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因真实性存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回应称,新版教材不再选用有争议的文章。
人教社称,经核查,《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2002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社会上有人对这篇文章中某些细节提出的质疑,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
人教社表示,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6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将替换二年级教材。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针对近年来语文教材选文出现的一些争议,人教社表示,在编写新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分专题审查。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将一律送有关领域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
附文:【红德智库的教材调查报告】
【红德舆情观察室】关于对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调查报告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多年来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如鲁迅文章篇目减少、安徒生童话被“篡改”、对比民国时期的教材差距甚多等等。除此之外,人教版的语文课本还存在着过分西化的现象,如课文中涉及外国人的故事偏大、虚假故事歌颂外国人、外国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而中国人的形象都是负面的等等。小学是青少年启蒙的关键阶段,一定程度西化的教材,势必将潜移默化地对我少年群体造成不良,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需引起重视。
一、课文内容涉及外国的内容篇幅过大
二、使用虚假的小说也要讴歌外国人
三、中国人就是负面形象,外国人就是正面形象。
四、教授生词也要用外国人的人名
五、为西方价值观站台。
六、其他问题。
一、课文内容涉及外国的内容篇幅过大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整个小学六年,除去一年级上册,总共416篇文章。其中以外国人和事为题材的文章共计100篇,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比例。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故事以及寓言故事,都是可以作为教材来学习的,是否引入大量舶来品教材,值得探讨。
二、使用虚假的小说也要讴歌外国人
在小学课本中,并非童话故事,却使用大量的虚假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主题都是歌颂外国人。
如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该文章,其实就是一部短篇小说,在近几年来的教材里反复出现,而且一直在改,一直在努力自圆其说。2002年版本的开头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事实上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2004年版,课文的开头改成“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1994年1月17号,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了地震,但是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小学教学楼里面怎么会有学生呢?期间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近的2016年,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事实上,中国汶川地震中就有很多的感人事迹,完全可以作为正能量的教学内容。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文章开头写到:“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此爱迪生并非我们熟知的发明家爱迪生,只是一个虚构的假故事,因为人类做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时,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已经年过四十了,年过四十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小孩。
三、中国人就是负面形象,外国人就是正面形象。
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涉及到中国人就是负面形象,涉及到外国人是正面形象” ,潜移默化地传输这么一个观念:中国人是自私愚蠢的,外国人是大方聪明的。
如在二年级上册第7课《一分钟》中,讲述一个叫元元的小朋友因为贪睡而导致迟到的故事;
二年级上册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讲一个人种葫芦,有了虫子也不去治,说治虫和他没关系,他要的只是葫芦而已,其中的插图就是一个中国古人形象;
二年级上册第19课《蓝色的树叶》中,讲述一个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从而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来说明孩子的自私自利。纵观小学课本,中国人正面形象只有2个:司马光与曹冲。
反之,外国人正面形象的文章则比比皆是。一年级下册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明明就是一个朝鲜寓言,却非要把主人公定为一个叫“雄日”的日本孩子,讴歌其诚实品质;
二年级下册第22课《我为你骄傲》,讲述一个外国孩子打碎邻居奶奶玻璃并且认错的故事;
三年级上册第32课《好汉查理》,则赤裸裸地讲述一个查理的男孩诚实友善热心的品质;
四年级上册第27课《乌塔》,通过对比中国孩子和德国孩子乌塔,来反衬德国孩子乌塔独立自主生活能力;
六年级上册选读第3课《小抄写员》,讲述一个叫叙利奥的孩子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夜晚起来帮父亲做抄写员工作的故事。
四、教授生词也要用外国人的人名
作为人类社会唯一硕果仅存的象形表意文字,我们的汉字普遍是具有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具有微言大义特色的,这是和字母文字最大的差别。然而,人教版的教材,却毫无专业性可言,竟然使用外国人的人名作为生词来教授。如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中,外国主人公名字“科利亚”中的“科”、“亚”;
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外国主人公名字“萨沙”中的“萨”;
二年级下册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外国主人公名字“卡罗尔”的“卡”、“罗”、“尔” 。教授生词的方式很多,可是赤裸裸地用外国人名教授,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
五、为西方价值观站台
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存在着一些为西方价值观站台的文章。如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把一部印地安人被屠杀和掠夺的血泪史,以偏概全地、轻描淡写地变成放弃和转让,而且被反复吟诵。众所周知,近代史中,印第安人被白人压迫,被批转让土地,背井离乡,成千上万印第安人因为饥寒交迫和疾病,客死他乡。讲述印第安人历史的文章很多,偏偏选一篇给白人洗地的文章。
六、其他问题。
(一)圣诞节课文比春节课文还多。
三年级上册第31课的《给予树》和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都是讲的西方基督教圣诞节的故事,一个是讲善良的小女孩将给自己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了别人买礼物,一个是讲保罗的哥哥圣诞节送了保罗一辆车,他用这辆车带给了两个小男孩快乐。而讲述我们自己的春节的文章,却只有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北京的春节》。实际上,关于给予这个话题,完全没必要使用圣诞节这个背景,也没必要使用外国的人物。
(二)课文解读不符小学生理解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从强调树立保护治理环境角度而言,课文本身问题不大。但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课文在强调黄母亲河的同时,从生态角度也同时把母亲河说成了是祸河,两个重要概念同时进入小学生单纯幼小的心灵,孩子们无法分辨主次。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和各种水利设施的建设,黄河已经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而同样讲黄河的课文,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的标题是《黄河的主人》,描述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勇于战胜黄河的惊涛骇浪。两相对比,优劣立见。
(三)把经典内容的教授换成外国内容。
我们都知道矛和盾的故事出自我国古典名著《韩非子》,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由来。但是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则把这个充满哲理的我国成语故事换成了英国人发明坦克。把本来可以教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因素和哲理的内容,变成英国人发明战争武器。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