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和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继续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凝聚一批包含文物修复工匠、非遗传承人、青年创客等多类别的人才队伍资源,以人才的“源源活水”不断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历史文化精神“血脉”中讲好“昨天”的故事。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文物历经风雨洗礼、见证历史变迁,代表着过去鲜活的记忆,也是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认识历史,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通过自我认识辨明前行方向,确保始终行进在正确的历史轨道上。然而当前文物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人手稀缺、技术欠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明根脉,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不断夯实文化保护的人才基础,用勤劳双手修复“文明载体”,擦亮历史记忆,不断延续文明血脉。
在研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增强“今天”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并从未中断的文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当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华文明的传扬工作视为己任、扛在肩头,并引导全社会参与其中,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不凡与不朽,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让中华民族的内核精神在神州大地“花开遍地,香满华夏”。
在做足历史文化创新“经脉”中书写“明天”的续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了动力,就如大海没有了浪花,便失去了急流勇进、劈波斩浪“劲头”。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着力培养一批“青年创客”,以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意为突破口,借鉴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数字化、虚拟化呈现,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要充分利用创新人才,在赓续传承中推陈出新,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蹄疾步稳地迈入文化传承的另一番“新天地”。
作者:宋小涵 工作单位:河北省泊头市寺门村镇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