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李克勤:人民公社办企业是怎样的创业?
点击:  作者:李克勤    来源:济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8-17 12:19:10

 

李克勤(jixuie)题记:在人民公社处在初创期,毛主席就发现了社办企业“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一直到1975年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再次把人民公社社队企业大大促进了一大步,这与不久后从社队企业过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怎样的必然联系?人民公社办企业是怎样的创业?我们究竟该怎样评价毛主席领导广大社员的道器变通呢?我们是不是需要更深入了解新中国的创业史呢?

 

 

这是一幅批林批孔时期的宣传画,那是一个生产大队购进了一台车床,工农结合的社队企业生机勃勃,社员对未来充满希望

 

 

19741215日,《河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报道了巩义县回郭镇社队的企业情况。1975927日,毛主席批示将这篇报道印发给京各中央同志。同年10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题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省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并配发署名评论《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这样回郭镇人民公社办的企业声名远扬,与此同时一场新的道器变通之变在全国展开——社队企业大发展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健康展开了。

 

01

袁宝华提到毛主席的批示

 

我再研究华西村吴仁宝道器变通时查阅到一个资料。曾经长期从事新中国经济工作,担任过国家计委、经委副主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原中顾委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袁宝华,在一次谈话中讲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早在“文革”前,苏南的社队企业一开始露头,中央研究室就有个调查报告,介绍的是江阴华西村。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以后有个批示,说这是农村光明灿烂的希望。苏南乡镇企业的历史很长,因为就农村来说,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后进一步发展了。我家乡南阳地区商品经济最发展的是镇平县,镇平县靠的是什么呢?它地少人多,就靠农村手工业。每年麦子收了以后,麦秸一般都是喂牛的,他们把好的麦秸收起来编成草帽辫,仅草帽辫这一项在镇平县就养了多少万人呢!当地的妇女都干这些事情。苏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小工业有传统啊。他们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实践中又有新创造,就是发展小城镇,把“离土不离乡”进一步发展到建设小城镇,也就是城市化过程。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尤其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因为有大量的小城镇才能避免大城市畸形的发展。乡镇企业还有个为大企业服务的问题,为大企业搞一些初步加工。】

 

1975102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还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写过华西村:

 

“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秋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这样关于华西村(大队)及吴仁宝的报道出现了一大串看上去确凿的、闪闪发光的数据,它曾经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苏州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赞美诗,其中有:

 

仁宝同志江阴众,

英雄业绩维仔肩,

更思举国数千县,

孰不能如江阴焉”。

 

华西村的兴旺发达,在道器集合上的抓手是什么?

 

就是社队企业。社队企业不是私营企业,是集体所有制的,领导者是红色企业家。

 

毫无疑问,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运行模式源自社会主义苏联,它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农村,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在195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产(资本)联合。集体经济,即集体所有制经济。追根寻源,“集体所有制”最早由伟大导师马克思提出。1874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95)

 

从马克思这段话中可以看到,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但他没有提出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马克思逝世后,189411月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提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转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合作社占有”。这里表明当时合作社是一条从小农走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的道路。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推动合作社运动规范和发展。国际合作社的原则中,社员所有并控制企业,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劳动惠顾等成为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一般合作社的财产中有社员出资入股部分,还有社员共同共有的积累部分。

 

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地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就是集体企业”。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革命导师根据合作社运动的实践提出,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的思路来源于此,事实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关键的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我国目前农村存在的以华西村、南街村、大寨村、刘庄、周家庄、洪林村等为代表的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征的村落,就是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对社队企业,我不陌生,在小时候去黄陂老家王家河公社时,就见识过社队企业——农机厂。

 

后来的乡镇企业就是社队企业,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里发挥的作用,那么可不是开玩笑的。难道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开始创业,经过艰难曲折的道器变通之变,才有的。

 

我直接调研的广东中山建华管桩,就是从一个乡镇企业逐渐演化过来的。像建华管桩这样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那可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

 

毛主席这个说法——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难道没有实现吗?

 

老人家的想法说法做法,有什么想不通呢?

 

02

毛主席在郑州会议上谈人民公社事物

 

195922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进行了七天,35日结束。到会者来自的中央20人,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27人,共47人。会议主题是人民公社问题。毛主席在会上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话。下面从创业角度摘录两段。

 

 

不妨对毛主席讲的这一小段给予特别关注:

 

当然,我们的工作中不但有伟大的成绩,也有一些缺点。在一个新的、像人民公社这样的缺乏经验的前无古人的几亿人民的社会运动中,人民和他们的领导者们都只能从他们的实践中逐步地取得经验,对事物的本质逐步地加深他们的认识,揭露事物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克服工作中的缺点。谁要说一个广大的社会运动能够完全没有缺点,那他就不过是一个空想家,或者是一个观潮派算帐派,或者简直是敌对分子。

 

对于探索新事物来说,作为创业者这是不是道层面必备的思想意识和器层面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呢?创业意味着走新路——道器变通之变,肯定不是走现成的路,理所当然会有沟沟坎坎,如果要创业一点问题都不出现,或者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犯的错误不依不饶,那显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在作祟。

 

毛主席对创业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他对待战争年代像粟裕将军的做法,可见一斑。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老人家对人民公社这一新事物的态度,我们进一步领悟了老人家说法做法背后想法的深谋远虑和独具匠心。

 

在下面这一段里,毛主席直接把社办企业(社队企业)看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领悟毛主席的想法,至少要读一读这一小段:

 

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脱离较小的集体所有制,通过较大的集体所有制走向全民所有制,而不能要求一下子完成这个过程,正如我们以前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脱离个体所有制而走向集体所有制一样。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不得不感佩老人家那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情怀,革命现实主义把控的对象主要是器层面的企业有形资产,而革命浪漫主义把控的主要是道层面的企业无形资产。

 

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一个为阴一个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器变通。

 

03

毛主席的创业文化:巍巍昆仑第一峰

 

《国语·郑语》里有这样的说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意思说,万事万物因为不同而又能同处,这才是自然的,如果万事万物趋同一致,那就麻烦来了,事物也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了。

 

毛主席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具有非凡的领悟力。

 

因此他从小就养成了不拘一格的思维习惯,在行为上也大胆尝试新奇的做法。

 

青年时代,毛主席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个名字叫毛奇,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借用德国一位会打仗的将军毛奇之名,这是器层面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层面追求新奇新异的思维行为。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偶然的,那是毛主席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文化最早是在战场上形成的,那是战火历练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毛泽东文化氛围里,出现像林彪、粟裕、韩先楚,等等这样的军事奇才一点都不奇怪。

 

那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元帅将军和战士,都是毛主席用文化哺育出来的创新型人才。

 

对毛主席的《实践论》有很深研究的德鲁克在“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有这么一段:

 

【每一种实践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即使实践者本人从未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家精神是以经济和社会理论为依据的,该理论视变化为常规。它认为,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做与众不同的事,而非将已经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萨伊在200多年前,在创造 企业家 一词时,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它原本是用来作为一种不满的宣言和声明:企业家颠覆现状,推陈出新。正如熊彼特所阐明的:企业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

 

让我们深入读一读毛主席一系列关于新事物的想法说法做法。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之“三  农业合作化问题”里指出: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在“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里,毛主席又讲了一长段话: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接着毛主席的说法,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规律这一高度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开始的时候受过种种打击,被认为是毒草。现在它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还在继续受打击,还被认为是毒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无论在全人口中间,或者在知识分子中间,马克思主义者仍然是少数。因此,马克思主义仍然必须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毛主席在文化格局上,并不是说创新思维就一定一帆风顺,老人家是充分估计了创新者必然的命运的。正如历史上变法者的结局往往多数比较悲惨一样,但革命者又不能不战胜这样的问题和困难,否则,也就无所谓革命了。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八卷p.341

 

老人家在19641213日修改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毛主席这里讲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也是老人家一贯鼓励、支持各行各业的人们努力奋斗想法说法做法。

 

毛主席的一生始终是在以身作则,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不断总结经验,他的发现,他的发明,他的创造,他的前进,因此毛泽东文化能够形成并非偶然。

 

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也许不像战争时期的想法说法做法那么有名,这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成灾有关。

 

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拼命制造各种谣言说什么“不懂经济”之类的屁话,的确迷惑了不少人。

 

事实上,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想法说法做法,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想法说法做法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这本身就把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共性揭示出来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掌握批判的武器,就可以锦上添花。

 

然而要在任何领域取得革命性成果,那就得进行武器的批判——在道层面的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行,那才能完成革命性的道器变通之变。

 

批判的武器,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之后,多数人掌握既有的批判武器,不是一件难事。然后,怎么样与时俱进?这就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那就非得进行武器的批判。毛主席探索出了一套成体系的想法说法做法,重点在求新求异求奇上突破惯性思维,这是道层面的突破。与此同时,在器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行动起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就是全社会的创新文化习惯了,而通过鼓励争取优异成绩,无疑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方式,也就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一句话,毛主席鼓励大家争取优异成绩,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者——勇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

 

这是不是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呢?

 

老子说的“道生一”这一步,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要厉害的多。道生一,是从无到有,这是优异成绩,而其他的只是量的增加,至多算作优秀而已。因此,道为道器变通之根,只有在道层面有所革新,有所突破,有了根本性的创新,才会有新奇,也才算得上真正的优秀。毛泽东文化第一个维度是“优”——异而优——因为与众不同,或者说基于与众不同而产生的优秀——老人家培养的那一批又一批创业者就是异而优的。

 

毛泽东文化哺育了多少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型的创业者?请看人民公社办的企业吧,品味、领悟一下其中的创业精神吧!看看陈永贵,看看王宏斌、吴仁宝、史来贺、雷金河、郭凤莲、叶昌保、周宝生、孙开林、罗太平、郭重庆、郁全和、李良宝、耿瑞先,还有杨贵等这一批乡村红色企业家吧,中国未来需要多少这样的红色企业家呢?

 

李克勤(jixuie)后记:1970年代开始上学之后,我听到了的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的鼓励的说法,不止一种,但有一种是常见的,那就是鼓励取得优异成绩,请注意是“优异成绩”,不是“优秀成绩”。社会舆论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以优异成绩迎接某年元旦”,“以优异成绩向什么什么献礼”,“以优异成绩报答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等等。在这样的说法说得通的社会意味着什么?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文化习惯——人们在道和器两个层面追求的不单纯是优秀(更好),而是在自觉追求打破常规(旧有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争取为社会作出更独特的贡献——也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才是真正的优秀。也只有在毛泽东文化里,人们才会养成这样的文化习惯,人们创新性的思维和行为,才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鼓励,那么创新型人才那些奇思妙想也才能转化成人们说法和做法,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得以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

 

来源:济学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