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有部影响力极其广泛的地方戏剧,就是豫剧《朝阳沟》,不仅在中国现代戏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品位和特殊的地位,而且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剧中主人公王银环所代表的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奔赴农村支援农业建设的道路,在当时乃至今天意义特别重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择业都具有指导意义和重大启示。
一、火热年代的火红事业,赢得了《朝阳沟》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朝阳沟》诞生于火热的年代,讴歌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火红事业,展现的是城里长大的高中毕业生王银环坚信农村是知识青年的广阔天地可以展翅高飞,自愿到朝阳沟参加农业建设,在基层党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克服一系列思想障碍和生活困难,坚决扎根农村的壮丽画卷。故事梗概是城市姑娘银环和男朋友拴保相约,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银环却遭到母亲的竭力反对,后在同学们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感染下,在栓保鼓励下来到了农村,却因不适应体力劳动,思想又产生了动摇,懊悔不该到农村来,想要回城去找工作。正巧母亲来信说得了重病,便不听栓保和栓保娘的劝告跑回城去。路上碰到朝阳沟老支书,对她进行思想教育,指出知识分子在农村的远大前途,银环很感动,表示愿意留在农村。但当支书知道她母亲有病时,就劝她回家看望母亲。哪成想,银环回到家里看到母亲并没有生病,是想用这个办法骗她回城里,就与母亲的扯后腿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果断甩开母亲的拉扯,重返朝阳沟,立志在劳动中改造思想,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农村建设,促使她母亲也决定在朝阳沟落户。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势必赋予《朝阳沟》重大的创作题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这就决定了《朝阳沟》的必然红火。
《朝阳沟》火在红遍全国。《朝阳沟》1958年公演的时候,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当时发展工业似乎比农业更紧迫,知识青年到农村支援农业建设也属于自觉行为,但却代表了发展农业缩小三大差别的战略,彰显了新中国知识青年的高度政治觉悟和大显身手的奋斗方向。该戏讴歌的放弃城市生活、放弃考大学和人们向往的城市工作,自觉到农村去、扎根农村建设的王银环,突出了支援农业建设的战略问题,也指明了知识青年施展才华的特别路径,更是以实际行动推进知识分子劳动化。所以这出戏一经诞生,便出乎意料地火遍全国,不仅高度推崇王银环选择的扎根农村道路,许多知识青年纷纷学习王银环上山下乡,而且人们爱屋及乌使豫剧尤其是朝阳沟一下子火了起来,扮演王银环的魏云和其他演员也都火了起来。王银环上山和下山的唱段也都被广泛传唱,且经久不衰,被许多其他地方剧种移植,充分显示了《朝阳沟》的强大震撼力和卓越艺术魅力。尤其是《朝阳沟》曾三次进京演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196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朝阳沟》益发红遍大江南北,其拷贝发行量位居当年第一。半个多世纪来,《朝阳沟》的中文、外文版本共计20多种,舞台戏在全国各地演出了3000多场,书写了《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史上的独特品位和无可争辩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朝阳沟》火在60多年久经不衰。《朝阳沟》有着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视、电脑里层出不穷的电视剧、电影似乎更容易博得观众的欢心,戏剧面临着不景气的状况。特别是戏剧现代戏,即便是京剧也只有为数不多的现代剧目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痕迹。而《朝阳沟》作为地方戏剧,作为现代戏却兴盛了60余年,而且在未来也不会轻易失去它的光彩。借鉴学习它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青年的气魄和胆识,借鉴学习戏曲作家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精神和品质,借鉴学习《朝阳沟》为人民群众创作、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目标和艺术追求,对落实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有着重大意义。
《朝阳沟》火在政治性与艺术性完美的融合。《朝阳沟》一直富有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生命力,是因为《朝阳沟》讴歌了王银环道路,产生了王银环现象,现在理论家和戏剧家们都在探讨研究《朝阳沟》现象,但必须记住王银环是《朝阳沟》的灵魂,也是《朝阳沟》闪光的代名词,换而言之,《朝阳沟》现象说到底就是王银环现象;也是因为所讲述的支援农业主题,不仅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回响,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它是一部跨时代的作品;还是因为《朝阳沟》生动地诠释了艺术的生命唯有属于时代,方能属于人民,昭告了社会主义艺术创作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远。
二、王银环道路和王银环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火红年代的标识
《朝阳沟》的永恒魅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火红年代创造的王银环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与《朝阳沟》引发的王银环热和王银环现象息息相关,所以只有读懂王银环道路和王银环现象,才能深刻理解《朝阳沟》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悟透《朝阳沟》历久弥新的真谛。
《朝阳沟》用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讴歌时代主题。《朝阳沟》能够影响几代人,彰显出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高峰,反映了河南豫剧人不变的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的“戏比天大”,扬起了讴歌时代、讴歌新中国、讴歌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也是杨兰春先生和主创人员、演职员笃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长期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厚积基础上的一次爆发”,是长年累月深入基层挖掘生活用心血和汗水积累起来的艺术结晶,是坚持文艺的正确方向,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打磨、完善、升华的丰硕成果,用塑造王银环和栓保等有血有肉的立志农村建设青年形象成功,铸就了群众百听不厌的豫剧经典。故而有了《朝阳沟》四代演员同台演出,现场爆发几十次掌声,很多观众都看得热泪盈眶,台上台下一起唱,真正体现了政治与艺术、生活与创作结合的魅力。《朝阳沟》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时代的艺术、人民的艺术、品质的艺术,在紧贴时代、讴歌时代、融入时代中最终超越了时代,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朝阳沟》这面旗帜,昭示了广大戏剧工作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感时代风气之先,创精品力作于世,让现代戏创作的河南实践始终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熠熠生辉。
王银环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火红年代的标识。《朝阳沟》电影的背景是当时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的运动,城市女青年王银环在国家的号召之下,王银环一出场就高歌“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数不完看不尽胜利的消息,农村是当我们当我们 的广阔的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毕业后升大学我没争取,剧团里来通知没把信回,要做个新型的知识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我百倍努力”,也交代了“俺的妈左拦右挡不想去”的阻力,很无奈地诉说“昨半夜我一提下乡劳动,俺的妈扯起嗓子骂破喉咙,她骂我狗肉非要上席面,白白供我上高中。你爱不爱我的轻了她不搭理,说的重了她骂的更凶,一晚上没人关电灯,她脚踩门台骂到天明,她经常骂我到七点钟”,在同学和栓保的鼓励下,决定先斩后奏先瞒着母亲到朝阳沟,再写信给她。不料银环前脚刚进门,她妈就赶了过来,见着银环劈头就骂,但银环决心已定,又气又恼地回家了。银环得知母亲有病,在老支书和村里人劝说下回家看望母亲了,却看到她妈对她的欺骗,对农村的歧视,连水都没喝坚定回到了朝阳沟,促使她母亲反思自己也跟着下了乡,银环更是义无反顾地在农村扎下了根,实现她的建设新农村的愿望……。
王银环与妈妈的斗争,是旗帜鲜明与旧传统的决裂。《朝阳沟》故事线索单一,戏剧冲突也只是家庭内部矛盾,但王银环与妈妈的斗争,又不仅仅是家庭矛盾,不仅仅是简单的母女认识分歧,而是新旧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这个碰撞和交锋现在依然激烈。阻碍王银环下乡的也不只是她的妈妈,而是整个封建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是三大差别尤其是城乡差别,它们才是对知识青年到农村的重大思想障碍和阻力,银环妈只是其中的受害者。站在银环妈角度,从城市市民的普通母亲思维看,银环妈不是泼妇,只是一个讲实际的小市民,一个寡妇能供养女儿上高中很不容易,希望她考大学也在情理之中,对银环与栓保交朋友,心里也是蛮赞成,打算一个女婿半个儿,为她养老送终,可眼看就要成为大学生的闺女却“升来升去升到农村”,不由感到“功不成来名不就,你不知羞耻我怕丢人”,自然火冒三丈,尤其是看到高中生成了农民的儿媳,不由得一蹦三尺高。演银环妈的杨华瑞开始觉得太夸张,但设身处地替银环妈想,就会对她阻止干扰银环下乡的恼怒举动有深刻的理解,而每次出场那“一蹦三尺高”的一“蹦”都成为亮点,总能赢得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既是演技和幽默,也表明观众对银环妈真情实感的认同。王银环与魏云的合二为一,魏云在《朝阳沟》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由于魏云一丝不苟,演出真情实感,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一出《朝阳沟》唱遍祖国的山河大地,使现实的银环与戏里的“银环”成为一体,被称为活“银环”,不仅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剧中银环的长辫子和方格上衣成了当时很多女青年追求的时尚。
王银环现象的跨时代意义。《朝阳沟》讲述的王银环扎根农村故事,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都写出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都具有经典的意义。戏中反复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歌颂青年人献身农村建设的理想,所创造的王银环形象,能够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冲淡浓郁的时代感和深沉的思想性,能够不因审美的变化而降低它精粹的艺术感和鲜活的观赏性,能够不因岁月的变化而弱化它的伟大;所表现的王银环扎根农村的曲折,所反映的农村呼唤知识青年的迫切和强烈,所提供的反映现实生活升华现实生活的创作经验艺术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现代戏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教科书;所反映的那个火红时代,反映的那个时代年轻人奋斗足迹,反映的那个时代坚定王银环扎根农村展翅高飞的社会风尚,所迸发的时代强音随着作品的艺术震撼力,不仅奏响了众志成城建设社会主义的乐章,也带来了今天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更为全面的探讨。这就决定了《朝阳沟》讲述的是一个大时代的故事,决定了对于农业的重视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必须的,它预言了未来的一种趋势,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更需要王银环这样的知识分子智力的支持,需要当时朝阳沟里描写的几代人持之以恒建设家乡的劲头,这就是王银环现象的跨时代意义。
三、“朝阳沟之争”证明了王银环道路的时代生命力
《朝阳沟》的巨大成功,引发了“朝阳沟之争”,一个是河南朝阳沟,杨兰春创作体验生活的地方,另一个是河北朝阳沟村,杨兰春出生的故乡,都因《朝阳沟》而改名“朝阳沟”,都以大量事实佐证自己这个“朝阳沟”才是王银环下乡故事发生地,还出乎意料地引出了讴歌王银环道路的知青纪念馆。可见,“朝阳沟之争”并非争的只是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其背后还意味着是一种更重要的精神资源在“吃香”。它说明《朝阳沟》的王银环道路并没有过时,她所代表的知青精神依然为今天的人们所喜欢和追崇,在新时代仍然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朝阳沟之争”引出的朝阳沟续写。河南登封乃至整个河南认定《朝阳沟》就发生在河南,登封确有朝阳沟这个地方,原来叫曹村亦即另外一出豫剧里《卷席筒》故事地,因为杨兰春不仅是豫剧三团的领导,也实际深入曹村体验生活,根据省文化局领导要求创作了《朝阳沟》,曹家湾也因此改名朝阳沟,而且《朝阳沟》戏里的知识青年最终落户在农村,对当时的许多年轻人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这出戏确实改变了不少年轻人人生轨迹。重要的是,朝阳沟创作意图就是1958年3月省文化局领导请时任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为全省文化局长会写个戏,时间仅一个星期,杨兰春接到任务后思前想后,看到了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场景,根据1957年在登封县曹村(即现在的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抗旱浇麦时朝夕相处的男女社员,结合多年的生活积累,创作了《朝阳沟》,1958年3月20日参加全省文化局长会议的同志都来看这出大跃进年代的“跃进戏”(杨兰春七天七夜写出剧本 “拴保”与“银环妈”一世情缘,《朝阳沟》背后的人物故事,大河网2008年6月15日)。尤其是四十年后,又出现了《朝阳沟》续集,1982年朝阳沟老搭档联袂演出《朝阳沟内传》,并连演106场(参自《戏里乾坤〈朝阳沟〉:从城市走向农村,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新浪博客2022-12-22),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表达了朝阳沟确实在河南,确实在登封的朝阳沟。
“朝阳沟之争”引出的知青纪念馆。河北武安也不示弱,认定《朝阳沟》就是杨兰春他以家乡列江(朝阳沟村)为原型创作的不朽剧作,认定一曲《朝阳沟》就是半部知青史,而且把武安的朝阳沟村当作知青上山下乡的纪念地,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了知青纪念馆,这就是他们比河南的高明之处,站位比河南的高瞻远瞩。他们认为杨兰春的创作大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发表的“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指示,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创作的生活原型是,杨兰春根据回家探亲时朝阳沟发生的故事,通过《朝阳沟》这一不朽经典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时代的特色。他们还在2009年7月举办以“戏剧朝阳沟,太行山水情”为主题的朝阳沟文化节,致力将朝阳沟打造成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的知青文化村。新建的知青博物馆坐落在朝阳沟新华门,总面积约4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知青用过的物品,展示了《朝阳沟》等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一大批知青时期的创作、照片和资料,丰富的藏品和文字资料,不仅让人们了解知青,更赋予了博物馆生命与灵魂,激励人们永远铭记千万知青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
“朝阳沟之争”表达了王银环道路只是千千万万知青的缩影。王银环形象始终焕发着青春活力,始终被人们喜爱,表达了人们永远铭记知青上山下乡的伟大贡献,永远难忘知青战天斗地的光辉岁月。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数以千万的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背上行囊,投身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中,在广阔天地里同农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赞歌……。朝阳沟知青博物馆展板,讲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源起,1954年4月,河南郏县在第一区大李庄乡搞农业合作化规划试点,试选派回乡32名农村初中毕业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生产运动,以解决农业合作社会计和记工员不足的难题,许昌地委随即起草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毛主席1955年10月认真阅览后做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批示,因毛主席这个批示得名的广阔天地乡,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发源地,而团中央1955年组织的远赴黑龙江省六十名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邢燕子等知青典型模范,则是王银环道路的示范和榜样,1968年新华社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会宁县城镇的191户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并传达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随后,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则是王银环道路的拓宽者,掀起了王银环浪潮,形成了王银环现象。朝阳沟知青博物馆的落成,朝阳沟村形成的以“知青梦乡”为主题,知青文化为体验核心,集特色餐饮、知青主题住宿、文创产品体验为一体服务配套的旅游乡村,挖掘了知青文化,弘扬了知青精神,比朝阳沟之争要有价值得多、珍贵得多。
“每逢我遇见那高兴的事,就想起当年的八路军”,这是讴歌军民鱼水情深的经典歌曲。比之于《朝阳沟》也同样,每逢看到知青的故事,就会想起《朝阳沟》、想到王银环,就会记起那代人难忘的青春年华,想起知青自强奋斗的靓丽青春风采。知青岁月凭谁问,万语千言总是情。人们会永远记住《朝阳沟》、记住王银环,永远铭记知青的伟大奉献,汲取更多建设新农村的力量。(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