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邵建忠: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点击:  作者:邵建忠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8-03 11:31:23

 

红军用茅台酒治疗伤口的雕塑(图片来自新华社)

 

自古以来,酒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鼓舞激励士兵英勇杀敌,大凡交战双方的将士,都会在出征前痛饮壮行酒,胜利凯旋之后还要狂饮豪喝以示庆贺,这种军中酒文化的古老习俗一直从古传承至今,也在我们红军队伍中得到了延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有别于中外任何一支军队的根本就在于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无疑决定了这支军队能够战无不胜勇往向前的行动支撑就是红军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格自觉的纪律,而不是物资的刺激或激励。八十多年前,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在被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为了达成迷惑调动乃至甩掉敌人之目的,实现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战略企图,也刻意地把这种古老的军中酒文化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回。

 

左倾教条错误路线的领导,不仅使中央红军丢失了根据地,又导致了自长征以来,不但未能摆脱敌人的追剿,还一步步地将其推向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剿灭的险境之中。为了能保住红军的有生力量,尽管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连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也付出了人员损失过半的惨痛代价,但还是未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一筹莫展的李德和博古,面对失败,不总结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仍不顾实际地坚持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硬要往蒋介石设下的口袋里去钻,在此十分危机的情况下,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据理力争,强烈要求改变错误的进军方向,迫使其不得不采纳毛泽东等人的建议,在通道转兵,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全军上下欢欣鼓舞,部队面貌也为之一新。尽管时下的局势依然严峻,中央红军仍处在几十万敌人的包围之中。如果不能尽快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而继续与其无休止地纠缠打下去,不但消耗着有限的国防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被敌人拖拽着腿脚而无法北上,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使命任务和战略目标将不能实现。这使得毛泽东不得不从中国革命之长远战略着眼,从红军当下的困境着手,谋划着上演一出能尽快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大戏一一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目的就是要调兵,调蒋介石的兵。红军经过四次的反复渡河,就是要给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制造出一个红军已经无路可走,只能北渡长江的假象。毛泽东的神来之笔,使许多红军指挥员一时看不透其中的玄机,连林彪这样的军团长都没有看清不能理解,认为不走弓弦走弓背,要拖垮部队的。为了将红军要北渡长江这出假戏唱真,中央红军在三渡赤水之前经过茅台酒乡的时候,中革军委就要求各部队,要利用酒乡的美酒,不但要尽可能地改善部队的伙食,让大家吃饱吃好,还要有意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的造势迷惑敌人,制造出部队都在喝“出征酒”要决心渡江的假象。许多干部战士乃至军团一级的领导都在此饮了酒,而且喝的还全是正宗的茅台名酒。在军情如此紧迫的情形之下,能让这么多红军指战员在行军间隙亲身感受一次只有在过节的时候也都不一定能享受得到的特殊待遇,实属罕见,留下了红军长征史上一个有趣的传奇故事。

 

(一)

 

红军喝茅台酒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央红军整个四渡赤水期间最为关键的二渡与三渡之间。

 

遵义会议虽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撤销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但没有涉及到政治路线问题,致使部分人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由于当下最为紧迫的仍是军事问题,而红军被动挨打的局势依然严峻,没有根本的改变,红军仍面临着随时都有被敌人围剿和吃掉的危险,毛泽东接手的被敌人追杀到濒临全军覆没的这盘残局,要想把它立马能走活,谈何容易。要摆脱这种危局,变被动为主动,只有逐步地恢复符合红军特点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尽快甩掉并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如何走、怎么走的问题萦绕在了毛泽东的心头,他在精心地谋划并实施着如何才能走活这盘残棋。

 

中央红军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如果不从当时全国红军一盘棋的战略角度考虑,做不到相互配合也是无法实现的。从当时各路红军所处战略地理位置来看,三大主力红军当时所在地域分布情况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地区,且正处于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全力追剿的状态;二、六军团在湘西地区;四方面军也已到了川西地区,在战略上看这三点已构成了一个互为犄角的关系,无疑使轻装上阵的中央红军有了一个能够自由活动的回旋空间,给了中央红军利用这种犄角关系来灵活机动地作战,调动并跳出敌人包围圈一个绝佳时机。毛泽东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开始了上演一出现代版的将计就计、声东西击、调虎离山的战争活话剧。四渡赤水的大幕随之拉开,红军真戏唱假,假戏唱真,机动灵活,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从此便由毛泽东的手指来拨动了。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便移师北上,经桐梓、松坎,于129日,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进入了川南古蔺、叙永,云南扎西地区后,蒋介石发现了红军有北渡长江的企图,随之令川军十二个旅、滇军3个旅追击并沿江布防,封堵了长江各渡口,显然要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在此情况下,红军便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之后又于21821日,由川南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且五日之内连克桐梓、娄山关,进占遵义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有感于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毛泽东以一首《忆秦娥·娄山关》词,赞扬了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面对困难从头越的坚定决心。

 

中央红军经过一渡、二渡赤水之后,蒋介石就判定中央红军下一步的行动目标不外乎只有两个,不是北上去与在川西的四方面军会合,就是东去与在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而与四方面军会合的可能性最大。他认为此时的中央红军由于人员损失严重,也早已是疲惫之师,要想北上,就是插上翅膀也难过去的长江天险,无异于成为了一道阻拦红军的天然屏障,蒋介石深信红军此举无疑给了他要将其压缩在川黔滇地区并一举剿灭的一个天赐良机。他认为只要先剿灭了中共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使得红军群龙无首,之后再去剿灭其他根据地的红军就易如反掌,即可完成他既定的剿共大业。然而,这只能说是蒋介石的一厢情愿而已,岂料毛泽东早已看透了这一点,他已根据蒋介石的误判,为其设计好了将计就计的路线图,且有意示弱不漏声色一步步的诱其上钩,加深误判,最后让其神不知鬼不觉的不得不钻进这个为其量身定做好的口袋。

 

311日,川军潘文华部3个旅占领遵义;周浑元主力集结鲁班场地区;吴奇伟纵队一部已北渡乌江,向鸭溪、遵义推进。315日,为了诱敌,红军主力围攻鲁班场,经过激战,随之撤出战斗,之后便向茅台地区机动,相机袭取仁怀,部队在此进行休整,准备三渡赤水。

 

16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军前敌司令部到达仁怀县茅台镇。在判明掌握敌情之后,立即向全军发出了即刻西进再渡赤水的命令。从当晚开始至1712时前,部队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开始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并集结,并摆出红军主力决心北渡长江的态势,同时,中革军委也要求四方面军作出要南下的姿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此时中央红军已完成了吸引调动国民党军主力到赤水河以西地区的任务,为接下来红军杀个回马枪创造了条件。21日至22日,红军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把敌人完全摔在了赤水河以西,之后又在乌江架设浮桥,造成主力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态势。324日,蒋介石飞临贵阳督战,红军佯攻贵阳,蒋介石便急调滇军来救驾,当最后一支滇军也被他调出来之后,云南便已完全空虚,红军直指云南,甩掉了敌人,跳出了包围圈,至此,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因左倾错误指挥造成的被动局面才得以结束。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笔。

 

(二)

 

如果说红军一渡赤水就是要北渡长江,那么三渡赤水则是在蒋介石看出了红军要北渡的意图之后而将计就计有意造势刻意渲染的一次迷惑、制造假象的行动,只有把声势造的越大越逼真,才越能使蒋介石完全相信。所以三渡赤水是整个四次渡赤水行动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完全就是一次大的佯动,毛泽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制造出红军决心北渡长江的假象来调动敌人,达到甩掉并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战略企图。毛泽东也曾说过“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此,就必须要把这出假戏唱活唱真。

 

主力部队集结仁怀、茅台地区,正是红军经过了二渡赤水、夺取遵义,再克娄山关等战役之后。由于连续的行军打仗,部队已经有了些疲劳,中革军委本想让部队多休整几日,恢复一下体力。但是,由于红军主力必须立即向仁怀、茅台地区集结为三渡赤水造势,因而能够让红军在此停留的时限就只能是从部队到达仁怀、茅台,至渡河之前的这么一段时间,连渡河时间计算在内也就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红军就必须要利用好这三天时间进行宣传和造势。

 

茅台镇位于赤水河东岸,当时约有几百户人家,镇上有三家较大的酒坊和许多家庭酿酒作坊,镇上到处都弥漫着醇厚的酒香。先期到达茅台镇的部队比较幸运,他们除了做群众工作,把没收到土豪地主的财物分发给群众之外,因为有相对较充足一点的时间,能够完全放松地休整一下,于是各部队都利用这个间隙买来了一些酒和其他的副食品,改善部队的伙食,恢复战士们的体力;而后期到达的部队,则因军情紧迫,只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有的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又马上出发了,许多战士只是闻了闻在空气中弥漫着的酒香,还没有真正感受到美酒的甘醇就已匆匆上路了。没有到茅台镇的部队,自然也就与茅台酒无缘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虽也没有时间来品尝这个世界名酒的美味,但望着战士们因急行军经过酒乡,却不能品尝一下这里的美酒,觉得愧对了我们的战士。望着战士们急切赶路的脚步,一队队从眼前经过的情境,他们多么渴望我们的战士都能停下来喝上一杯然后再走,只是因为军情紧急,不能贻误军机,不得已而只能如此了。周恩来在鼓励战士们的同时,还答应他们等到将来革命胜利之后,一定要让大家把这个美酒都喝个够。

 

三 四月份的云贵高原,虽然已经春暖花开,但河水依然寒冷刺骨,酒不光喝了能暖身,还有更重要的药用作用。酒中的酒精,能起到消毒解乏的作用。为使战士们能够保存体力,各连队卫生人员都给战士们讲解如何用酒精进行消毒和解除疲乏的方法。在怀仁、茅台期间,许多会喝酒的战士第一次品尝到了茅台酒的滋味,但更多不会喝酒的战士则保存了一些备用起来,以便在行军途中擦洗腿脚,解除身体的疲乏之用。即使后来经过茅台镇却没有时间休整的部队,虽然不能喝到这美酒,但许多人也还是带了一些,以备在路上擦洗消毒使用。

 

()

 

长征是我们党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老首长在撰写长征回忆录时都对红军喝茅台酒并用其消毒擦脚有过叙述。最先率部队到达茅台镇的萧劲光将军曾回忆说:“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在路上擦脚解乏。”。聂荣臻元帅(时任红一军团政委)回忆说:“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两个,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回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就又赶紧转移。”。耿飚将军(时任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回忆说:“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组织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杨成武将军(时任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回忆说:“我们奉命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喝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成访吾将军回忆说:“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与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人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往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曾三将军也回忆说:“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

 

中国的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了金奖,从此世界闻名。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品牌,也是红军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935316日,在中央领导及主力部队到达茅台镇的当天,红军总政治部就在以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中指出:“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的茅台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金奖,为人民争了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各部队不论是先到或后到的都严格的遵守和执行了这一通知,没有因喝酒而发生违反纪律的问题。然而,蒋介石却以此对红军进行了造谣和污蔑。

 

蒋介石没能在川、滇、黔地区消灭红军反而让其跳出了包围圈,使其面子被扫地而无地自容,随之便拿红军喝茅台酒的事做起了文章,无中生有编造出了个红军在酒池洗脚的谣言来诬蔑抹黑红军,离间红军与老百姓的关系。国民党恶意的欺骗宣传,曾使红军在之后行军要经过的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受骗的群众因此而害怕不敢接近红军的情况,也给红军的北上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好在红军能够严格执行上级的纪律,并用自己为穷人打天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实际行动,让群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有力的回击了国民党的谣言和污蔑。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喝点自己买来的酒,并用其擦洗腿脚解乏的确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但是国民党总想以此来说事,妄图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全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之后又巧渡金沙江、飞跃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0月到达陕北。西安事变之后,尤其是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迅速改编为八路军,开赴了抗日前线。193810月,日军相继占领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日本的诱降下,1939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也通过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抗战中的陪都重庆,一度笼罩在弥漫着消极抗日、纸醉金迷的空气之中。国民党顽固派在消极抗日的同时,不时地掀起反共高潮,他们利用手中掌管的舆论工具,有目地的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造谣中伤在敌后浴血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文章,尤其是不顾事实的发表污蔑长征中红军用酒洗脚的文章,诋毁、抹黑共产党的形象,这一卑劣的手段一时在大后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蒙骗了许多人使其难以辨别真假。但是对于有良知的、有辨别事实真相能力的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民主人士来说,就完全不相信国民党的这类欺骗宣传。在重庆,有一天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先生,应沈钧儒之邀,参观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在两人看到其中的一幅画上只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并写有茅台二字时,沈钧儒便觉得此画视乎意犹未尽,不尽完美,于是他便请黄炎培先生为其画题词。由于黄炎培知道国民党顽固派利用茅台酒之事对共产党制造了许多的谣言,于是他欣然命笔,挥毫泼墨,在画上题写了一首七绝讽喻:“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三两杯。”沈叔羊称此画仅为其父亲“画以娱之”,不料由于黄炎培题写了这首诗,其意境和内涵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原作的意义,因而价值也陡然上升。由于此画涉及到了红军,且其政治寓意也非常深刻,随之便被董必武买下,带回了重庆中共南方局,最后又辗转到延安毛泽东的手中。当毛泽东看到了这幅画时,沉思良久。虽然国民党妄图借此污蔑共产党的这个卑鄙伎俩不值得他去批驳,但更让他从这幅画中看到的则是民主人士乃至国人对共产党人的信赖和期望。为了警示党的各级干部,这幅画最终被挂在了杨家岭中央会客室。凡在此与中共领导人谈话或在此开过会的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外国友人等,在看到过这幅画之后,无不感受到了这幅画的深刻寓意。

 

(五)

 

由黄炎培题诗的这幅画,不仅起到了对共产党人的警示作用,由此还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19387月,随着国民参政会在武汉的成立,国民党在民主政治方面虽迈出了一步,但独裁统治的方针没有变。仍时不时的掀起反共高潮与共产党搞摩擦。国民参政会为各主要抗日力量共同参与中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成为了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团结的重要阵地。

 

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国民党为了能在战后继续实行一党独裁,不惜修改参政会《组织条例》,使国民参政会几乎为国民党一党独占。与此同时,蒋介石又不顾民意,悍然宣布19451112日召开“国民大会”,并决定提交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审议通过。为表示抗议,中共中央决定不参加19457月召开的第四届国民参政会。作为国民参政会提案审查会主席的黄炎培非常着急,他深知共产党人参加参政会的重要,于是决定与其他参政会议员一起,亲赴延安请回中共参议员。

 

194571日,在王若飞的陪同下,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一行六人到达延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到机场迎接。2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便请他们六人到杨家岭会客厅会谈。刚一走进会客厅,黄炎培就惊奇的发现,有自己题诗的画竟挂在了中共的会客厅里,这着实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黄炎培在给中共领导人讲了故事的原委,为了“鉴证”一下该诗的真伪,他又把这首诗重新写给毛泽东、周恩来和陈毅等人看,之后,双方的谈话也就从这幅画开始。交谈中,双方诚恳坦率地谈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毛泽东等中共领袖们不得不思考,乃至今天的中央领导集体也都仍在深思的“如何能够跳出兴盛衰败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史称“窑洞对”的谈话。在中共还未取得政权之前,民主人士能够坦率地提出这个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当天晚上,中共五大书记就“周期率”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内容虽没有作为正式文件下发,但作为一个重要信息向党内高层进行了传达。

 

1949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训诫,随后党中央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西柏坡进了北京,毛泽东又形象的把我党由农村到城市比喻为进京赶考,他提醒全党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解放后,毛泽东让黄炎培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他要竖起一面使共产党人永远不敢懈怠的能够照见自己的精神镜子,警示每个共产党人时刻不忘他对黄炎培“窑洞对”提问的回答,这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用以自省和鞭策全党。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被定为了国酒。不是因红军在长征路上曾饮过此酒,或因茅台酒给红军解乏、治伤之原因,而是因为它品质上乘为国人乃至世人之喜爱所为。1952年,黄炎培先生来到南京,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前去会晤,并设宴用茅台酒款待。席间,在饮酒之际,不免使陈毅旧话重提,他在钦佩黄炎培先生当年仗义执言,难能可贵的同时,即席成诗两首: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几杯。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服务人民数十载, 共祝胜利饮一杯。高度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民主爱国人士。

 

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虽已远去,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优良传统和作风依然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人民军队能够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所在。而民主人士的真挚话语也无时不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共产党人,要牢记初心使命,考出好成绩,这对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邵建忠: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2023-08-03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