会更自如一些。

 

医学界:中国有14亿人,有人担心新冠病毒在中国大范围传播过程中会再次变异,你怎么看新冠的变异问题?

 

王广发: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是不以人类意愿所决定的。对新冠病毒的变异要客观看待,要从科学上认真研究,不要主观臆断。

 

现在的确看到奥密克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力越来越强,致病力越来越弱,但我们也看到,北京主要流行的BF.7绝大部分其实是有症状的,会发高烧,带来的重症病人也比较多。当然,现在还没有统计数据,不知道到底发生了多少重症,但这和我们过去看到的媒体报道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想提醒的一点是,人类不是新冠病毒的唯一宿主,很多动物也是,新冠病毒在动物身上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我们并不清楚,也许在动物身上也越变越轻,但在某个节点上又传到人类社会,在人类身上表现就不一定也轻了。我们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禽流感,禽流感在水禽中几乎没有症状,但传到人类身上,H5N1能够导致50%-60%的病死率。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新冠一定会越变越弱,它的变异方向在人类社会也许是这样的,也许不是这样,在动物界的演变规律更不清楚。所以我觉得有关部门不能仅研究从人类社会分离到的新冠毒株,还要有人去做动物界的新冠病毒监测,看看变异规律怎样,如果动物身上出现一些对人类易感性更强的毒株,传播速度也更快,同时致病力也更强了,我们真的要提高警惕了,甚至还可能出现现有疫苗完全没有保护作用的动物界毒株,我们就得及时研发新疫苗,不要等已经传开了才手忙脚乱地应对。

 

总之,我们对新冠病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完全轻视它,也不要视为洪水猛兽,从科学上真正了解它,认识它,再制定我们的策略,切忌拍脑袋,切忌凭空猜想。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